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杆菌 编辑

梭菌目梭菌科梭菌属菌

肉毒杆菌肉毒杆菌

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在罐头食品及密封腌渍食物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是毒性最强的细菌之一。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肉毒毒素,该种毒素是已知的最剧毒物,可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导致肌肉松弛型麻痹。军队常常将这种毒素用于生化武器。人们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头晕呼吸困难和肌肉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科学家和美容学家正是看中了肉毒杆菌毒素能使肌肉暂时麻痹这一功效。医学界原先将该毒素用于治疗面部痉挛和其他肌肉运动紊乱症,用它来麻痹肌肉神经,以此达到停止肌肉痉挛的目的。可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们发现它在消除皱纹方面有着异乎寻常的功能,其效果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化妆品或整容术。因此,利用肉毒杆菌毒素消除皱纹的整容手术应运而生,并因疗效显著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风靡整个美国。

肉毒杆菌A型毒素毒性极强,它能破坏一种名为SNAP-25的蛋白质,从而切断神经细胞间的通信使肌肉麻痹。肉毒杆菌A型毒素的这一功能已被用于治疗斜视和肌肉痉挛等,后来整容医师开始用这种毒素麻痹面部肌肉以达到除皱效果。意大利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肉毒杆菌分泌的A型毒素,也就是美容除皱注射剂Botox的主要成分,被注射入皮肤后可能还会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甚至抵达脑干。这一发现使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安全性问题再次引发社会争议。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肉毒梭菌

中文学名:肉毒杆菌

拉丁学名:Clostridium botulinum

界:细菌界

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

纲:梭菌纲

目:梭菌目

科:梭菌科

属:梭菌属(Clostridium)

介绍

编辑

肉毒杆菌(Clostridiumbotulinum)是一种革兰阳性粗短杆菌,严格厌氧,已知有A、B、C、D、E、F、G7个亚型(其中A、B、E以及F型可在人引起中毒症状) ,每个亚型都可产生一种剧毒的大分子外毒素,即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这种毒素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生以松弛性麻痹为主症的肉毒中毒(botulism),虽然并不常见,但却是一种致命的中毒性疾病。

肉毒杆菌(Clostridiumbotulinum)是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简称,也称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海洋湖泊沉积物和家畜粪便中。在厌氧环境中,肉毒杆菌可产生一种强烈的外毒素,即肉毒毒素。

形态特征

编辑

肉毒杆菌为革兰阳性粗短杆菌,有鞭毛、无荚膜、产芽孢。芽孢呈椭圆形,比繁殖体宽,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网球拍状。在普通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类圆形菌落,表面呈半透明、颗粒状、边缘不整齐、向外扩散、呈绒毛网状,且常常扩散成菌苔。在血平板上,出现与菌落几乎等大或者较大的溶血环。在卵黄琼脂培养基上,可产生脂酶,在菌落表面入周围形成彩虹薄层。

生物分型

编辑

肉毒杆菌现有2种生物分型方法,根据所产毒素的抗原性差异,肉毒杆菌家族分为A、B、C、D、E、F、G七个亚型。根据生理学特征,可分为蛋白分解高株和非蛋白分解菌株。前者包括A型及某些B、F型肉毒杆菌;后者包括B型及部分E、F型肉毒杆菌。

生长繁殖

编辑

通常,肉毒杆菌在有氧环境中、低于4°C或pH<4.5条件下不生长。只有在厌氧、低盐、偏酸的特殊条件下,才可生长繁殖并产生肉毒毒素。其中,具有蛋白分解功能的肉毒杆菌最适产毒培养温度为37°C,不具有蛋白分解功能的菌株最适产毒培养温度为30°C,甚至在3~4℃的低温条件下也可产生肉毒毒素。

芽胞特性

肉毒杆菌芽孢在自然界生命力极强,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30年以上,沸水中可存活3~4h。对紫外线乙醇和酚类化合物不敏感,甚至对辐射照射也有一定抵抗力。在180摄氏度下干热5~15min,100摄氏度下湿热5h,或高压蒸汽121摄氏度、30min,才能杀死肉毒杆菌芽孢。此外,芽孢对加氯水、次氯酸盐也非常敏感。

肉毒毒素

编辑

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类结构相关、抗原性不同的外毒素,也称肉毒神经毒素(botulinumneurotoxin)。除肉毒杆菌外,某些酪酸杆菌(C.butyricum)和巴拉特杆菌(C.barati)也可产生肉毒毒素。肉毒杆菌通常先产生无毒的前体毒素(progenitortoxin),该前体毒素是由神经毒素、血凝素、非毒素非血凝素形成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Mr)为30万~90万的毒素复合物。

性质与结构

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其纯品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无味、易溶于水,稳定性较差,不耐热,80℃、10min或煮沸几分钟即可失活。但毒素复合物的稳定性好,可长期贮存而不失活或仅有少量活性损失。A~G型肉毒毒素由一条单一的多肽链组成,Mr15万。经细菌本身的内源或外源蛋白酶作用裂解成以二硫键相连的双链结构,其中,Mr5万的轻链为毒性活性区,具有锌离子依赖的肽链内切酶活性,可抑制神经传导的释放;Mr10万的重链又分为跨膜和结合两个功能区,分别负责与细胞受体结合并将轻链转运至细胞内以发挥其酶活性。单独的轻链和重链均无毒性,只有双链形式才显示生物活性

作用机制

肉毒毒素主要是通过与外周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突触前膜受体结合,作用并切割神经细胞中的特异性底物蛋白,阻止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阻断胆碱能神经传导的生理功能,引起全身肌肉松弛性麻痹,而呼吸肌麻痹是肉毒中毒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A~G型肉毒毒素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只是识别的特异底物蛋白有所不同。这些底物蛋白统称为(solubleNSF-attachmentproteinreceptor,SNARE)蛋白10-121。由于Mr大,肉毒毒素分子不能以扩散方式,而是以“内凹”和受体介导的细胞摄入方式通过肠黏膜上皮屏障进入血液循环(不能穿透血脑屏障),呈现致死效应。

毒性特征

在所有型别肉毒毒素中,A型肉毒毒素是已知天然毒素和化学毒剂中毒性最强的毒性物质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001ug/kg,其毒性是有机磷神经毒剂VX(小鼠LD50,15μg/kg)的1.5万倍和沙林(小鼠LD50,100μg/kg) 的10万倍13.14。1g结晶的A型肉毒毒素可以杀死100万人和2000亿只小鼠12。在实验动物的敏感性上,兔、豚鼠对肉毒毒素的毒性最为敏感,猴、小鼠次之,猫最不敏感。关于肉毒毒素对人的致死剂量还没有科学的试验数据,仅有根据灵长类动物致死试验的推算结果。该毒素对成年人的致死剂量因途径而异。一般估计为:静脉或肌肉注射的致死剂量0.09~0.15μg,吸入的致死剂量0.70~1.0μg,口服的致死剂量70μg。其中以注射途径最为敏感,气溶胶吸入次之,消化道摄入最差。肉毒毒素本身无皮肤渗透毒性,也无传染性。

治疗用途

1989年,美国FDA批准A型肉毒毒素(商品名BOTOX)作为第一个微生物套素临床药物上市。数年后英国、中国也推出同类产品。BOTOX等肉毒毒素产品已成为斜视、眼睑痉挛面肌痉挛、颈部肌张力障碍等疾病的一线治疗药物。2002年BOTOX美容除皱适应症又得到批准,并将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推向高潮181。自2009年以来,注射肉毒毒素除皱美容已超过果酸换肤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美容方法,每年约有1200万人借助肉毒毒素除皱。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肉毒毒素治疗药物的使用范围已扩展到神经科、眼科、康复科、消化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儿科以及整形外科等100余种疾病。在医药历史上,还很少有一种药物能像肉毒毒素那样涉及如此多的临床适应症,并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肉毒毒素药物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神经科学和美容领域中的最重要成果。

涉及型式

编辑

摄食肉毒杆菌的食品引发食物中毒,如:1.pH>4.6的低酸性罐头食品(含罐,玻璃罐);2.香肠,火腿。在肉毒杆菌素的注射上,作为皮肤科应用,还是很安全的,但有一些事项要提醒大家注意:

肉毒杆菌分布肉毒杆菌分布

首先,只有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才可以完成这样的手术,这不是美容院可以胜任的。这是因为肉毒杆菌应用在美容上,需要考虑很多的问题,比如剂量,注射的部位,这要经过专业的训练,而一旦注射失败,后果不亚于毁容。

其次,在注射的时候,还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皮肤测试。作为一种毒性很强的杆菌,很多人对它会不适应,即使以前从未有过过敏现象的人,也可能会对它过敏。

当然,注射肉毒杆菌素以后,还需要不断注射,才能让效果延续,所以在经济上需要一定的实力,注射肉毒杆菌素的费用大约是一次3000元左右。对于一些需要不断动用表情的工作者来说,我们建议她在注射以后,最好有1~2周的时间是不工作的,否则会影响注射的效果。同时在注射以后,也不要做美容,特别是面部按摩,这样也会降低注射的效果。

生存分布

编辑

肉毒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中常可检出,偶亦存在于动物粪便中。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肉毒杆菌分为A、B、Ca、Cb、D、E、F、G这8个型,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A、B、E、F型,其中以A、B型最为常见。

人体的胃肠道是一个良好的缺氧环境,适于肉毒杆菌居住。肉毒杆菌属于厌氧菌,严格厌氧,在胃肠道内既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果糖,产酸产气,又能消化分解肉渣,使之变黑,腐败恶臭。在厌氧环境中,此菌能分泌强烈的肉毒毒素,能引起特殊的神经中毒症状,致残率、病死率极高。

肉毒杆菌芽胞抵抗力很强,干热180摄氏度5~15分钟,湿热100摄氏度5小时,高压蒸气121摄氏度30分钟,才能杀死芽胞。肉毒毒素对酸的抵抗力特别强,胃酸溶液24小时内不能将其破坏,故可被胃肠道吸收,损害身心健康。

致病机理

编辑

量子解析:肉毒杆菌致病时,其生物信息频率加快(正信息波),肉毒杆菌致病,主要靠强烈的肉毒毒素。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物,毒性比KCN强一万倍;纯化结晶的肉毒毒素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对人的致死剂量约0.1μg。肉毒毒素与典型的外毒素不同,并非由生活的细菌释放,而是在细菌细胞内产生无毒的前体毒素,等待细菌死亡自溶后游离出来,经肠道中的胰蛋白酶或细菌产生的蛋白酶激活后方始具有毒性,且能抵抗胃酸和消化酶的破坏。

生物信息波

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能透过机体各部的粘膜。肉毒毒素由胃肠道吸收后,经淋巴和血行扩散,作用于颅脑神经核和外周神经肌肉接头以及植物神经末梢,阻碍乙酰胆碱释放,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的松弛性麻痹。

肉毒杆菌毒素对酸性反应比较稳定,胃肠道不能将其灭活,甚至其毒性可被消化道胰醉激活而强化。所以,肉毒杆菌毒素主要从消化道吸收,吸收后的这种神经毒素对神经和肌肉本身影响不大,主要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从而影响神经传导,使肌肉麻痹。正常情况下,皮肤等感受器感受刺激后,将神经冲动沿反射弧传递,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如肌肉,引起肌肉活动。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发生了化学性兴奋传递。即神经冲动传递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Ach),Ach扩散到突触间隙与肌膜上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肌肉收缩。肉毒杆菌毒素通过与胆碱能神经元的突触前膜结合,再进行细胞内吞,形成一个包裹毒索分子的酸性小泡。此酸性小泡滞留在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膜的末端。含有神经递质Ach的突触小泡在突触前膜上锚定、融合,以及Ach向突触间隙释放均需要一组SNARE蛋白的介导。而肉毒杆菌毒索能特异性切割SNARE蛋白,阻止转运小泡中Ach的释放,阻断神经传递从而引起肌肉麻痹。但是,肉毒杆菌毒素不能阻止Ach的合成和存储,也不能阻止电信号沿神经纤维传导。

肉毒中毒

编辑

肉毒毒素对人和动物均有高度致病力,不分年龄和性别,但人类肉毒中毒主要由A、B、E和F型毒素引起,动物的肉毒中毒主要由C、D型肉毒毒素引起,常发生在牛、马、羊,禽和鸟类,水貂和雪貂等经济动物,而猪、犬、猫的肉毒中毒比较罕见。迄今尚无G型毒素引起的人或动物肉毒中毒的病例报道。

根据中毒途径和对象不同,临床上有食源性肉毒中毒(food-bornebotulism)、婴儿肉毒中毒(infantbotulism)和伤口肉毒中毒(woundbotulism)三种主要形式。

食源性肉毒中毒

最早出现在18世纪初,因食入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被肉毒杆菌或其芽孢污染,制成后又未彻底灭菌,导致肉毒杆菌或芽孢在厌氧环境中发芽繁殖产生毒素。食源性肉毒中毒的临床表现与其他食物中毒不同,胃肠道症状很少见,不发热,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临床典型症状包括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等眼麻痹症状,以及张口、伸舌、吞咽困难等肌肉麻痹症状,后期出现膈肌麻痹、肌肉松弛,直至呼吸困难死亡。潜伏期从2h到10d以上,一般为12~48h。在国外引起中毒的食物以罐头、香肠、海产品和蔬菜为主,国内则以发酵豆制品、面制品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因香肠、火腿、罐头等动物毒性食品引起的肉毒中毒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婴儿肉毒中毒

1976年美国首先报道婴儿肉毒中毒病例。主要发生在1~12个月的婴儿,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肠道的特殊环境及缺乏保护性菌群和抑制肉毒梭菌的胆酸等,当婴儿食入肉毒梭菌芽孢或被芽孢污染的食品后,芽孢会在婴儿肠道内发芽、繁殖并产生神经毒素被吸收导致中毒,典型症状是便秘、吸乳无力、食欲下降和发育停滞,严重者因呼吸停止死亡。近20年在美国,婴儿肉毒中毒的发病率已超过食源性肉毒中毒,每年确诊的婴儿肉毒中毒约250例,而且蜂蜜已被确认是婴儿摄入肉毒杆菌芽孢的婴儿食品之一。在我国,婴儿肉毒中毒的报道较少,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全面的婴儿肉毒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不排除很多病例没有被发现;二是由于婴儿肉毒中毒症状与临床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infantdeathsyndrome,SIDS)相似,不排除临床上部分病例误判。

伤口肉毒中毒

最早发现于1943年。多因手、脚等出现外伤而感染环境中的肉毒梭菌芽孢,在伤口深处的厌氧环境中芽孢发芽繁殖成菌体并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引起中毒。因此,其感染方式类似于破伤风。伤口肉毒中毒自报道后的几十年一直比较罕见,直到1982年,报道了第一例因注射海洛因而引起的伤口肉毒中毒后,伤口肉毒中毒不断被发现。如美国因注射海洛因引起的伤口肉毒中毒人数显著增加,每年有20~40例,仅次于破伤风。1999年前,英国还没有伤口肉毒中毒的报道,但在2000~2004年,英国发现了74例因注射海洛因而引起的伤口肉毒中毒病例。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报道。

中毒症状

编辑

摄食肉毒杆菌的食品可引发食物中毒,如pH>4.6的低酸性罐头食品(含铁罐,玻璃罐)或香肠、火腿。人感染肉毒杆菌后会出现视觉模糊、呼吸困难、肌肉乏力等症状,如病情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检验鉴定

编辑

肉毒中毒的实验室诊断,从病人的血清、粪便、呕吐物及可疑食品等样本中检测到毒素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在美便、胃肠道物和受伤组织等样本中检测或分离到肉毒杆菌,可支持诊断,但不能以此确诊。但在一些婴儿肉毒中毒病例中,只要在粪便或胃肠物中发现肉毒杆菌,即使在样本中检测不到肉毒毒素,也有确诊意义。

小鼠生物试验(致死试验)是国际公认的肉毒毒素检测金标准方法,也是最灵敏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可达1MLD(相当于10pg).双抗夹心ELISA是美国SDA和AOACinternational批准的第一个官方认可的肉毒毒素检测方法,灵敏度可达100pg.在我国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制定了肉毒杆菌与肉毒毒素的国标GB/T4789.12-2003。该标准主要包括:检测毒素的小鼠致死试验以及菌落形态观察试验、产毒培养试验和分离培养试验等。现行标准的缺点是耗费时间长、需使用实验动物和各型别肉毒毒素的诊断血清。

肉毒毒素的检测方法还包括:禽眼睑闭合试验、快速免疫层析试验、肽链内切酶ELISA等。禽眼睑闭合试验是我国学者建立的一种新的生物试验法,灵敏度可达1ng。基于金标记的免疫层析法可在5min内出结果,操作简单,但灵敏度低(10~50ng),适合现场快速筛查。基于肽链内切酶ELISA是利用肉毒毒素的内肽酶活性,结合免疫学检测方法或光谱技术检测裂解的底物多肽,或者在底物蛋白上作荧光标记,裂解后检测荧光信号。该方法最大特点是能检测有活性的毒素,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也可用于毒素分型检测,值得推广使用。

肉毒杆菌的核酸检测方法已非常成熟,如PCR、荧光定量PCR以及多重PCR等检测A~F型肉毒杆菌的试验方法均有报道。但还没有肉毒杆菌核酸检测的国家标准,仅有A、B、E、F型肉毒杆菌PCR检测的行业标准(SNT2525-2010)。有必要尽快制定A~G型肉毒杆菌的PCR或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国家标准,以满足食品生产企业的需求。

食品生产中的风险与控制

编辑

肉毒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其芽孢又有极强的生命力,食品加工原料存在被污染的风险。现代工业化食品生产中,通常采用温和的热处理工艺,虽然足以杀死细菌细胞,但不能杀死芽孢。如果再遇到不正确加工、包装、储存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小芽孢就会进入密封的罐装或真空包装的食品里,发芽繁殖并伴随致命的肉毒毒素产生,从而给工业化生产食品和家庭自制食品都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食物传播,多见于腌肉、腊肉、猪肉以及制作不良的罐头食品。根据毒素抗原性不同,肉毒杆菌分为7型,即A、B、C、D、E、F和G型,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的是A、B和E型,以A型肉毒杆菌产生的毒素毒性最强。肉毒杆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C~35°C,最适酸碱度为pH6.0~8.2。肉毒杆菌芽孢耐热性强,在沸水中可生存5~22h,加温到180°C仍需5~10min才能将其杀死,但肉毒杆菌毒素的耐热性不强,高温下即会变性失活。另外,肉毒杆菌芽孢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成肉毒杆菌

虽然该菌严格厌氧,产毒需要特定的条件,但肉毒杆菌在肉和鱼等食品表面仍能生长繁殖,因为食品表面已提供了足够的厌氧环境。真空包装使食品保质期延长,给厌氧肉毒杆菌提供了生长繁殖的时间。特别是那些非蛋白分解的B型及部分E、F型肉毒杆菌在低温冷藏条件下仍能产生肉毒毒素,而冷藏食品的销售、储存温度通常不超过10C,因此,这类肉毒杆菌给冷藏食品带来了安全风险。此外,人体的胃肠道是一个良好的缺氧环境,特别是婴儿胃肠道还未建立起正常的微生物菌群,特别适于肉毒杆菌生长繁殖,因此,肉毒杆菌芽孢又给婴儿食品带来一定安全风险。

食品企业

在食品生产中,预防肉毒杆菌污染和肉毒毒素产生的最好方法是原料控制、环境监测和高温杀菌三个关键环节。原料控制:要求食品企业坚持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采购安全可靠、未受芽孢污染的食品原料,应在通风、低温、有氧环境下储存食品原料,不给肉毒杆菌及其芽孢提供生长繁殖的条件;环境监测:企业应掌握生产地肉毒杆菌及芽孢分布流行状况,保持清洁的加工环境,定期对储存、生产、运输等周围环境进行抽样检测;高温杀菌:在生产加工过程快采用适当的高温处理工艺,可以有效控制肉毒杆菌污染,保证食品安全。

家庭作坊

在家庭自制食品时,虽然很难做到原料控制、环境监测和高温杀菌三个环节,但应加强食品卫生观念,正确的食品灭菌是预防肉毒中毒的关键。一是自制食物时,要注意加工卫生,避免肉毒杆菌及其芽孢污染;二是家庭腌制或发酵的食物应尽快冷却并低温储存,防止肉毒杆菌芽孢发芽、繁殖产毒;三是吃熟食,食用家庭自制食物前烹调蒸煮6~10min,买来的香肠、火腿、罐头等肉制品,最好也烹调熟透,这是避免肉毒中毒最有效的方法。

婴儿肉毒中毒

预防婴儿肉毒中毒的主要措施是,12个月,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要食用罐装蜂蜜食品。同时,注意保持婴儿生活环境及其所用物品的清洁卫生。因为有证据表明,生活在农村和农场的婴儿肉毒中毒比例高于城区生活的婴儿。

临床应用

编辑

毒素除皱

肉毒杆菌临床肉毒杆菌临床

在了解了毒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作用机制后,人类开始用毒素来作为有效药物。肉毒毒素被助恶治疗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痉挛性发音困难等疾病。

1992年有人尝试将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法引进到美容医学的治疗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除皱术。肉毒杆菌除皱术也称为生物素除皱,肉毒杆菌A的商品名为“Botox”。

美容界这阵子的大热门肉毒杆菌(Botox)可说是一种既不费时又不用开刀的整型治疗,这让许多爱美人士都跃跃欲试,

英国版ELLE报导,对于演艺娱乐界来说,任何的整容都已经过时,新世纪最流行的是自然的长相。

“肉毒杆菌素”是肉毒杆菌所分泌的毒素。它的作用是可以阻断神经末梢分泌能使肌肉收缩的「乙酰胆碱」,达到使肌肉麻痹的效果。

“肉毒杆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来去除动态的皱纹(如皱眉纹、鱼尾纹、抬头纹)及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

祛皱原理

动态皱纹产生的原因:

肉毒杆菌应用肉毒杆菌应用

常见的动态皱纹包括:额头纹、鱼眼纹、脸颊纹以及颈纹。常常我们会发现,在我们不做面部表情的时候,一般动态皱纹是无法体现的,而当笑脸或者是睁眼等其它面部肌肉活动的时候,就产生了动态皱纹。而出现这些情况的因素包括先天性因素、衰老、皮肤松弛以及后养成(例如痤疮疤痕导致的面部纹理)。

去除动态皱纹的原理,是将收缩造成皱纹的肌肉麻痹掉,使肌肉不收缩,连带的也去除了皱纹。一般在注射后三、四天就可以看到效果,一周后效果就很明显。效用期约三至六个月,平均四个月。若皱纹再出现,视个人需要,可重复施打。

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的原理,是让肥厚的肌肉不收缩,进而导致萎缩,达到瘦脸及瘦小腿的目的。一般可以在注射后二至三周看到效果,二至三个月效果最好。若需要则每半年注射一次,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肉毒杆菌素”若施打正确,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除皱及改善脸形、腿形的利器。

肉毒杆菌除皱术正是根据肌肉拉伸导致皱纹的原理,通过麻痹面部牵引的肌肉,从而达到除皱的目的。

特别注意:

单独使用肉毒杆菌祛除动态皱纹,是不可能有良好效果的,必须配合玻尿酸填充才能真正达到完美的除皱效果。所以在注射肉毒杆菌的时候,一定要询问医师辅助填充治疗,避免上当受骗。

除皱原因

传言约翰克里的光滑额头是肉毒杆菌的奇效,到底是怎么回事?肉毒杆菌毒素除皱法,是一项全新概念的除皱方法,人们认为“毒素”一定会对人体有伤害。但是恰恰相反,本法正是利用肉毒杆菌对面部表情肌肉的麻痹作用来达到减少皱纹的目的的。

最初发现肉毒杆菌是在1895年,到了1950年才开始将肉毒杆菌A应用于临床,但仅限于治疗神经肌肉亢进疾病。在美国,FDA已批准将其用于眼科、神经科和耳鼻喉科等有关肌肉亢进的疾病。1992年有人尝试将其引进到美容医学的治疗上,就是所说的除皱术。”

适用范围

“肉毒杆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来去除动态的皱纹,如皱眉纹、鱼尾纹、抬头纹,及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若施打正确,是非常安全的,它可以有效除皱及改善脸形、腿形。

肉毒杆菌可以除皱肉毒杆菌可以除皱

肉毒杆菌除皱术的适应症主要是治疗早期皱纹,适用于35岁以下的女性,特别适用面上半部的额头纹(抬头纹)、眉间纹和眼眶周围的鱼尾纹,也可用于面部以下的下颏和前颈部皱纹。它的原理是,肉毒杆菌毒素作为一种神经毒素,注射于局部后能阻断乙酰神经胆碱的释放,从而阻断神经对肌肉的传导。第一步毒素结合于神经原,进而进入神经细胞胞浆中,最后毒素抑制乙酰胆碱作用于神经肌肉连接,使肌肉发生麻痹,这叫神经肌肉功能去神经。临床上,通常注射2~3天出现肌肉运动的减弱。但最终轴突可萌芽形成新运动终板,同时无功能的运动单位被吸收,从而肌肉功能逐渐得以恢复。因此肉毒素注射的效果一般能维持3~6个月。

与其他手术一样,它也有一些禁忌症,如妊娠、哺乳期妇女禁用;患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病禁用;患有上睑下垂的病人禁用;服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病人禁用;非常瘦弱的病人不用,因肌肉太薄注射后容易弥散到周围肌肉发生副作用;对白蛋白或对肉毒杆菌毒素过敏的过敏体质的病人不用;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患有结缔组织病的病人不能使用。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法疗效非常显著,通常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后,平均10天左右皱纹会慢慢地舒展、消失,皮肤变平坦。除皱效果平均可维持3~6月,一般一年内要注射3~4次。鱼尾纹效果最好,抬头纹效果稍差。有人认为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将成为解除老年人除皱盲区的颈部皱纹最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肉毒杆菌毒素对体重为70kg人的半致死量约为3500~4000U,而该毒素用作美容时的剂量约为30~200U,用量微小。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利用肉毒杆菌毒索进行面部除皱。以下几种人员使用需特别谨慎:以面部表情为职业的人员,如教师、演员、政治家等;患有重症肌无力的人员;对毒素本身过敏的人员;正在使用干扰神经肌肉传导药物(如奎宁、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的人员;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

有人担心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的安全性,可以肯定地回答肉毒杆菌毒素的注射是非常安全的,它对人的半致死量为40IU/Kg,一位体重50kg的病人其半致死量为2000IU,而用于美容除皱的剂量只是注射0.1~1ml液体5~50IU,所以注射肉毒杆菌毒素非常安全,不需住院,不需开刀,不影响上班。

副作用

编辑

肉毒杆菌 来源于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它能抑制局部肌肉组织的神经信号。美容用的肉毒杆菌副作用较小,可能会引起短时的头痛,眼部或嘴部松弛。但如果注射的肌肉组织错误的话,则可能会引起轻微的挫伤和流感病症。

尽管如此,肉毒杆菌毒素除皱还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如注射局部有头痛;抬头纹处注射不当时会发生睑下垂;鱼尾纹处注射不当时会发生复视及闭眼不全;因注射剂量不准确,一侧多、一侧少会发生不对称的结果;进针刺破血管偶尔发生出血或血肿;大剂量、反复注射可能会引起免疫复合物疾病;肌肉麻痹的结果是不能做各种表情,有假面具样感觉;极少数病人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初次治疗一星期后应对患者进行复查,此时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就都很确切了。少数患者可能需要补充注射,由此就能确定对每一位患者的理想剂量。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如病人在注射前14天要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注射当日要停用化妆品;注射后不要按摩局部,以免毒素扩散等。

已经有许多导演拒绝让施打肉毒杆菌的演员上阵,因为虽然美得巧夺天工,但是肌肉已经僵硬,完全无法做出正常的喜怒哀乐表情。

十大致命毒药

编辑

毒药的正式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标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

肉毒杆菌

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在罐头食品及密封腌渍食物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是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

蓖麻毒素

是一种具有两条肽链的高毒性的植物蛋白。它主要存在于蓖麻籽中。由于其毒性强烈,诊断、治疗困难,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就将其作为侯选化学战剂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曾生产了1700公斤的蓖麻毒素粗品。

炭疽

是由炭疽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原系食草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触这些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

沙林毒气

是一种剧毒神经毒剂,通过过度刺激肌肉和重要器官影响神经系统产生致命效果。

河豚毒素

是一种能麻痹神经的剧毒,通常只需氰化钾五百分之一就可置人于死地的剧毒,中毒的人会因神经麻痹而窒息而死,其中,毒素直接进入血液中毒死亡速度最快。

氰化物

可分为无机氰化物,有机氰化物,凡能在加热或与酸作用后或在空气中与组织中释放出氰化氢或氰离子的都具有与氰化氢同样的剧毒作用。

汞中毒

汞中毒(mercurypoisoning)以慢性为多见,主要发生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汞蒸气和汞化合物粉尘所致。以精神异常、齿龈炎震颤为主要症状。

士的宁

又名番木鳖碱,是由马钱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能选择性兴奋脊髓,增强骨骼肌的紧张度,临床用于轻瘫或弱视的治疗。

鹅膏毒素

来自于一种有毒的蘑菇,它可在几天之内摧毁人们的肝和肾,人们会清楚的感受到来自于身体的极度疼痛,直至昏迷、死亡。

毒鼠强

是德国科学家在1949年首次合成的,化学名称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其毒性极大,被实验动物食入后,毒物未达到胃里毒性便发作,每1000克体重使用0.2毫克,几分钟即可死亡,且化学结构非常稳定,不易降解,可造成二次、三次中毒。

相关研究

编辑

2023年,昆士兰大学昆士兰脑研究所的 Frederic Meunier 教授和 Merja Joensuu 博士揭示了A型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通常称为Botox)穿透脑细胞的精确分子过程。这种毒素是由一种高度致命的生物物质产生的。这一发现意味着可以确定新的治疗靶点,以开发有效的肉毒中毒治疗方法——一种罕见但可能致命的细菌感染

下一篇 抑制神经

上一篇 肉毒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