-
陈华癸 编辑
陈华癸(1914年1月14日—2002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生于北京,籍贯江苏昆山。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主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及农业化学系主任、院长,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陈华癸对水旱两作稻田的微生物区系、营养物质的生物循环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紫云英根瘤菌是一个独立的互接种族,对紫云英根瘤菌的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起了开创的作用。
中文名:陈华癸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14年1月14日
逝世日期:2002年11月19日
毕业院校:英国伦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倡议发展根瘤菌剂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陈华癸(1914.1.14-2002.11.19),微生物学家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14年1月11日,陈华癸生于北京市,6岁入小学,8年内越级读完了6年制小学和4年制中学课程。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留校任教一年。在北京大学时,师从张景钺教授学习植物学和植物形态发生学。
1936年7月,由张景钺推荐,赴英国伦敦大学细菌及热带病学院学习1年。随后在伦敦大学研读博士学位,在英国著名的洛桑试验站细菌学研究室桑顿博士指导下研究豆类—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
1939年10月,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时年25岁。在此期间,单独和领衔发表研究报告4篇,其中2篇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刊登。他对无效(低效)根瘤菌株和有效(高效)根瘤菌株在寄主上结瘤的生长发育比较研究。
1940年6月,陈华癸学成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汤佩松教授主持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从事糖降解研究。
1941年初,到中央农业实验所张乃凤教授主持的土壤系工作。
1946年,中央农业实验所也因抗战胜利迁回南京,陈华癸应北京大学农学院之邀担任教授,开创了全国第一个土壤系并任系主任,招收了中国土壤学的第一批本科生。
1948年,在武汉大学筹建了农业化学系。
1949年后,陈华癸继续担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农化系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华中农学院教授,创建土壤及农业化学系,任系主任。
1956年,在第六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巴黎)上,对水稻土的微生物学特征作了专题讨论。
1957年,在中苏稻作科学学术会议(武汉)上,作了《水稻土中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的学术报告,较全面地总结了水稻中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1957年,出版的《土壤微生物学》,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第一部专著。
1964年,参加第八届国际土壤学大会。
1978年,创建生物固氮研究室,任主任。 同年率团分赴澳大利亚考察生物固氮和农科大学教育。
1980,率团赴美国考察生物固氮和农科大学教育。 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1982年,率团赴英国考察生物固氮和农科大学教育。
1991年,陈华癸农业部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6年以后,晚年的陈华癸因老年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频繁住院,他的年轻同事和学生轮流陪伴和照顾他。
2002年11月19日,逝世。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华癸就针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重要性和水稻土肥力的特殊性,率先开展了夏水冬旱的水稻土中氨态、硝态氮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开拓了中国水稻土营养元素生物循环新的领域。陈华癸对水稻土微生物研究的另一突出贡献是发现水稻土中有兼厌气性的硝化微生物进行亚硝化作用。在中国率先开展稻田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发现了水稻田中厌氧性硝化作用和起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否定了硝化微生物和硝化作用绝对好氧的传统看法。
20世纪30年代初,陈华癸就首先发现作物根毛被根瘤菌感染之前,发生伸长和弯曲的现象与根瘤菌分泌生长素类物质的作用有关。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从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在共生固氮作用、以及水稻土微生物与肥力的关系两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他领导的研究集体继续从多方面对紫云英根瘤菌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筛选出紫云英根瘤菌的优良菌种,并直接参与了菌肥厂的建设、紫云英根瘤菌剂的生产,以及大面积使用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为中国南方稻田紫云英绿肥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双季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带领同事们开拓了共生固氮研究的新领域,培养与指导新生力量,开展了共生结瘤固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又证实了高度分化的根瘤类菌体不能在培养基上繁殖,只有未经分化的根瘤类菌体和小杆菌才能保持繁殖能力。积极倡议发展根瘤菌剂,为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双季稻种植区扩大种植紫云英绿肥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应用技术。
1939年10月,株和有效(高效)根瘤菌株在寄主上结瘤的生长发育比较研究,受到从事共生固氮研究的专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他还利用洛桑试验站的有利条件,自学了土壤学和土壤植物营养学,打下了与土壤微生物学有关理论的广泛基础。
学术论著
陈华癸著作
1:Chen H K,Thornton H G.The StruCTure of “Ineffective” Nodules and Its Influence on Nitrogen Fixation.Proc.Roy.Soc.B.1940(129):208—229.2:Chen H K,Hugh Nicol,Thornton H G.TheGrowth of Nodule bacteria in the Expressed Juices from Legume Roots Bearing Ef-fective and Ineffective Nodules.Proc.Roy.Soc.B.1940(129):475—491.
3:Chen H K.The Limited Numbers of Nodules Produced on Legumes by Different Strains of Rhizo bium.J.Agric.Sci.1941(31):479—487.
4:Chen H K,Shu M K.Noteonthe Root-nodule Bacteria of Astra-galus SinicusL.Soil Sci.,1944:291—293.
5:Chen H K,Shiao T H.Tnorganic Compounds of Nitrogenin Rice Field Soils.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1948,9(1):79—88.
陈华癸研究的硝化微生物
6:陈华癸.草籽绿肥根瘤菌和人工接种.新科学,1952(3):33—38.7:陈华癸,庄正德,何殿元等.硫质对“噤水田”水稻生产量的影响.土壤学报,1952,2(1):34—46.
8:陈华癸.秧田泡青的试验报告和讨论.土壤学报,1952,2(1):46—54.
9:陈华癸.根际微生物群对植物土壤营养的作用.华中农业科学,1955(1):1—4.
10:陈华癸.水稻田特性的发展和水稻田的绿肥耕作制.土壤学报, 1955,3(2):97-112.
11:陈华癸.水稻田土壤中占优势的微生物种类·第六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巴黎,1956)论文.土壤学报,1957,1(1):111—116.
12:陈华癸.土壤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3:陈华癸(主编).微生物学(初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第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
14:陈华癸.水稻土中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稻作科学论文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167—182.
15:陈华癸,周启.水稻田土壤中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的研究:I.水稻田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土壤学报,1961,9(1):56—64.
16:陈华癸,周启.农业技术措施对水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及其生产意义:I.烤田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影响.土壤学报,1961,9(3—4):133—139.
17:陈华癸.施肥.中国农业土壤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275-296.
18:陈华癸(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
19:陈华癸(主编).土壤学(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
20:陈华癸.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红旗,1963(7—8):10—18.
21:陈华癸,周启.水稻田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的研究:Ⅱ.水稻田土壤的亚硝化细菌加富营养体在培养条件下的繁殖和亚硝化强度.中国土壤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南京:中国土壤学会,1963.
22:Chen H K,Zhou Qi.Facultatively AnaerobiC Nitrification and Nitrite-form ng Organisms·第八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布加勒斯特)论文Ⅲ.土壤生物学,1964:761—768.
23:陈华癸.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有机磷的来源、积累和矿化——主要研究成果和问题.微生物专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219—234.
24:陈华癸.做好发展根瘤菌肥料的科学技术工作.人民日报,1964年5月19日.
25:陈华癸.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学方面.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1964年土壤微生物学专业会议专题报告及研究报告摘要集,1964:专1—19.
26:陈华癸,周启.水稻田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的研究:Ⅲ.亚硝酸细菌纯培养的分离.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1964年土壤微生物学专业会议专题报告及研究报告摘要集,1964:研45-46.
27:陈华癸,樊庆笙(主编).微生物学(第3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第4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28:Zhou Qi,Chen H K.The Activity of Nitrifying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Peddy Soil.Soil Sci.1983,135(1):31—34
成果奖励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获奖)
人才培养
《陈华癸论文著作集》
陈华癸从1953年首次招收研究生起,至90年代初已先后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他所培养的学生中不少人已成为中国土壤学、农业化学、土壤微生物学的著名教授、高级农艺师和高级领导干部。学生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如陈文新、范云六、刘更另、赵其国、邓子新等,还有一些是全国知名的教授如李学垣、胡正嘉、李阜棣、曹燕珍、周启、陈廷伟、王运华、周俊初、喻子牛。 张世贤、王家岭、郭庆元、范业宽。陈华癸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顾问,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土壤学会理事,湖北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所(后改为武汉病毒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副所长;南京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先后当选为第三、四、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0年,参加农业部赴美农业教育考察团,任副团长。
1981-1985年,国家科委六五计划固氮生物学重大问题研究组组长。
1982-1990年,任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长。
1982年,农业部赴英国微生物学学术交流访问团,任团长。
先生的一生是开拓创新、献身科学的一生;是知行一致、授人以渔的一生;是润泽桃李、奖掖后学的一生。(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承早评)
先生的为人师表,治学精神,大师风范深深影响了几代学人。虽然这位农业高等教育的一代宗师已远去了12年,但他用平凡而亮丽的一生点亮了莘莘学子灿然光亮的人生,以薪火相传的方式释放着大爱大美、大真大善。(邓子新院士评)
陈华癸是中国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先驱,徒子徒孙满神州。您功德无限,光照永存。(陈文新院士评)
陈华癸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2008年10月,陈华癸先生的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大楼前举行。2014年5月17日,中农业大学举办系列学术活动,隆重纪念陈华癸院士诞辰100周年。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