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编辑

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敏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男,汉族 ,原名于慜,字敏之 ,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高级科学顾问 。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51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 。1951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61年1月,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1965年1月,任第九研究设计院理论部副主任 。1966年12月28日,完成氢弹原理试验,掌握了氢弹原理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腹地爆炸成功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同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 。1983年12月,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5月任能源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于敏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为氢弹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中国氢弹之父” 。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做出了显著成就。198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得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于敏

外文名:Yu Mi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宁河(今属天津市)

出生日期:1926年8月16日

逝世日期:2019年1月16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原子核理论讲义》

主要成就:2019年授予共和国勋章2018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7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展开

主要成就

2019年授予共和国勋章2018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7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198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学历:研究生

原名:于慜

性别:男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 。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对新知,探究其所以然 。青少年时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天津度过。日本鬼子的横行霸道、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致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学科学、爱科学,从事科学研究,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 。

教育经历

基础教育

1932年至1938年,于敏就读于芦台镇完全小学校(现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第一小学) 。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

1937年,于敏(右1)在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与小学同学合影 1937年,于敏(右1)在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与小学同学合影

高等教育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 。1946年,转入理学院学习物理,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考取研究生,师从张宗燧、胡宁,另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1951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 。

1947年,于敏(后排左1)在北京大学大讲堂荷花池前留影 1947年,于敏(后排左1)在北京大学大讲堂荷花池前留影

工作经历

任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51年,于敏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同年,任原子核理论组组长。他在阅读核物理文献的基础上,精读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耶(M.G.Mayer)和简森(J.H.D.Jensen)合写的《原子核壳结构基本理论》 。

埋名二十八载报效国家

1960年12月,钱三强首先组织黄祖洽、何祚庥等成立代号为“中子物理研究小组”,开展氢弹的基础研究。1961年1月,钱三强和于敏行进了一次谈话,希望他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国家要强国富民,要搞原子弹、氢弹,防御外来侵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可能真正地独立,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于敏深知这件事情的重要性。面对这样重大题目,他不能有另一种选择,最终接受这项沉重的使命 。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 。

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氢弹原理研究时的于敏 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氢弹原理研究时的于敏

为加强氢弹理论研究,1965年1月,二机部决定把“中子物理研究小组”多人调入第九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 ,与主战场汇合,一起突破氢弹,于敏任理论部副主任 ,后历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顾问、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

1965年9月底,由于敏带领理论部13室1个组到上海,利用J501机器,完成加强型原子弹优化设计任务。在上海很快解决了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改编和研制了大型计算程序,对加强型原子弹做了大量的系统的计算,找到了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关键所在。1966年12月28日,完成氢弹原理试验,掌握了氢弹原理。1967年2月,理论部完成氢弹的理论设计;4月,在空军训练基地进行了弹道特性试验,达到预期要求;5月,基地和西北核试验场全部完成了第一颗氢弹装置的制造、环境试验和有关热核试验前的测试准备工作。随后,第一颗氢弹装置就被运往国家试验场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腹地爆炸成功 。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在氢弹试验成功后,1969年于敏带领团队来到了绵阳深山里,开启了核武器研究新征程 。1970年底,于调至青海“221厂”(核武器研制基地“九院”的对外称呼,位于青海省东部的金银滩草原)工作 。

1980年,恢复技术职称后于敏任研究员 ,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同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负责突破第二代核武器原理工作。后成功突破新型初级小型化原理,成功研制出第二代核武器。在于敏指挥下,中子弹试验于1988年获得圆满成功。至此,中国核武器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 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

1983年12月,于敏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 。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5月任能源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

名字解禁终回公众视野

1988年,于敏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职位,改任顾问;同年,于敏名字得以解禁,但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没有公开 。

20世纪90年代,于敏投身“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将其视为未来核武器物理研究的潜在方向 。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勋章,也正是在这一天,于敏等功勋科学家隐藏近30年的身份才真正解密 ,重回公众视野 。

人物逝世

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月22日上午,于敏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于敏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20世纪60年代起,投身于中国核武器事业,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在氢弹突破中,组织领导攻关小组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 。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起,开创了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等领域的研究,引领中国相关研究进入新阶段 。

在核武器小型化突破中,于敏领导突破了气态引爆弹(初级)原理和高比威力次级原理。作为小型化关键的气态引爆弹主要负责人,主持研究并解决了裂变材料的压紧、中子注入及其增殖规律、氘氚点火燃烧规律、轻重介质混合对聚变的影响、高能中子裂变反馈规律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出了加大两个关键环节设计裕量的具体措施。气态引爆弹的研制成功,为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可靠基础 。

在中子弹突破中,于敏作为主要领导人和参加者,提出了中子弹的设计指标,明确了中子弹探索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研究了热核反应中等离子体过程,分析了中子弹的反应规律并归纳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判断聚变点火裕量的主要判据和提高裕量的措施 。

在核武器基础理论发展中,于敏揭示了武器核反应内爆过程的运动规律,解决了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驰豫过程、辐射波与冲击波的传播规律等一系列基础问题 。

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于敏与邓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建议书提前规划了中国核试验的部署,使党中央做出果断决策,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核试验时间,为提升中国核武器水平、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前瞻性作用。针对禁核试,提出了以精密实验室实验等几个方面支撑禁核试后武器研究的设想,该建议被采纳并演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四大支柱,是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

学术论文

刊发时间

论文名称

刊物名称

1997年

共振线俘获对碰撞激发X光激光增益特性的影响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7年

离子束驱动压力型内爆靶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1996年

复合阶段激光吸收区等离子体的欧拉空间特性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6年

复合X光激光中复合阶段拉氏点的特性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5年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核物理、核技术及相关学科的研究

《核物理动态》

1995年

高增益靶体点火的动力学过程分析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4年

共振光泵浦X光激光机制的研究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89年

高增益间接驱动惯性约束聚变物理过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85年

关于“星球大战”计划

《科技学报》

1965年

关于F~19,Ne~20相干能级的结构

《物理学报》

1965年

原子核在短程力下的相干效应

《科学通报》

1963年

一个具有等间隔能谱的费米系统

《物理学报》

1960年

关于Pb~(208)附近原子核的γ跃迁(Ⅱ)—M1跃迁

《物理学报》

1960年

关于Pb~(208)附近原子核的γ跃迁(Ⅰ)——E2和E3跃迁

《物理学报》

1960年

关于Pb~(208)附近原子核的能谱(Ⅲ)—Pb~(208)和Tl~(208)

《物理学报》

1960年

关于氘核削裂反应的动量近似理论

《物理学报》

1960年

关于Pb~(208)附近原子核的能谱(Ⅱ) Bi~(208)和Bi~(207)

《物理学报》

1960年

关于Pb~(208)附近原子核的能谱(Ⅰ) Pb~(205)和Pb~(204)

《物理学报》

1959年

关于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

《物理学报》

1959年

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

《物理学报》

1959年

满壳层外一个粒子原子核的能级

《物理学报》

1958年

轻原子核的变形

《物理学报》

1957年

关于208Pb附近一些原子核的能级

《物理学报》

1955年

核子之非正常磁矩

《物理学报》

1953年

关於介子理论里S方阵之進一步的研讨

《物理学报》

1951年

β—衰变理论

《中国物理学报》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1972年,于敏在北京九所(现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着手开展ICF研究工作,但没有相关科研人才队伍。于敏从培养人才队伍开始,给大家上基础课,讲授“等离子体动力学”课程。1972年开启系统教学,至1974年下半年,于敏指导、教授了两门基础课,以及4门通往具体科研工作的引领课 。另讲授“统计物理”课程 。

20世纪70年代,于敏为科研人员讲课 20世纪70年代,于敏为科研人员讲课

编著教材

出版时间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教材图鉴

2014年

《原子核理论讲义(重排本)》

杨立铭、于敏

北京大学出版社

指导学生

于敏指导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宗烨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蓝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胡仁宇等 。

获奖记录

编辑
荣誉称号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2019共和国勋章 获奖
2018-12-18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获奖
2018改革先锋(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获奖
2015-2-27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 获奖
2015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获奖
2015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获奖
201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奖
2008北京大学杰出校友 获奖
1999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奖
1994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杰出科学家”奖 获奖
1987全国劳动模范 获奖
1985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奖
1985核工业部劳动模范 获奖
1985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获奖
1984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获奖
1984四川省劳动模范 获奖
1955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获奖
科学类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1992光华奖特等奖 -获奖
1988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中子弹装置的突破获奖
198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气态引爆弹装置的突破获奖
1985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氢弹突破和武器化获奖
1982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获奖

人物作品

编辑

诗词选登

题目

内容

《抒怀》

忆昔峥嵘岁月稠,

朋辈同心方案求。

亲历新旧两时代,

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

众志成城镇贼酋。

喜看中华振兴日,

百家争鸣竞风流。

参考资料

出版图书

于敏论文集

作者名称 于敏

作品时间1996-8

人物影响

编辑

结构命名

国际上的氢弹有两种构型,一种是TU构型,一种是于敏构型。TU构型出自于美国,于敏构型是由于敏独创的一种氢弹构型,正是这种氢弹构型使中国在氢弹研制上以世界第一的速度,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由原子弹到氢弹的过程 。

战略卓识

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于敏意识到,核武器发展到一定程度,美国、苏联等肯定会采取措施 。于敏和邓稼先冷静分析核大国的核武器发展水平,判断美、英、苏等核大国的设计技术水平已基本接近理论极限,很可能出于政治目的全面禁试,通过禁止其他国家的核试验来维持自己的核强国地位。这对正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核事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临‘功亏一篑’的可能” 。于敏和邓稼先联手写下《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并上书中央,建议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加快中国的核试验步伐。邓稼先逝世后,于敏将两人合作的最后一份规划一步步变成现实。为中国争取了十年宝贵的核试验时间 ,针对禁核试,提出了以精密实验室实验等几个方面支撑禁核试后武器研究的设想,该建议被采纳并演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四大支柱 ,让中国赶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是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这份建议对中国核武器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

1984年,于敏(右)与邓榢先在核试验基地 1984年,于敏(右)与邓榢先在核试验基地

奖项命名

1996年1月11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决定设立“九院邓稼先科技奖”“于敏数理科学奖”。1999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报国家科技部审定,将设立的“九院邓稼先科技奖”和“于敏数理科学奖”合并,更名为“邓稼先、于敏科学技术奖”。更改后的名称,于2001年3月8日正式启用,并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定,成为首批国家正式承认的16个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项 。

专题设立

2015年9月,天津市木斋中学在校史馆设立于敏专题馆,介绍于敏刻苦学习、立志报国和投身科研的故事。木斋中学还创立了“于敏读书月” 。

主题文章

刊发时间

文章名称

作者

刊物名称

2017年3月5日

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

侯新杰、邵梦迎

《物理教师》

2015年1月10日

“氢弹之父”于敏独领最高科学技术奖

金煜

《新京报》

2014年

于敏和氢弹原理突破的百日会战

应阳君、李绍孟

《现代物理知识》

2015年

我心目中的于敏先生——对话杜祥琬院士

王进萍

《物理》

2015年

于敏: 核弹征程舞忠魂

陈瑜

《科技日报》

2015年

核弹建功勋物理著华章

王珊

《中国科学报》

2015年

于敏: 愿将一生献宏谋

陈海波

《光明日报》

2006年

我心目中的于敏

胡仁宇

《物理》

2006年

记在221基地的日子

胡思得、朱建士

《物理》

社会活动

编辑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3年6月至1988年4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名誉顾问

出席会议

1999年9月18日,于敏出席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并在会上作为代表发言 。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发言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发言

2015年1月,于敏在人民大会堂参加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于敏颁发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

2015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于敏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 2015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于敏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

参加活动

2004年8月27日,于敏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加“中国核事业50年成就展” 。

组织关怀

2008年元月24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来到于敏家中,代表院党组向于敏致以新春问候,表示亲切慰问。詹文龙询问了于敏身体状况,另就科技人才培养等问题与于敏进行了交谈,认真听取意见 。

2015年2月11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张存浩,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刘云山在于敏家中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祝贺他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对他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表示钦佩 。

刘云山和于敏(右)交谈 刘云山和于敏(右)交谈

人物轶事

编辑

国产土专家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国产土专家”的称号由此而来 。

科学暗号

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后,当即给在北京的邓稼先打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坚持真理

1971年,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由于某型号试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被军管会定性为“理论长期脱离实际的恶果”,进而在“学习班”上对理论部横加批判。时任理论部副主任的于敏分析出实验失败是技术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并从模型和原理上提出修改设想。然而,这却完全违背了军管会定下的表态基调,在变本加厉的威逼胁迫下,一向温文尔雅的于敏拍案而起,“我不会同意你们的说法,那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事后,他对一同工作的胡思得说:“顺了他们的意思,的确很好过关。但那是对不起真理,经不住历史考验的。”事实胜于雄辩,后来按照于敏的改进建议,实验得到技术上的修正并实现了成功 。

与邓稼先友谊

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于敏与大他两岁的助教邓稼先在校园里邂逅,书生意气相投,彻夜长谈不倦。20世纪50、60年代,于敏、何祚庥两个京剧迷,经常拉着邓稼先去看京戏。白天没时间买票,只好晚上等退票。在攻克氢弹原理的上海百日会战中,于敏刚获得突破就致电在北京的邓稼先,邓稼先次日就飞往上海帮忙,还掏出私人工资来“犒赏三军”,请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顿螃蟹。文革期间,于敏家人都被迁到山区,妻子来北京探亲时找不到住处,邓稼先就把家里的两间屋腾出一间给他们做临时居所。在邓稼先因试验中受到核辐射而身患癌症,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阶段,两个人都认识到当时中国核试验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病房里议定出那份对中国核武器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建议。邓稼先逝世后,于敏数十年如一日,将两个人合作的最后一份规划一步步变成现实 。

于敏(右)和邓稼先 于敏(右)和邓稼先

与死神三次擦肩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北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难受,后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如果不是孙玉芹在身边,也许他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由于连年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

于敏“三不论”

在理论部,向于敏请教有“三不论”:一是不论时间、场合,随时随地可以提问题;二是不论范围,物理、力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都可以问;三是不论问题大小难易,尽管问,一样耐心解答。于敏总会将自己的知识、方法、诀窍,乃至最重要的想法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 。

鱼水情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敏的父亲和叔叔两家九口人一直在天津老家吃住在一起。两家老人年纪大了,没有正式工作,家里孩子尚小,基本上没有经济来源。于敏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后,每月15日都会给天津的家人汇款。刚开始工作时,于敏的工资并不高。等到晋升为副研究员后,工资才高一些,一个月180元。除了自己小家的日常开销外,剩下的钱几乎全都寄回天津。这些汇回老家的款项,既是给老人的赡养费,也有全家人的生活费,堂弟、堂妹的学杂费。1960年,于敏的父亲去世后,他继续给老家寄钱。一直到1978年,于敏的叔叔去世,在叔叔家人的再三坚持下,于敏才停止汇款 。

个人生活

编辑

家世背景

于敏的父亲于振霄是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王士兰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 ,靠着微薄的收入一家人勉强能过活 。于敏有一个姐姐于愫,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天津工作 ,下面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早年夭折 。

1939年,于敏与母亲王士兰(左)、父亲于振霄(右)合影 1939年,于敏与母亲王士兰(左)、父亲于振霄(右)合影

婚姻生活

1958年,于敏与妻子孙玉芹(2012年离世)结婚 ,两人育有一女一子,女儿的名字是于元 ,儿子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于辛 。

1971年,于敏(右后)和妻子、儿女在北京十三陵合影 1971年,于敏(右后)和妻子、儿女在北京十三陵合影

相濡以沫

某次,于敏看见妻子实在太忙,感到很内疚,于是主动提出帮忙洗衣服,就是用盆往洗衣机里加水。一盆、两盆、三盆……他不停地往洗衣机里加水。加了这么多盆水,怎么洗衣缸里的水还没加够呢?也没见水涨上来啊?于敏心里好生奇怪。妻子也觉得纳闷,仔细查看后发现,洗衣机的排水阀门还开着,于敏完全忘掉了要先关上排水阀门,加进去的水全都流走了。眼前的场景,让妻子孙玉芹又好气又好笑……

于敏与妻子孙玉芹的结婚照 于敏与妻子孙玉芹的结婚照

个人爱好

于敏有两个从小延续到老的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他和邓稼先都喜欢看京剧,买不到票就结伴去剧院门口等退票。还非常喜欢《红楼梦》,章回题目都能背得出来。业余时间偶尔会打乒乓球,球技在研究所名列前茅 。

人物评价

编辑

于敏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为氢弹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做出了显著成就。于敏一生胸怀赤子之心,理想信念坚定,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敢为人先,崇尚实干;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防强大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将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中国科学院 评)

于敏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评)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使中国原子核理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评)

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中国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彭桓武 评)

他不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和严格要求的严师,也是非常关心人的益友。他是特别出色、努力,对所做的事从来都是无怨无悔。(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宗烨 评)

于敏是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颁奖词)

于敏是有强烈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优秀知识分子,是中国自己培养的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时任核工业部部长蒋心雄 评)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颁奖词)

于敏的贡献使得在理论上突破了氢弹原理,又圆满完成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这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清华大学教授孟昭利 评)

从氢弹理论研究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在氢弹的基础理论探索研究方面,还是在氢弹原理的突破方面,于敏同志都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子核物理学家彭先觉 评)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 评)

于先生能取得这么大成绩,也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的哲学智慧。他学术功底深厚,虽然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但十分重视第一手的试验数据,总是强调搞理论要去试验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被称为“最善于指导实验工作的理论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评)

于老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和坚忍不拔攻关克难的科学作风我有很深刻的体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恭梁 评)

于敏是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物理学家,他的一生,忠于祖国、无私奉献,为中国核武器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新华社客户端 评)

于敏同志的一生,是为祖国强盛奋斗的一生,是光荣而辉煌的一生。他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评)

于敏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人民日报》 评)

于敏是一位忠于祖国、无私奉献、文理兼修、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科学家,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评)

人物纪念

编辑

影视剧目

《功勋》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用单元剧的形式将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华彩篇章串联起来。《功勋》第二个单元《无名英雄于敏》由沈严导演担纲,王小枪编剧,由雷佳音、倪妮、杨烁等联袂主演,讲述了于敏毅然服从国家需要,一张书桌,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隐姓埋名28载,从零开始探索氢弹理论研究,与时间赛跑,守护国防安全的故事,带领我们重温那段“草稿纸铺满戈壁滩”的艰苦岁月 。

《功勋》《无名英雄于敏》海报《功勋》《无名英雄于敏》海报

追思纪念

2021年1月16日是于敏逝世两周年纪念日;1月20日,天津市芦台学区片特举办“传承于敏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故事会活动。选手们用讲故事的方式向科学致敬,向科学家致敬,崇尚科学、崇拜科学家的新风尚在孩子们的心田孕育,让科学家这新时代最闪耀的星,照亮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每一个追梦人 。

园室命名

2022年1月26日,为纪念于敏逝世三周年,天津市宁河区在芦台第一小学举办纪念于敏院士逝世三周年系列活动暨“于敏纪念室”“于敏科学乐园”揭牌仪式。芦台第一小学作为于敏母校,“于敏纪念室”“于敏科学乐园”的落成地,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让于敏精神沐浴更多宁河人的心灵,熏陶更多有志青少年 。

话剧原型

2023年3月26日下午,由天津市宁河区文艺工作者自编自导的话剧《氢弹之父——于敏》在天津中华剧院成功首演。《氢弹之父——于敏》重现了20世纪60年代于敏和广大科研人员,在基础差、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从零开始探索氢弹理论、与时间赛跑,完成氢弹爆炸试验成功的感人事迹,以此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在本职岗位上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津沽大地落地生根 。

《氢弹之父——于敏》剧照 《氢弹之父——于敏》剧照

竖立雕像

2023年8月, 在纪念于敏院士诞辰97周年之际,于敏雕像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第一小学落成,雕像的落成,将帮助更多人了解于敏事迹,激励全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延续“于敏精神” 。

芦台镇第一小学内于敏雕像 芦台镇第一小学内于敏雕像

主题节目

播出时间

节目主题

栏目名称

2023年12月23日

愿将一生献宏谋 于敏

CCTV-4《中国脊梁》

2023年4月

这个名字,为什么绝密28年?

央视网栏目《青春大课》

2019年10月17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

CCTV-10《人物·故事》

2019年9月

共和国不会忘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

人物传记

出版时间

图书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图书图鉴

2023年2月

《于敏:隐身为国铸核盾》

吴明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纪念文章

刊发时间

文章名称

作者

刊物名称

2020年7月13日

于敏院士的国防科研风格——纪念于敏院士逝世1周年

张煌

《科技导报》

2020年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董瑞丰

《故事家》

2019年11月4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同志的一些往事

宋炳寰

《百年潮》

2019年9月24日

于敏:惊天事业,沉默人生

陈瑜

《科技日报》

2019年1月23日

中国氢弹元勋于敏:有“诸葛亮情结”,曾和别人互指责“狗屁不通”

宋春丹

《中国新闻周刊》

2019年

于敏:中国氢弹秘密之中的秘密

彭继超

《中国政协》

下一篇 施教耐

上一篇 梁敬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