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 编辑

大戟科乌桕属植物

乌桕乌桕

乌桕(Triadica sebifera (Linnaeus) Small)大戟科乌桕属木本植物。树皮为暗灰色,有竖向的裂纹;枝条展开很广,有皮孔;叶片互生,形状为菱形、菱状卵形,也有菱状倒卵形;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花丝分离;子房卵球形,十分平滑;果实为梨状球形,成熟时黑色。花期4-8月。此植物的名字由来,推测可能与乌鸦有密切的关系,但也可能是因为树老后根部会烂成白状。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在白字旁加上木字边,演变成今日的“乌桕”。

乌桕原产于中国大陆,清代时期由闽、浙随着移民引入台湾,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各省区,日本、越南、印度、欧美、非洲也有。乌桕为阳性植物,性喜高温、湿润、向阳之地,生长适宜温度为20到30摄氏度,主根发达,抗风力强,生长快速,耐热也耐寒、耐旱、耐瘠。一般在春季采用播种、扦插或高压法进行栽培繁殖。

《中国药典》记载乌桕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杀虫之功效,主治吸血虫病,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但乌桕有小毒,可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其栽培利用记载于《齐民要术》及《农政全书》中:“收子取油,甚利于民。”乌桕种子附着白色蜡状物质,称为“皮油”,种仁榨出之油称“清油”,是工业时代到来之前的重要经济树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乌桕

拉丁学名:Triadicasebifera(Linnaeus)Small

别名:腊子树、桕子树、木子树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金虎尾目

科:大戟科

属:乌桕属

种:乌桕

分布区域:中国黄河以南各省区,日本、越南、印度、欧美、非洲

命名者及年代:(L.)Small,1913

保护级别:无危(LC)

植物学史

编辑

乌桕名字由来,推测可能与乌鸦有密切的关系,但也可能是因为树老后根部会烂成白状。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在白字旁加上木字边,演变成今日的“乌桕”。

乌桕是中国特有树种,已有1400多年栽培和利用历史,古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均有其栽培和利用的记载。

形态特征

编辑

乔木,高可达15米许,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

乌桕的红叶

乌桕宜丘陵山区发展,并且可以在山地造林,平原和丘陵造林,甚至可以在土地比较干旱的石山地区种植。如:铜锤桕:主要优点是树体小,宜适当密植,单株结实性能好,群体产量高。适应性强,较耐旱耐脊,鸡爪桕:优点是适应性强树体较高大,发枝能力强,枝条密度大,幼枝光滑,结果枝比率高。

文化意义

编辑

乌桕,以乌喜食而得名。宋代林和清诗:“巾子峰头乌桕树,微霜未落已先红。”俗名木梓树,五月开细黄白花。深秋,叶子由绿变紫、变红。叶落籽出,露出串串“珍珠”,这就是木籽。籽实初青,成熟时变黑,外壳自行炸裂剥落,露出葡萄大、白色籽实、罗田、英山的品种主要有“大铜锤”、“葡萄桕”和“鹰爪桕”三类。大铜锤和葡萄桕穗聚、子大,外表蜡质层厚,为嫁接良种。鹰爪桕穗散而壳层薄。罗田天堂、圣人堂的乌桕标木曾运往法国巴黎展览。

湖北省大悟县乌桕种植历史悠久,乌桕已成为大悟的乡土树种。全县有300多万株,(折合面积7.5万亩),其中受益180万株,正常年景产量5000吨左右,居全国之首。田埂、地边、渠旁路旁,山山岗岗到处可见,遍布全县。主要分布在该县悟宣线(高店乡、丰店镇、宣化镇)、芳新线(芳畈镇、新城镇)、吕乔线(新城镇、彭店乡、吕王镇)。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八日,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命名乌桕树为大悟县县树》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广种县树,爱护县树。乌桕树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树种之一。

下一篇 熊胆

上一篇 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