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 编辑

广温、低盐、半咸水贝类

文蛤文蛤

文蛤(拼音:wén-gé)又称为蛤蜊(g嗄-lí),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地方名花蛤、黄蛤、海蛤。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圆形,两壳相等,两侧不等,壳长略大于壳高,壳质坚厚;壳顶突出稍偏前方,小月面狭长,外韧带黑褐色凸出壳面;壳表膨起、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壳皮,生长纹清晰,有环形褐色带、锯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

文蛤属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和泥沙滩中。栖息深度随水温和个体大小而异。文蛤为广温性半咸水贝类,以微小的浮游(或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文蛤具有随水质因子变动或生长习性由中潮区向低潮区下带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文蛤雌雄异体,一般二年性成熟。成熟时雌性呈奶黄色,雄性呈乳白色,一年繁殖一次。文蛤是耐旱较强的贝类。

文蛤地理分布较广,是中国、朝鲜、日本常见的经济贝类。我国沿海自南至北都有文蛤的足迹,其中辽宁省的蛤蜊岗和江苏省沿海资源尤为丰富。有些海区形成最优势的种群,资源量很大。

文蛤肉质鲜美,为蛤中之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名。文蛤是我国滩涂传统养殖的主要贝类之一,也是我国大宗出口的鲜活水产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文蛤

别名:油蚶、蟑蛾、花蛤、黄蛤、沙蛤、海蛤、粉蛲、蛲仔、蚶仔

拉丁学名:Meretrixmeretrix(Linnaeus,1758)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瓣鳃纲

目:帘蛤目

科:帘蛤科

属:文蛤属

形态特征

编辑

文蛤文蛤

文蛤贝壳外形一般较大,表面膨鼓,呈三角卵圆形,壳质坚厚,表面平滑细腻,被有一层褐色壳皮;轮脉清晰,由壳顶开始有锯齿状的褐色带,无放射肋。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其壳长略大于壳高,前侧缘圆,后侧缘末端圆,两壳大小相等,但两侧不等,壳前后不对称。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两壳壳顶紧接,并微向腹面弯曲。壳表有一层光亮的薄黄褐色壳皮,壳中部及边缘部分常有磨损脱落,使壳面呈白色。同心生长线清晰。壳顶开始常有环形的褐色带和呈放射状排列的齿状花纹;壳内面白色,光亮,但无珍珠光泽。

铰合部较宽厚,外面有一黑色外韧带连接双壳,并起张开双壳之作用,右壳具3个主齿,前两枚短,呈“^”形排列,后一枚斜长,强大;2个前侧齿成背腹排列,腹侧一个稍向腹面弯曲。左壳具3个主齿,前两个短,三角形,后一个长而宽,齿面具纵沟,与背缘平行;一个侧齿,短而突出。

壳表面通常布有不均匀的呈“W”或“V”字形花纹。壳面花纹个体差异甚大:小型个体贝壳花纹密集而丰富,变化多端;大型个体则稀疏,较为恒定,通常在贝壳近背缘部分有锯齿或波纹状褐色花纹。文蛤壳面有多种色彩:酱红色、咖啡色、褐色、青灰色、黄色、淡黄色、乳白色,各壳面由2-3种以上色彩构成各种图案。图案花纹大致有环纹、点状环纹、细波纹、粗波纹、山峰纹等。文蛤壳的色泽和花纹与所栖息的海区和滩涂底质有相关性。一般渤海区河口滩涂,含砂量大(95%以上)且砂的粒度相对较大(粒度大于0.2mm),如葫芦岛、锦州、盘锦和营口沿海,滩涂文蛤的壳面色泽较浅,呈黄褐色,花纹较少。在黄海北部沿海(如东港市和朝鲜)含砂量较小(70%以下),且砂的粒度小于0.2mm,文蛤一般色泽相对较深,呈绿褐色,花纹相对较多。在潮中带下区采集的贝壳壳面常有波纹出现。生长在鸭碌江口附近的文蛤苗移植到江西六股河口进行滩涂养殖,其新生壳面的颜色明显变浅,花纹也明显减少。

丽文蛤外形与文蛤相似,只是壳稍长,后缘稍尖。

生长发育

编辑

文蛤两年性成熟,雌性呈奶黄色,雄性呈乳白色。卵呈圆球状,沉性,卵径为72-90μm。在初级卵膜之外还有一层透明的次级卵膜,这一层卵膜的折光率与水相同,不易辨认。文蛤的Ⅳ期性腺出现在6、7两个月,而集中出现在6月份。从肥满度测定结果表明:当达到26.1%以上时为繁殖盛期,时间在6月中旬和下旬,水温为20-29.5℃,最适水温为21.5-25.5℃。文蛤的繁殖期也表现出地区的差异,即使在同一海区也有先后,海况因子的变化也会影响其繁殖盛期的提前或推迟。自1978年7月用阴干刺激、流水冲击、氨海水浸泡三结合的刺激方法,四次催产,获幼虫210万。

胚胎发育:卵子受精后变圆,胚泡消失,出现受精膜,在水温26.5-33℃,比重1.020-1.022,pH8.10-8.25的条件下,经30分钟,出现第一极体;40分钟,出现第二极体;45分钟,为2细胞期;1小时4细胞期;1.5小时8细胞期;2小时16细胞期;4小时桑椹期;4.5小时囊胚期;5小时原肠期;6小时担轮幼虫;12小时D形幼虫期;面盘形成,游动活泼。再经壳顶初期、中期和后期。6天培育后、面盘消失,出现棒状足,开始进入匍匐爬行,8-9天发育成稚贝,水管伸出,转入底栖生活。此时适宜投放底质极为重要。通常从卵受精开始,经7天培育便可投放底质,泥占5%-7%,沙占93%-95%,以0.5cm厚度为宜。

转入底栖生活10天后的稚贝会分泌大量粘液将自身缠住,不能进行正常生活而导致大量死亡,成为文蛤育苗的最大障碍。应立即用118目/英寸分样筛把夹在细沙中的稚贝进行淘洗,彻底清池,待淘洗后的沙粒沉淀后即采取流水培育以保持水质的新鲜。经40多天培育计数,在三个育苗池中附着稚贝149万粒,附苗率达70%以上。当稚贝达到1mm时,即移到室外事先筑好的海塘中暂养,20天后,个体可达2mm以上。

文蛤年龄可由壳表面的生长轮推算出来。稚贝至1龄阶段壳长生长最快,2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壳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经过调查和测定,至今所采集的最大个体壳长为9.5-10cm,体重180-230g,最高寿命不超过13年。

文蛤文蛤

青蛤和文蛤这两种海洋埋栖蛤类的贝肉水分含量(77.23、76.39g/100gmf)、总糖含量(4.45、4.14g/100gmf)均较为接近,而灰分、粗脂肪以及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文蛤粗蛋白含量高达15.54g/100gmf,而青蛤为11.55g/100gmf;青蛤的灰分及粗脂肪含量分别高达4.91g/100gmf和1.86g/100gmf,显著高于文蛤含量(2.86g/100gmf和1.07g/100gmf)。在Cd、Cr、Cu、Ni、Pb和Zn这6种重金属中Zn含量最高,青蛤的含量仅12.77μg/g,而文蛤则高达252.59μg/g,除Pb在青蛤略超标外,其余均未超标。这两种贝肉均含有18种编码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10种必需氨基酸。青蛤与文蛤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缬氨酸,氨基酸评分分别为50.8和53.0,第二限制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氨基酸评分分别为55.0和53.5。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在青蛤和文蛤中分别高达116.5mg/g和111.5mg/g,这远高于其他17种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所占的比例均高达42%以上,适宜作为食用或开发呈味物质;青蛤与文蛤的必需氨基酸指数IEAA相近,分别为50.0和50.3。必需氨基酸占总氨酸的比例则十分接近,均在45%左右,远高于WHO/FAO推荐的模式35.38%,这说明青蛤和文蛤是比较理想的蛋白源。

主要价值

编辑

食用价值

文蛤肉质细嫩,鲜美异常,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素有“东海第一鲜”的美誉。文蛤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含有糖类、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文蛤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煲汤、生煎、烩炒、烹制、酒醉、制酱、晒干,风味俱佳。

蛤蜊炒丝瓜

鲜蛤凤翅汤鲜蛤凤翅汤

食材:蛤蜊500克,丝瓜1整根,蒜末、盐适量。

做法:1.煮一锅水,水开后加入蛤蜊,待蛤蜊开口后关火,晾凉,从壳中取出蛤蜊肉。2.丝瓜洗净后刮掉表皮,切成滚刀块。3.起锅倒油,油热后放蒜末,炒出香味后倒入丝瓜块,丝瓜炒到发软,放入蛤蜊肉,炒2分钟,最后加入食盐,翻炒均匀即可。

提醒:如果买的蛤蜊(花蛤、文蛤都行)还没有吐沙,可以将其放入淡盐水中浸泡30分钟左右,使其将体内的细沙吐干净。

文蛤豆腐汤

原料:文蛤200克、豆腐一块、生姜、葱花、食用盐等调味品适量。

制法:文蛤洗干净,将豆腐块成丁状,将其它的材料洗干净备用。在锅中放入适量的清水,加入姜片,等水开了之后将文蛤放到锅中,接着加豆腐再煮一分钟,最后放入自己喜欢的调味品就可了。

挑选技巧

文蛤(蛤蜊常见品种之一)宜选择壳光滑、有光泽的,外形相对扁一点的。一定要买活的,用手触碰外壳,能马上紧闭的,就是新鲜的,活的。不会闭壳,或壳一直打开的,都是死蛤。还有一种挑选蛤蜊的方法,在购买时,可拿两个蛤蜊相互敲击外壳,声音比较坚实的,比较新鲜,有空空声音的,则多是死蛤。

其他价值

光滑美丽的文蛤壳,是传统的药品和化妆品的容器,早年有一种大众化的润肤面膏就装在文蛤壳内,俗称“蛤蜊油”。文蛤壳还是高标水泥原料。近年来,还常用文蛤壳作为紫菜丝状体的培养基质。

育苗技术

编辑

我国文蛤苗种生产有三种方法:采捕自然苗、半人工采苗和人工育苗。

采捕自然苗

1.呆苗场

龙井文蛤竹荪汤龙井文蛤竹荪汤

天然文蛤的幼苗场地大多分布于有文蛤栖息的河流人海口附近的沙滩、三角洲或潮水能涨到的浅海沙洲等地方,含砂量高,以细、粉砂质为好,退潮时干露时间5-9h的高潮区下部或中潮区上、中部,水流缓慢,尤其以能产生漩涡、底质比较稳定的沙洲和水沟两侧幼苗数量最多。

2.苗种采集

苗种采集的规格、方法和时间各地不一样,主要有两种类型。

(1)将小型的幼苗采捕后,经过苗种育成,再采捕放养。台湾省通常于9月至翌年5月在苗区用筛子筛取0.5ram左右的幼苗连刚部分砂粒,放养在水深0.3-0.6m的鱼塘中培育,底质以砂质壤土为佳。视池内肥瘦情况考虑施肥与否。投放量一般每亩200万-300万粒。经过几个月的养殖管理,待幼苗长至每kg800粒左右时,再用纱笼制的筛子筛出,供养殖成贝用。

(2)大多数是采捕较大的文蛤苗直接放养,不经过苗种养成阶段。如江苏省采苗季节一般在3-5月以及10-12月,此时气温、水温对贝苗运输和放养后的潜居都较适宜。采苗在潮水刚退出滩面时进行。数人或十余人平列一排,双脚不断地在滩面踩踏,边踩边后退,贝苗受到踩压后露出滩面即可拾取。也有用锄头插入滩面一定深度后逐渐向后拖,贝苗被翻出后,用三齿钩挑进网袋。大风后贝苗往往被打成堆,此时用双手捧取贝苗装入袋内即可。

采苗时应避免贝壳及韧带损伤,并防止烈日曝晒。采集好的贝苗应及时投放到养殖场。对于破坏贝苗资源的采捕工具,例如拍板等要严禁使用。小型幼苗由于个体壳薄、耐干性差,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并注意不能过分挤压。较远距离运输大的苗种时,最好选择在气温15℃以下进行,以避免或减少运输途中的死亡,苗种运输时通常用草包或麻袋包装,也可直接倒在车上或船仓内,一般用干法运输。

半人工采苗

根据文蛤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利用平整滩涂和撒沙等方法改良滩涂底质,供幼虫附着变态、生长发育,从而获得苗种。

半人工采苗时,掌握文蛤产卵盛期和选择场地尤为重要。据调查,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下旬是渤海湾南岸文蛤产卵盛期。每隔2-3天对文蛤亲贝性腺发育进行连续观察,每隔3-5天利用浮游生物网拖网一次,一旦发现海上大量文蛤浮游幼虫出现,立即在经过平整后的滩涂上撒沙以采集文蛤苗种。

选择在高潮区下部至中潮区之间进行文蛤半人工采苗为宜。

人工育苗

1.亲贝的强化促熟培养

在自然海区采捕的亲贝,生殖腺要发育到Ⅱ-Ⅳ期,肥满度不低于23%。一般通过人工强化培育亲贝的肥满度和性腺发育情况都比海区亲贝好得多。在文蛤自然繁殖季节前,选择壳表新鲜、无损、活力强、性腺发育较好的3-4龄文蛤,放置亲贝暂养池中进行强化促熟培养。如需运输亲贝,最好在夜间进行,途中不要淋雨,不要碰到油渍的东西,避免碰撞。亲贝强化促熟培养管理要求是:海水相对密度1.018-1.020,pH值8.3,溶解氧不低于6.8mg/L,温度控制在26℃,每天彻底换水一次,并冲洗底质,去除排泄物,换水后投喂饵料,选用的饵料生物最好是海区的油泥或人工培养的底栖硅藻。连续充气培养,定期观察亲贝性腺发育情况。采用人工促熟,可以使亲贝比自然海区提早成熟近2个月或更早,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控制亲贝成熟时间。

2.人工诱导产卵

诱导方法有机械振荡、流水冲击、阴干、阳光曝晒、升温或降温、电流刺激、改变盐度和光照、改变pH值、紫外线照射、注射化学药品以及精液诱导等。通常采用的诱导方法为阴干。在光学显微镜下,成熟的卵圆形或椭圆形,精子游动活泼。

3.洗卵与孵化

采用沉淀法洗卵3-4次,以提高孵化率。在水温为24℃、相对密度1.018、pH值8.1的环境条件下,经8h进入原肠期,逐渐上浮水中,13h左右即可达到D形幼虫阶段。

4.幼虫培育

文蛤文蛤

当胚胎发育到D形幼虫阶段时,选留浮游活泼、壳缘圆滑、绞合部平直、生长一致的幼虫,按一定的密度移入幼虫培养池进行培育。文蛤受精卵孵化以及幼虫生长发育和变态的适宜水温在25-31.4"C之问,文蛤幼苗能适应较高的水温,但不宜超过32.4℃;其中以26.8℃为最佳。幼虫培育密度为8-10个/mL,培育期间连续充气。每天换水2-3次。

文蛤育苗正处于高温季节,饵料以金藻、牟氏角毛藻、扁藻等高温种为主。前期幼虫投喂数量控制在每毫升2万-3万个细胞,后期应增加到每毫升6万-8万个,混合投喂对稚贝的饲育效果优于单独投喂,因为各种饵料营养成分不同,混合投喂时,各种饵料营养成分相互补充,使稚贝获得全面营养。在文蛤工厂化育苗中,扁藻和湛江叉鞭金藻是文蛤浮游幼虫及稚贝的优良饵料,但在文蛤的繁殖盛期7、8月,温度高,阴雨天多,湛江叉鞭金藻易受敌害生物的污染,较难培养,而小球藻虽然由于其具有较厚的细胞壁、不易被消化吸收而单独投喂效果稍差,但易于培养。生产中培养此三种饵料,混合投喂,互相补充,可使文蛤稚贝获得良好的饲育效果。

附着变态及稚贝培育

当文蛤幼虫壳长达到200μm形成,鳃丝开始转动。发现少量壳顶后期幼虫面盘萎缩或消失,及时将其移入幼苗培养池继续培育。刚变态幼虫,下潜8-10天后,开始大量分泌黏液,苗体因黏液造成壳表面粘附脏物,处理不好会影响稚贝生长和成活,甚至大量死亡。当幼体发育到稚贝期时,应及时投放处理好的细砂,砂厚为0.5-1.5cm,以满足幼虫进入稚贝期的生长环境,并用多次倒池来加快附着。如何及时清除池中的残饵、粪便及壳表面的脏物是育苗成败的关键。通常在每天换水的同时用潜水泵冲洗,脏物随着虹吸管换水排出池外,从而保证稚贝的正常生长。另外,稚贝培育密度大小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稚贝培育密度应控制在50-100个/cm2。

稚贝在室内经过40多天的培育,壳长可达1mm,室内水环境已不适合生活,此时可移到滩涂上修建的池塘中暂养。

养殖技术

编辑

滩涂养殖

1.场地要求

文蛤文蛤

风浪较小的内湾或平坦的中、底潮区,底质含沙量70%左右,短时最低盐度在10以上。

2.投苗时间与数量

可进行春季和秋季投苗,投苗数量视规格而定。种苗壳长为1cm左右,亩放养量为20-30kg;种苗壳长为2cm左右,亩放养量为50-80kg;种苗壳长为3cm左右,亩放养量为100-120kg。

3.管理

在涨潮方向的迎水面设置防逃网,网目视投苗规格而定。

饭店里的方蛤饭店里的方蛤

每日巡滩,要做到“三防”,即防灾、防害、防逃。台风季节发现文蛤堆积要及时疏散,避免堆积死亡;及时清除养殖滩面上的鱼类、蟹类、螺类等敌害生物;做好防逃、防盗工作。注意观察有无“浮头”现象以及“红肉蛤”,做好病害的防控工作。

滩涂围网养殖

1.器材和规模

在中潮区或低潮区设置养殖场。用3×3聚乙烯网线编织高为1.0-1.2m,网目为1.5-2.5cm,长为10-20m的网片。上、下网纲为直径3-5毫米的聚乙烯绳。用竹竿绑扎网片,桩问距为2-3米,桩高为2.5-3.0米,其中1米左右插入沙中,再把网脚吊绳一端系在下纲,上端用聚乙烯绳绑扎,“八”字形埋于沙内,防止网片倒伏或受潮浪冲击后上浮,造成“吊脚”。埋于沙内的地锚可用草把或竹筒。一个网场面积应不小于500亩,并应在主网场退潮方向外围设外套网防逃。

2.投苗时间

一般选择在3月初至4月底或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投苗。海水表层水温在10-15℃。

3.投苗规格与密度

投放种苗壳长2cm左右,亩放养量为60-80kg;种苗壳长3cm左右,亩放养量为120-150kg。

4.养殖管理

注意修补网片,防止网片“吊脚”、倒伏,以防文蛤逃逸;及时清除网片、竹梢上的藤壶、杂物和滩面上的敌害生物;大风浪后,及时清理翻挖网脚边堆积的文蛤,拣掉滩面上“浮头”的衰弱蛤等。

池塘养殖

1.池塘建筑

文蛤文蛤

池塘以长方形为宜,四面环沟,中央平台型,平台水深为1米,倾斜度为5%左右。沙泥底质,池塘面积以30-60亩为宜,设主进、排水渠道,池塘两端设有独立的进、排水闸门。

2.投苗时间与数量

可进行春季投苗和秋季投苗,投苗数量视种苗规格而定。种苗壳长为2cm左右,亩放养量为100-120kg;种苗壳长为3cm左右,亩放养量为200-250kg。

3.养殖方式与投饵

一般可与鱼类、虾类进行混养。文蛤主要摄食有机碎屑、残饵以及浮游植物;单养文蛤时,以复合肥“肥水”为主,间或投喂豆浆、鱼糜等。

4.管理

视水温、水色变化,灵活掌握换水,春季、秋季水深应保持在50-70cm,夏季、冬季水深应保持在100cm。必须及时清除浒苔、螺等敌害生物。

相关故事

编辑

文蛤是贝类中的奇鲜佳品。我国有悠久的食蛤史,相传两三千年前,人类就开始取食文蛤。韩非子《五蠹篇》:“上古之世,民食果菰蚌蛤。”汉代,就有“如东文蛤甲天下”之誉。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就称赞文蛤为“蚌螯味高”。《酉阳杂俎》载:“炀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数逾千万矣。”唐代开始,沿海官员把文蛤作为海珍上贡。《后山丛谈》载,进贡给宋仁宗吃的文蛤,每枚干钱。宋杨万里《食蛤蜊米脯羹》诗:“倾来百颗恰盈奁,剥作杯羹未属厌。莫遣下盐伤正味,不曾著蜜若为甜。雪揩玉质全身莹,金缘冰钿半缕纤。更浙香粳轻糁却,发挥风韵十分添。”欧阳修《初食蚌螯》诗,说鸡、豚、鱼、虾都不能与文蛤媲美,叹息自己吃得太晚了。王安石也赋诗《蚌螯》,描写因其味太美,大家抢吃一空的情景。明代膘子蛤曾名噪一时。

文蛤蒸蛋文蛤蒸蛋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一路吃尽人间美味。一日来到扬州府,知府大人正在为拿不出美味佳肴而犯愁。这时,一位家住东台安丰的差役献计道:“大人,我家乡出产一种又鲜又嫩的车螯,其味雅而不俗,可寻点来让皇上品尝。”知府听后,十分高兴,即派人置办。回府后,差掌勺用文蛤烧精粉丝。品足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尝了鲜美的文蛤之后,立即唤来差役,问这是什么菜。差役回答道:“这是珍珠龙须汤。”乾隆一时高兴,挥笔写下了“天下第一鲜”几个大字。

据东台市文广中心副主任余卫成介绍,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食用文蛤,这在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北宋宰相王安石吃了文蛤,也赞不绝口,并写了一首赞咏诗:“车螯肉甚美,由美得烹燔。壳以无味弃,弃之久能存。予尝怜其肉,柔弱甘咀吞。又常怪其壳,有功不见论。醉客快一噉,散放墙壁根,宁能为收拾,待用讯医门。”

文蛤在日本、韩国列为名菜,身价颇高。日本人三月三“女儿节”,家家户户必备文蛤。

食物营养成分

编辑

食物名称文蛤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38 千卡
蛋白质6.1 g
脂肪0.5 g
胆固醇180 mg
饱和脂肪酸0.1 g
不饱和脂肪酸0.1 g
水分89 g
碳水化合物1.8 g
灰分2.8 g
叶酸20 μg
αE0.5 mg
萝卜25 μg
780 mg
81 mg
96 mg
160 mg
130 mg
0.14 mg
2.1 mg
0.1 mg
1.7 mg
维生素A7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0.08 mg
维生素B2(核黄素)0.16 mg
烟酸(烟酰胺)1.1 mg
泛酸0.37 mg
维生素B60.08 mg
维生素B1228.4 μg
维生素C(抗坏血酸)1 mg
维生素E0.5 mg
展开

下一篇 尖吻蝮

上一篇 片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