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鼠 编辑
地鼠是啮齿目仓鼠科帛鼠亚科哺乳动物, 又称仓鼠。 金黄地鼠眼小而亮,耳色深、呈圆形,尾粗短;被毛柔软,常见脊背为鲜明的淡金红色,腹部与头侧部为白色;由于突变,毛色和眼的颜色产生诸多变异,毛色可有野生色、褐色、乳酪色、白色、黄棕色等,眼可有红色和粉红色。中国地鼠体型小,呈灰褐色;眼大、黑色,外表肥壮、吻钝、短尾,背部从头顶直至尾基部有一暗色条纹。 寿命为2~3年。
地鼠广泛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大陆的广大温带地区。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岸直至黑海东地区。 喜独居。常栖息于温度较低、湿度稍高的环境。昼伏夜动,通常晚上活动频繁,白天睡觉。 杂食性动物,食性广泛,有贮存食物习性。 为全年发情动物,有产后发情特点。妊娠期14~17天,哺乳期一般20~25天,性周期为4~5天。每年可产7~8胎,每胎产仔5~10只。
地鼠在生物医学上用于各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肿瘤学、生理学、遗传学、传染病学、组织培养、组织移植、内分泌学及营养学等方面研究。
地鼠体粗壮,呈椭圆形,尾很短,夜间活动十分活跃,运动时腹部着地,行动笨拙,巧于营巢,牙齿十分坚硬,可咬断细铁丝,兴奋时发出强烈的金属性音响。白天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有嗜睡习性。熟睡时,全身肌肉松弛,且不易弄醒,有时误认为死亡。此时体温、心跳、呼吸频率、基础代谢率均降低。室温低于13℃则幼仔易冻死。最佳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40~70%
性情凶猛,好斗,触怒时往往猛烈厮打,大群饲养时容易发生相互撕咬,因此性成熟后不宜群养。雌鼠比雄鼠强壮,除发情期外,雌鼠不与雄鼠同居,且雄鼠易被雌鼠咬伤。所以,雌鼠除发情时,不宜与雄鼠同居。
在自然条件下,以草食为主。人工饲养下为杂食性。地鼠的口腔内侧有一个很深的颊囊,可充分扩张,贮藏食物的能力很强。可通过颊囊将大量食物搬于巢中。
地鼠头部较长。门齿小,臼齿呈三棱形,齿式为1003/1003=16,门齿能终生生长。
脊椎43~4块。中颈椎7块、胸椎13块、腰椎6块、荐椎4块、尾椎13~14块。口腔内两侧各有一个颊囊,深为3.5~4.5cm,直径2~3cm,一直延伸到耳后颈部,由一层薄而透明的肌膜构成,容量可达10cm3。颊囊缺少腺体和完整的淋巴通路,因此对外来组织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是进行组织培养、人类肿瘤移植和观察微循环改变的良好区域。
肺有5叶,右肺4叶,左肺仅1叶,共四叶。右肺的4叶分为上叶(尖叶),中叶(心叶),下叶(横隔叶),中间叶。
肝分7叶,左右各3叶,中间有一很小的中间叶。肾乳头突起很长,一直延伸到输尿管内。胃分前胃和腺胃,胃小弯极小。十二指肠和空肠较长,回肠较短,盲肠较大,而结肠长,适宜水的储存。
雄鼠的睾丸特大,为体重的1/7~1/6,上端有两个积液囊。雌鼠有6~7对乳头。全身有15个淋巴中心,35~40个淋巴结。
雄性动物具有发育良好的臀腺,呈暗黑色色素斑。该部位的皮肤粗糙,腹侧区被毛的颜色也暗淡。色素的深度标志着性激素活性的强弱。当雄鼠处于性兴奋状态时,臀腺表面的被毛变湿,并搔抓和摩擦腺斑区。而雌鼠臀腺发育不良,很难分辨。
地鼠生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生长发育快。雌鼠1月龄左右已性成熟,1.5月龄即可配种;雄鼠2.5月龄即可交配。性周期为4~5d,且较准。妊娠期为14~17d,是妊娠期最短的哺乳类实验动物。每年每只雌鼠可产7~8胎,每胎产仔5~10只。幼仔生长发育很快出生后3~4d耳壳开始突出体外,并逐渐张开,出生4d后开始长毛,12d时可自行觅食,14d睁眼,一边觅食一边靠母鼠乳汁哺育,哺乳期20~25d。雄鼠成熟时体重为100g左右,雌鼠为120g左右。平均寿命2~3年。
金黄地鼠体温的高低与季节有关,夏天一般为38.7℃±0.3℃。一天内也有变化,晚上9~11时体温最高,从中午到傍晚较低,凌晨3-~5时和上午10时体温升高。颊囊内的温度为37℃±1℃,雄鼠直肠温度和颊囊温度大体一致,雌鼠直肠温度比颊囊低1℃~2℃。
地鼠心率为280~412次/min,呼吸频率33~127次/min,通气量33~83m/min,颈动脉压:8~12月龄时为10.46~13.47kPa,12~17月龄时为8.55~11.74kPa,17~24月龄时为871~1230kPa,24月龄以上为825~12.21kPa。
红细胞总数为(59~9.8)×10L,血红蛋白148.5~1620gL,白细胞总数为(72~85)10%L,成年地鼠血液总量为体重的5%。地鼠对皮肤移植的免疫反应特别强。封闭群内个体间皮肤移植后常可存活,并能长存下来但不同群体间移植则会100%被排斥。
1. 金黄地鼠体长16~19cm,尾巴短,耳色深,眼小而亮,黑眼球,被毛柔软。中国地鼠灰色,个体小,体长约10cm,背部中心有黑色条纹。
2. 地鼠为杂食性动物,食性广泛,有贮存食物习性,可将食物贮存于颊囊内。
3. 地鼠是昼伏夜行动物,一般在夜晚8~11时最为活跃,运动时腹部着地,行动不敏捷,容易捕获。巧于营巢,有嗜睡和冬眠习性,睡眠时全身肌肉松弛,如死亡状,且不易弄醒。
地鼠
4. 室温低时出现冬眠,一般于8℃~9℃时进入冬眠状态,此时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基础代谢率均降低。室温低于13℃时则幼仔易于冻死。饲养时室温最好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以40%~70%为宜。5. 地鼠好斗,雌鼠比雄性大而且凶猛,性成熟后除发情期外,雌鼠不与雄鼠同居,且雄鼠易被雌鼠咬伤。尾短,牙齿坚硬,受惊或被激怒时会咬人。
6. 中国地鼠与金黄地鼠的解剖生理特点基本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中国地鼠染色体少而大,染色体二倍体为2n=22,大多数能相互鉴别,定位明确,且为XY型,与人体的染色体形态相似,其中Y染色体在形态上是独特的,极易识别;金黄地鼠染色体二倍体为2n=44。
肿瘤学研究
地鼠主要用于肿瘤研究。地鼠颊囊对可诱发肿瘤的病毒很易感,还能成功地对其移植某些同源正常组织细胞或肿瘤组织细胞等。肿瘤组织接种于地鼠颊囊中易生长,可利用颊囊观察其对致癌物的反应。金黄地鼠对移植瘤接受性强,肿瘤易生长,因此它是肿瘤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增殖、致癌、抗癌、移植、药物筛选、X射线治疗等研究。
生理学研究
地鼠性成熟早,妊娠期短,性周期准确,繁殖传代快,便于进行生殖生理的研究。人类精子可穿过地鼠卵子的透明带,完成受精过程,便于计划生育的研究。颊囊黏膜适合观察淋巴细胞、血小板变化及血管反应性变化,进行血管生理学和微循环研究。低温环境能诱发冬眠,可研究冬眠时的代谢特点,适宜做冬眠生理、药物致畸、免疫学等研究。
遗传学研究
中国地鼠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辐射遗传学等学科研究。它的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和生殖特点也成为进化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并且中国地鼠染色体大,数量少,易于相互鉴别,是研究染色体畸变和复制机制的最佳动物模型。中国地鼠易发生自发性遗传性糖尿病,是研究真性糖尿病的良好动物模型。
传染病学研究
地鼠自发感染疾病种类很少,但对实验诱导发病很敏感,可用来研究小儿麻疹病毒、溶组织性阿米巴、利氏曼原虫、旋毛虫等病原引起的疾病。地鼠对各种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感受性强,病变典型,容易复制钩端螺旋伓病理模型,进行病原分离等硏究。对病毒和细菌敏感,适宜复制病毒、细菌性疾病模型,进行传染性疾病的硏究。还可作为风湿症和病毒性胚胎病的模型。地鼠肾细胞可供脑炎、流感、腺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等分离用,也是制作狂犬疫苗和脑炎疫苗的原材料。地鼠的睾丸很大,是传染病研究的良好接种器官。
组织移植研究
地鼠对皮肤移植的免疫反应特别强。利用同群地鼠之间皮肤相互移植后均可存活,并能长期存活,而不同种群动物之间皮肤相互移植后则不能存活的特点,进行皮肤移植的研究。另外,还可用于胎儿心肌、胰腺等移植的研究。
组织培养研究
对地鼠各种组织细胞体外培养中,不仅容易建立保持染色体在二倍体水平的细胞株,而且肾细胞也可被做成细胞培养物接种病毒,进行分离或制造疫苗。在抗药性、抗病毒性、温度敏感性和营养需要的选择中,建立了不少突变型细胞株。
龋齿研究
地鼠龋齿的产生与饲料的成分以及口腔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密切相关,可用于牙科研究,适宜建立龋齿动物模型。
内分泌学研究
地鼠还可用于内分泌如肾上腺、脑垂体、甲状腺等的研究。
营养学研究
地鼠对维生素A、E及B2缺乏敏感,适宜于营养学研究。
金黄地鼠
全世界普遍应用于医学科研工作的多为金黄地鼠,约占使用地鼠量的90%。金黄地鼠(golden hamster,Mesocricetusauratus)系仓鼠属、叙利亚亚种,又称叙利亚地鼠,金黄色,成年体重雄鼠为85~100g,雌鼠为95~120g。金黄地鼠实验动物化的历史较短,全部品系的来源都是1934年从叙利亚地区捕获的3只同窝地鼠。1975年《国际实验动物索引》所公布的金黄地鼠近交系有38种,部分近交系8种(即兄妹交配不到20代),突变系17种,封闭群38种。
不同品系的金黄地鼠,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如:日本培育的CBN、GN、APG等三个品系,对绵羊红细胞的绵羊反应有明显的差异。其中CBN系地鼠对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反应最高,血凝效价为110,产生IgM也最高;GN系地鼠次之,血凝效价为49,产生IgG较高,而APG系地鼠的免疫反应最低,血凝效价为25,产生IgM、lgG也最低。
我国狂犬疫苗和乙型脑炎疫苗产生用细胞,主要以金黄地鼠肾细胞作病毒培养。近交系金黄地鼠无原发性肺肿瘤,常用于诱发性支气管性肺肿瘤的研究。
中国地鼠
中国地鼠(Chinese hamster,Cricetulus griseus)系仓鼠属、中国种,又称黑线仓鼠或条背地鼠。灰色,体形小,体重约40g,栖息于中国东海岸至里海东海岸一带。中国地鼠1948年由中国引入美国,1952年开始用于糖尿病研究。中国地鼠在近亲交配至第2-7代后,有50%自发产生糖尿病,但各品系的发病率不一致。病鼠血浆胰岛素变化不一致,耐糖曲线类似人类患者。其临床症状变化较大,病鼠血糖最高可达正常地鼠血糖值的500%,严重者出现尿糖阳性和弥漫性肾小球硬化。该模型类似于人类Ⅱ型糖尿病。从遗传系谱分析,中国地鼠属于多基因遗传方式。中国地鼠使用量约占全世界实验地鼠使用量的10%。
中国地鼠现已培育成4个近交品系,并已引入欧、美、日等国的主要实验室。
1. A/Gy系F42:特点为针毛异常、伴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品系,可用于子宫腺癌、子宫癌、间质细胞淋巴瘤和肝癌的移植。
2. Aa/Gy系F42:主要特点同AGy系F42,可用于子宫腺癌、子宫癌和肝癌的移植研究。
3. BGy系F39:特点是遗传性糖尿病品系,也可用于子宫腺癌、子宫癌和肝癌的移植研究。
对鼠类的防治方法有物理灭鼠、化学灭鼠、生物灭鼠和生态学灭鼠四种,物理、化学、生物灭鼠为灭鼠,生态学灭鼠属于防鼠。
物理灭鼠
利用物理学原理(力学平衡原理和杠杆作用)制成捕鼠器械,用于灭鼠。在长期的灭鼠斗争中,人们创造出很多种灭鼠器械,针对不同鼠种用不同的器械进行捕灭。器械灭鼠具有对环境不留毒害、鼠尸容易消除、灭鼠效果明显等优点。缺点是费工、成本高、投资大。
现有的灭鼠器械有两三百种,大致可分为夹类、笼类、压板类刺杀类、套扣类、水淹类、扣捕类等。许多种类的结构和原理堪本相同,易于操作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灭鼠法中又有超声波、电子捕鼠器和黏鼠法等新方法。
化学灭鼠
化学灭鼠法又称药物灭鼠法,是指使用有毒化合物杀灭鼠类的方法。化学杀鼠剂包括胃毒剂、熏杀剂、驱进剂和绝育剂等。其中以胃毒剂(也称经口药)的使用最为广泛。其使用方式是制成各种毒铒,效果好,用法简便,用量很大其次是无机化合物和植物,用其提取物,还有抗生素和镇静类物,近年来也被用于灭鼠。熏蒸灭鼠在野外使用的比较多,开始在较大面积地试用。
生物灭鼠
自然界生物间存在极其复杂、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联系利用某些生物来防治对人类有害的生物的方法,就是生物防治,也叫生物防除。鼠类的生物防治,通常是指通过其天敌(食肉动物)和微生物(致病病原生物)抑制鼠害发生、发展和蔓延的手段。
生态学灭鼠
其内容包括环境改造、断绝鼠粮、防鼠建筑、消除鼠类居处所等,以改变、破坏适于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环境条件并不能直接或立即杀死鼠类,但改变的环境对鼠类生活不利,可减少鼠类,直接或立即杀死鼠类,但改变的环境对鼠类生活不利,可减少鼠的增殖或增加其死亡率,从而降低害鼠的密度。防鼠虽是治本办法,但与灭鼠兼施,综合治理,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大类(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灭鼠方法各有特点,使用时相搭配,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才能花较小的人力、物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