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昌旋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离子体物理学家

俞昌旋俞昌旋

俞昌旋(1941年7月7日—2017年5月23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俞昌旋于1965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获准公派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实验室进行学习;1994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5月23日在合肥逝世,享年76岁 。

俞昌旋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俞昌旋

外文名:Yu Chang xuan

国籍:中国

出生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出生日期:1941年7月7日

逝世日期:2017年5月23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

人物生平

编辑

俞昌旋 院士

1941年7月7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安褥埠,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

1948年,随父母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安褥埠回国。

1952年,随着当老师的哥哥俞立明迁到集美,因为哥哥奉命上福建省委党校学习,为期两年。于是,俞昌旋到集美中学念初中,寄宿 。

1959年,毕业于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1979年晋升)、副教授(1985年晋升)、教授(1992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聘) 。

1973年初,作为主要创始成员,参与筹建了中国最早的等离子体物理专业 。

1994年—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

2007年12月27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

2009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13年11月,被聘为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装置科枝委员会副主任 。

2017年5月23日4时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合肥逝世,享年76岁 。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俞昌旋开创了中国等离子体湍流实验研究、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实验研究等学科方向,在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他首次实验证实了湍流雷诺胁强是触发约束模式转换的主要机制,首次观察到了带状流完整的三维特征,实验发现线性欧姆约束等离子体中湍流色散关系与理论预言一致。他最先观察到了无外驱动等离子体向混沌态过渡的三条途径,首次利用小扰动方法实现了对无外驱动等离子体混沌的控制。他在中国国内率先研制了激光相干散射等系列诊断系统,发展了电子速度超高斯分布的汤姆逊散射理论以及考虑波阻尼效应的极小角散射理论 。

学术著作

根据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网站显示,俞昌旋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s of Plasmas》等中国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与项志遴教授合作著书《高温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一部 。代表论文如下:

Liu, A. D., Lan, T., Yu, C. X., Zhao, H. L., Yan, L. W., Hong, W. Y., ... & Duan, X. R. (2009). CharaCTerizations of low-frequency zonal flow in the edge plasma of the HL-2A tokamak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3(9), 095002.

Lan, T., Liu, A. D., Yu, C. X., Yan, L. W., Hong, W. Y., Zhao, K. J., ... & Yang, Q. W. (2008). Spectral features of the geodesic acoustic mod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urbulence in a tokamak plasma. Physics of Plasmas, 15(5), 056105.

Lan, T., Liu, A. D., Yu, C. X., Yan, L. W., Hong, W. Y., Zhao, K. J., ... & Yang, Q. W. (2008).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desic acoustic mode in the HL-2A tokamak. 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 50(4), 045002.

Zhao, K. J., Lan, T., Dong, J. Q., Yan, L. W., Hong, W. Y., Yu, C. X., ... & Yang, Q. W. (2006). Toroidal symmetry of the geodesic acoustic mode zonal flow in a tokamak plasma.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6(25), 255004.

学术交流

俞昌旋1980年至1983年、1989年至1991年、2000年至2001年,先后三次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访问研究近六年 。

承担项目

根据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网站显示,俞昌旋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项目、“863”高技术计划“聚变——裂变混合堆”专题和“激光聚变实验和诊断”专题的相关课题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和面上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网站显示,俞昌旋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和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9年

CO2激光散射诊断系统研制与在HL-1M装置上初步实验测量

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四)

中性粒子能谱仪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等离子体系统中的飞线性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俞昌旋认为: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培养出来也必须个顶个 。

培养学生

俞昌旋指导论文,总是先共同讨论选题,亲手逐字逐句地修改,如此反复多次。发表论文时,把学生署名放在第一,俞昌旋总是最后一个。俞昌旋生前培养和指导的博士、硕士有近百人,大多都是各自学科的带头骨干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5年

全国优秀教师

国家教委、人事部

1996年

“八五”期间高技术计划先进工作者三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1996年

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宝钢教育基金会

1999年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200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4年

第九届困学守望“育人终身成就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96年5月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863计划聚变——裂变混合堆专题专家组专家

国家863计划激光聚变实验和诊断专题专家组专家和顾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II学科评审组成员

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委员

惯性约束核聚变专家组成员

《中国科学(G辑)》《Chinese Physics Letters》《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和《物理》等杂志编委

个人生活

编辑

家世背景

俞昌旋的父辈没有多少文化,早年远渡印度尼西亚做小生意,多年海外漂泊历尽艰辛,饱尝文盲之苦,所以格外注重子女的教育 。他的哥哥俞立明是福建省立高航的政治老师 。

人物评价

编辑

俞昌旋教授立身中正,学风谨肃,师德垂范,成就彰著,长期执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也是中国等离子体物理与受控热核聚变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俞昌旋教授五十年如一日,忠诚党的科教事业,把祖国的繁荣昌盛,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一生共培养与指导博士、硕士近百名,桃李芬芳,在师生中享有崇高声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

俞昌旋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严谨求实、无私敬业,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等离子物理事业,为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评)

人物纪念

编辑

2017年5月23日21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学校在主页发布“沉痛悼念俞昌旋院士”消息,刘万东教授、郑坚教授等通过多种途径分别发布消息。消息发布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李鹏、温家宝、吴官正、赵乐际等中央领导分别通过中办等转达了对俞昌旋院士逝世的悼念及对亲属的慰问,社会各界以不同方式表达了悼念

下一篇 吴文俊

上一篇 申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