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承康 编辑
吴承康(1929年11月14日—2022年12月25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河北滦县,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承康于1957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科学博士学位;1957年—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副研究员;1960年—1970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70年—1974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07所副研究员;1974年—1978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701所副研究员;1978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1984年2月—1987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22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吴承康长期从事烧蚀、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以及燃烧科学技术研究。
中文名:吴承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河北滦县
出生日期:1929年11月14日
逝世日期:2022年12月25日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生地:上海
青年吴承康
1929年11月14日,吴承康出生于上海。1947年—1948年,就读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49年—1951年,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1年—1952年,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2年—1954年,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获得机械工程师学位。
1954年—1957年,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195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龙内燃机实验室研究工程师。
吴承康在会议上发言
1957年—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副研究员。1960年—1970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70年—1974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07所副研究员。
1974年—1978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701所副研究员。
1978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1984年2月—1987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22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0年,吴承康威斯康辛大学校林肯像下留影
吴承康在高温气体动力学领域内,结合航天、能源等任务开展了研究;在中国弹道导弹弹头防热系统研制中,率先全面发展了烧蚀实验装备与方法,对洲际导弹弹头防热可靠性、人造卫星回收方案、再入通讯可行途径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在燃烧学方面,对汽油机爆燃机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正确测定方法等基础问题有贡献;还领导开展了新型燃煤预燃室和燃烧气脉冲除灰技术的研究,用于多处电站,解决了某些关键的稳燃和积灰问题;在等离子体技术方面,带头开展电弧等离子发生器的应用和基础研究。学术论著
吴承康编著的论著有《推进剂组分对电弧加热推力器性能的影响》《小功率氨电弧推力器性能研究》《推力器射流动压分布检测与分析》《层流氩等离子体射流温度的测量》《低功率电弧加热推力器喷管温度与性能》 《减压热等离子体特性研究》《千瓦级电弧加热推力器羽流动压测量》等。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86年6月 | 国际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会议 | 北京 |
1986年 | 第21届国际燃烧会议 | |
1988年 | 第1届中日等离子体化学会议 | |
1988年 | 中日流动显示会议 | |
1990年 | 第2届日中等离子体化学会议 | |
1997年 | 第13届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 | 北京 |
2001年 | 第15届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 | |
2000年 | 第5届亚太等离子体科技会议 | |
2005年 | 中韩等离子体学术研讨会 | |
2006年 | 第8届亚太等离子体会议 | |
2008年 | 第1届高超声速科技会议 | |
2008年 | 第2届非平衡流动国际研讨会 | |
2008年10月 | 第9届亚太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会议 | 黄山 |
2011年11月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学术年会 | 杭州 |
发明专利
时间 |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
---|---|---|
1989年11月2日 | 气膜防焦燃烧器 | CN2048161U |
1991年9月25日 | 偏置射流火焰稳定装置 | CN1014088B |
1991年11月20日 | 水煤浆直流型低压雾化喷嘴 | CN2088899U |
1995年3月1日 | 壁面吸附射流稳燃方法及预燃室 | CN1099469A |
2000年11月29日 | 壁面吸附射流稳燃方法及预燃室 | CN1059027C |
2002年2月13日 | 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的燃烧气脉冲除灰装置 | CN2476733Y |
2003年6月4日 | 层流等离子体喷涂装置及方法 | CN1421278A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80年 | 国防科委成果奖二等奖 | |
1983年 | 煤粉锅炉无油和少油点火技术 | 中国科学院成果奖一等奖 |
1983年 | 蒸汽热网管道保温技术 | 中国科学院成果奖二等奖 |
1986年 | 直流型煤粉预燃室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89年 | 水煤奖技术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0年 | 扁平射流火焰稳定方法及其装置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8年 | 燃烧气脉冲除灰技术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再入通讯可行途径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再入通讯可行途径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1988年,吴承康主持中日流动显示会议
据2022年9月何梁何利基金官网显示,吴承康已指导研究生(包括未恢复学位制以前毕业研究生、硕士学位毕业生、博士学位毕业生)和合作博士后研究人员共30余人。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8年 |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奖章 | 国防科工委 |
1989年 | 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 |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国务院 |
2003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 |
2011年 | 杰出贡献奖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1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1985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二届学位委员会主任 |
1985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1986年7月—1990年8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三届学位委员会主任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1990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1990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90年8月—1994年8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
1992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1992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94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94年8月—1998年11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
1997年 | 第十三届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主席 |
1998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02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十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02年11月—2006年11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2006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十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06年11月—2010年11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2008年10月 | 第9届亚太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会议主席 |
2010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十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10年11月—2014年11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2014年11月—2019年10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2019年10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 |
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 |
《力学学报(中文版)》主编 | |
《力学学报(英文版)》主编 | |
《等离子体化学与等离子体工艺(Plasma Chemistry and Plasma Processing)》编委 | |
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副主任 | |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
《力学进展》常务编委 | |
第23届国际燃烧会议审稿委员会委员 | |
第24届国际燃烧会议审稿委员会委员 | |
第25届国际燃烧会议审稿委员会委员 |
家庭成员
吴承康全家福(摄于2006年)
吴承康的父亲是吴兴业 ,母亲是李韫珠。婚姻家庭
吴承康的妻子是黄兰洁。
兴趣爱好
吴承康年少时,在学习文化课之余,他利用空闲时间刻苦练琴,并被国力音乐院录取。从此便开始了他科学与艺术并驾齐驱的人生之路。耄耋之年的吴承康不仅没有丢下琴技,还加入了业余交响乐团,并担任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1979年,与林同骥(左1)、卞萌贵(左3)等合影
“吴承康是中国弹头烧蚀防热研究、等离子体科学和燃烧科学界的学术带头人,为发展中国航天、能源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评)“吴承康学识渊博,为人正派,为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吴承康对待事业勤勤恳恳,身体力行,为人谦虚,作风正派,学识渊博,工作讲求实效。在燃烧科学、等离子体科学以及国防科研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卓越成果,在中国成功地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力学学会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