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湿热证 编辑
感于外者多因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从下窍上犯膀胱,酿生湿热;或外感湿热,下注小肠,传入膀胱。生于内者,多因过食肥甘酒热之品,脾胃运化失常,积湿生热,湿热流入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遂发为淋证。
以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尿黄短少,小腹闷胀,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为主。可兼见发热,腰痛,尿血或尿有砂石,或小便不通等。湿热内蕴,气化失司,排尿不利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故小便次数频繁,并有急迫灼热疼痛感;湿热相搏,膀胱气化不利,所以尿液黄赤而短少;膀胱位于小腹,湿热蕴结,故小腹闷胀不舒;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为湿热内盛之象。若湿热交蒸,则可兼见寒战,发热。膀胱与肾直接相通,若膀胱热邪波及于肾,热灼经络,则间见腰痛;热邪灼伤膀胱或肾之脉络,则可兼见尿血。若湿热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而成砂石,则尿中可见有砂石排出。膀胱气化不利,或砂石较大,阻塞尿道,有可能出现小便不通而成癃闭之症。
1.本证为湿热之实证,由膀胱湿热,气化不利而引起。在临床上,清热利水通淋为常见治法,如八正散之类。而近代复加解毒之品,如忍冬藤、蒲公英;野菊花、半枝莲、紫花地丁等,这样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清解药物,不但可较快地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望提高治愈率。本证发作多为急性,但治疗不当或不彻底,亦可转为慢性,湿热未尽,又可伤阴化燥,因此,在治疗时,不可一味清利,应在祛除余邪的基础上酌加甘寒滋养之品,如山药、沙参、石斛、麦冬等,标本兼顾。
2.由本证而形成的淋证,初起皆与湿热有关,日久及肾,由实转虚,虚实夹杂,出现石、血、气、膏、劳淋等不同证候,因此,在临床治疗之时,除选用清热解毒之外,或佐以排石通淋;或辅以活血止血;或兼以利气疏导;或参以分清泌浊;或配以健脾益肾;因此,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石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
3.本证膀胱湿热而成淋者,古有忌补、忌汗之法。《金匮要略》有“淋家不可发汗”之说,淋证畏寒发热,与小便涩痛并见,不可与一般外感表证同论、大剂辛散发汗,但可清热解毒,兼以疏风解表,表里同治。至于淋证日久,脾肾两虚,下元不固,又当补益脾肾,自不必拘泥忌补之说。
1.湿热淋证
(1)证候小便频数,短涩痛,点滴而下,急迫灼热,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发热恶寒,口苦呕恶,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则清热泻火,利湿通淋。
(3)主方八正散加减。
(4)方药滑石、石韦、蒲公英,车前草,瞿麦、扁蓄、山栀、灯心草各,木通、大黄(后入)、生甘草。
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微温服。
若便秘,腹胀者,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若兼寒热,口苦,腰痛者,加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若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突然中断,腰腹绞痛者加金钱草、海金砂;若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者,加小蓟、白茅根、藕节以凉血止血。
2.下焦虚寒膏淋白浊
(1)证候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2)治则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3)主方萆薢分清饮加减。
(4)方药萆薢、石菖蒲、黄柏、车前子、白术、茯苓、乌药、丹参、甘草、牛膝。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微温服。
若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热灼不畅者,加乌药、青皮,以利气通淋。若热邪充斥肌肤而兼见寒战、发热,可用柴芩汤;湿热损伤络脉而见尿血,可用小蓟饮子、猪苓汤;尿中有砂石,可用石韦散之类。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大小便失禁
上一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