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编辑

生态学术语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雷蒙德在1968年提出的生态学术语。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方式加以保护。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生物多样性

外文名:biodiversity

适用领域:渔业研究等

所属学科:生态学

保护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提出者:雷蒙德

提出时间:1968年

概念释义

编辑

名词解释

学界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所在生态复合体的种类丰富度和相互间差异性。(Wilson,1985)

生物多样性是描述整个自然界物种多样程度的一个广泛的概念,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王献溥,1988)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及其形成的生态过程。(Mcneely等,1990)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4)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生态学名词》,2006)

生物多样性指一定地区的各种生物以及由这些生物所构成的生命综合体的丰富程度。【《林学名词(第二版)》,2016】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2021)

主要特点

全球特点

从整个地球范围来看,生物多样性分布明显与纬度有关,南北两极是生物多样性最少的区域。相反,在热带地区则集中了大部分的生物种类。处于这两个典型地带的中间区的温带,其生物多样性少于热带而多于寒带。例如,在国土面积大致相等的委内瑞拉和法国,其哺乳动物的种数相差3倍以上,前者有350种,而后者只有113种。

中国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地形等自然条件多样,具有适合众多生物种类生存和繁衍的各种生境条件,使中国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有:物种高度丰富;物种起源古老,特有属、种繁多,中国生物区系起源古老,成分复杂,拥有大量的特有的物种和孑遗物种;驯化物种种类资源丰富,中国有七千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很早就开发利用、培育繁殖自然环境中的遗传资源,因此中国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丰富程度是世界最多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中国拥有生态系统38个大类,600多个类型,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又分各种亚类型约600种。

影响因素

土地用途改变

土地用途改变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的最大直接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开垦、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扩张、采矿、道路扩建、水电大坝以及管线建设等。这些活动造成毁林、生境破碎化等,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和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包括沿海挤占生境、近海水产养殖、海水养殖、底拖网捕捞、陆上开荒、沿海城市扩张等。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是一些物种成为珍稀濒危物种甚至灭绝或资源物种减少的重要原因。其中,盗猎和贸易直接将很多野生动物推向灭绝的边缘。过去50年中,鱼类和海产品过度利用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大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分布、物候、种群动态以及物种组合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经产生了明显影响,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47%的受威胁哺乳动物和23%的受威胁鸟类可能已经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无法适应快速气候变化的物种,则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因臭氧损耗而增加的紫外线也对农、林、牧、渔相关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威胁。

冰川消融冰川消融

臭氧空洞臭氧空洞

污染

污染不仅直接影响物种和群落结构,还可以通过污染生境,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塑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海洋酸化带来的危害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尤甚。自1980年代以来,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10倍,至少影响到267个物种。

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

海洋塑料污染海洋塑料污染

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自1980年代以来,外来入侵物种累计增加了40%,导致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而在一些岛屿上,外来入侵物种则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影响。

加拿大一枝黄花加拿大一枝黄花

鳄雀鳝鳄雀鳝

北美海蓬子北美海蓬子

人类活动

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加速了全球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森林的退化,加剧了一些经济落后但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旅游业在过去20年急剧增长,也给生物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另外,不合理的造林和绿化以及生物能源种植行动虽然可扩大森林面积、提高覆盖率、减少排放,但如果片面追求覆盖率或绿地占比,采用大面积单一物种,则也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一些不合理的经济激励措施已经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驱动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具不利影响的补贴一直存在,助长了毁林、过度捕捞、城市无序扩张等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地方社区参与度不高也会导致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丧失。地方社区在驯化和维护种质资源、丰富生境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利用有价值的植物、管理和监测野生物种和生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去由于地方社区参与不足,导致高度适应的物种、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种丧失,降低了对病、虫和气候变化等威胁的抵御力。管理水平、政策、法律、机构协调、战略、规划、意识、知识、技术、人员素质等都可以成为推动或制约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历史沿革

编辑

提出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开展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自然保护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也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要拯救濒危珍稀物种,不仅要对所涉及的物种的野生种群进行重点保护,而且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或者说,需要对物种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备的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发展历程

1968年,美国野生生物学家和保育学家雷蒙德(Ramond.F. Dasman)于1968年在其通俗读物《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度》一书中首先使用生物多样性一词,是Biology和 Diversity的组合,即 Biologicaldiversity,但此后的十多年,这个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1980年,托马斯·洛夫乔伊创造Biodiversity这个缩写形式来表述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得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逐渐在学术研究和实务中传播开来。

1985年,生物多样性的缩写形式"Biodiversity"第一次由Wilson在自然保护刊物上发表并赋予定义。

1986年,美国有关单位主办了一次生物多样性论坛。此后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生物多样性最早倡导者之一威尔逊于1988年将会议论文整理成著作《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2年,由各国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这次峰会签署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也由此诞生,并迅速获得广泛接纳,中国亦在这一年签署加入该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也随着该公约的诞生及在各国的深入推进而不断提升。

2010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0次会议在日本名古屋召开,会议上通过的“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是被认可的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2021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2021年10月12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022年12月7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将尽最大努力推动和协调各方达成最大共识,在第二阶段会议上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测度方法

编辑

物种丰富度指数

物种丰富度即系统中物种的数目,是最简单、最直观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而反映生物多样性。在研究实践中,常用单位面积内的物种数目(密度)或一定数量的生物个体中(或生物量中)的物种数目。这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各有侧重,前者多用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而后者则主要用于水域物种多样性的研究。除此之外,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还可用物种数目与样方大小或个体总数之间的关系(d)测度。d是物种数目随样方增大而增加的速率。

物种丰富度指数

类别

名称

计算公式

物种丰富度指数

Margalef丰富度指数(Ma)

Ma=

2019年

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粮食,我们的健康

2020年

答案在自然

2021年

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

2022年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参考资料:

邮票文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邮票保护生物多样性邮票

200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普30《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第3组邮票2枚2种面值,其中一枚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面值为4.50元,票面图案为黄色波浪大气层、绿色地球。《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发行的第1套普票,意味着这时保护环境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再到普通群众的共识,而呼唤全民保护人类的家园是赋予邮票宣传功能的一种责任。

主题展览

2021年12月10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中国馆线上展开幕,围绕COP15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分主展区、地方展区和云南展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为展示重点,通过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创新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实践经验和故事等内容,全方位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

2022年8月2日至9月12日,中国湿地博物馆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包括“守护身边的生灵·濒危动物展”、“以鸟为媒·乌梁素海鸟类芦苇画展”、“发现身边的自然·湿地百鸟科普展”三个展区。

2022年12月7日,“从城市到荒野:生物多样性主题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上海:寻鸟的人”“长江:江豚与巡护员”“西南:亚洲象与预报员”以及“三江源:雪豹与监测员”四个板块,通过实物展示和VR互动游戏形式,使参观者多维度感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主题展览

下一篇 物种保护

上一篇 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