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编辑
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抗生素则是来源于微生物,并在高稀释度下对一些特异病原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
抗菌药物可特异性的干扰病菌的生化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及功能,使病菌失去正常的生长繁殖能力,最终达到抑制或杀灭病菌的作用。
1.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细菌细胞浆膜之外有一层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细胞壁,它可维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它形成巨大的分子包围着整个细菌,保护其不被菌体内的高渗透压所破坏。抗菌药可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使细菌不能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分裂繁殖的能力,最终溶菌死亡。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细菌的胞浆膜(亦称细胞膜或胞质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由类脂质双分子及镶嵌于其中的蛋白质组成,具有生物合成、物质转运等多种功能,抗菌药可影响其功能。
3.抑制蛋白质合成
临床上的一些抗菌药物对细菌核糖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可在不影响人体正常细胞的基础上选择性的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最终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4.影响细菌核酸代谢
核酸主要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由多个单核苷酸相互连接形成的多核苷酸可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喹诺酮类药物可作用于细菌DNA回旋酶,抑制细菌DNA的复制,从而杀灭细菌。
5.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叶酸是动物和细菌生长繁殖的必需物质,细菌对叶酸的通透性较差,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而必须自己合成供菌体使用。磺胺类药物的结构与合成叶酸的原料对氨苯甲酸相似,两者竞争二氢蝶酸合酶,从而影响细菌体内叶酸的代谢,导致细菌体内叶酸缺乏,核苷酸合成障碍,最终导致细菌的生长繁殖无法进行。
1.单一用药
适用于轻度感染、外科手术、严重外伤、单一细菌引起的输血感染或预防感染等。需要获得药敏结果,明确病原体后选择抗菌药物。
2.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一种的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多种病原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
(3)一种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败血症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重症感染。
(4)需长时程治疗,但该病原菌容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深部真菌病、结核病)。
(5)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可适当减少毒性较大抗菌药物的用量,但需要有临床资料证明其有效性。联合用药时一般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抗菌药物联合,一般宜选用两种药物联合,仅个别情况采用三种及三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此外还应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样可能增多。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二重感染和细菌对药物耐药性产生或增强等。
1.尽早明确病原诊断。
2.按适应证选药。
3.根据患者状况合理选药。
4.谨慎实施预防性用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上一篇 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