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肠息肉 编辑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多分布在直肠下端,呈圆形,有细长的蒂,大多由黏膜及腺体构成,与肠壁相连接。也有的息肉为广基、无蒂。单发性居多,多发性者占少数。直肠息肉可分为炎性、增生性、腺瘤性和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可以恶性变,但在儿童则少见。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部分息肉接近肛管部位生长,便后可脱垂于肛门口。
尚不清楚,腺瘤样息肉可能与环境因素导致基因异常表达有关,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与感染和损伤有关。
便血:无痛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息肉的便血出血量较少,当排便因挤压而使息肉脱落,息肉体积大、位置低时,可发生较多量的便血。便血特点为大便带血,而不发生滴血。2.
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黏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黏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3.
直肠指诊可触到质软如豆粒大小的圆形肿物,能活动,无压痛。位置较高或较小的息肉,直肠指诊不易发现。2.
直肠镜检查: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黏膜淡红且有光泽;炎性息肉蒂长色红;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状隆起结节。3.
钡灌肠检查可显示充盈缺损。4.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定息肉的性质。
低位带蒂息肉,排便时脱出,肉眼观察即可诊断。如有无痛性便血,经指诊触及活动性柔软肿物或看到息肉,亦可诊断。经上述检查如未发现病变,即应行乙状结肠、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或气钡灌肠造影,可确定其位置、数目、大小、性状和范围。同时做病理学检查,确定有无癌变。
除小的丘状隆起性增生息肉可定期检查,严密观察外,一般应行手术治疗。
1.电灼:小的息肉黏膜光滑无恶变倾向者可直接烧灼,带蒂息肉可在蒂根部置套圈灼切。2.
套扎:对直径1cm左右的息肉用套扎器将胶圈置于蒂根部使之逐渐缺血脱落。3.
手术切除:粗蒂或基底较广的息肉疑有恶变以及较大的息肉距肛门6~7cm者,可在麻醉下经肛门在息肉根部缝扎并切除,上述方法不能切除者,可经腹或经骶部切除息肉。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采取集内镜、腹腔镜和显微外科三种技术于一身的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来切除广基无蒂的直肠息肉,微创、无皮肤切口,显露良好、切除精确,可以切除较高部位的直肠息肉,还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手术标本。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含量,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与肠壁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尽量少吃油炸、烟熏和腌制的食品。2.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加体育锻炼,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3.
对于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及息肉史的人群应定期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