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壁 编辑
1、胃壁:胃壁分4层:①黏膜层。是胃壁最内层,富于血管,呈红色,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表面有密集小凹,位于黏膜内的大量腺体的腺管开口处。柱状上皮细胞分泌含有中性多糖黏蛋白的黏液。此层内尚有大量胃腺体。在胃黏膜腺体的基底部有薄层交织肌束,称之为黏膜肌层。胃排空时,黏膜呈现许多皱襞。②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所组成。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以及Meissner神经网。③肌层。包括三层不同方向的肌纤维,内层是斜行纤维,中层是环行纤维,在幽门部最厚称幽门括约肌 。外层是纵行纤维。④浆膜层。即腹膜层。
中文名:胃壁
外文名:Stomach
共分:四层
胃壁组织
示例
胃壁最里层是黏膜层,厚度占胃壁的一半,上面布满小褶皱,能分泌胃液。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和其分泌的黏液二者组成黏膜屏障,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表面上皮细胞是一种不断更新的细胞,很易受损而脱落,但修复迅速,大约只需36小时即可。在正常情况下,表面上皮细胞大约每1~3天完全更新一次。
胃壁最外层是浆膜层,比较结实,包裹着胃,对其有保护作用。
胃壁中间是肌膜层,负责胃的蠕动。
1、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先天性发育缺陷,与胚胎发育障碍有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胃壁环形肌发育较早,起始于食管下端,渐次向胃底大弯发展。胚胎第9周时,始出现斜形肌,随后出现纵行肌。在发育过程中如有停顿,即可形成胃壁肌层缺损。生后一般情况好,常在生后3~4天突然出现持续性进行性腹胀,伴呼吸困难、呕吐和发绀,肝浊音界和肠鸣音消失等,X线检查可确诊。
系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疾病。由于胚胎期胃壁肌层发育不全而致。临床表现:患儿上腹部膨隆、拒食、呕吐;发生破裂后全腹胀满、呼吸困难、紫绀、心率速而脉弱;X线检查未破裂时胃呈气球样膨大;破裂后上腹部充气,胃泡消失。治疗:以手术为本。
关于新生儿胃穿孔的病因有多种学说,如先天性胃壁发育缺陷,胃壁缺血坏死、溃疡、感染、机械性损伤等。本例患儿大部分胃壁肌层组织缺失伴胃壁坏死穿孔,而妊娠、分娩过程顺利,没有追问到有严重缺氧史及损伤病史,故应考虑为先天性胃壁发育缺陷。
先天性因素所致的胃穿孔,一般发病较早。我院曾有一组报道均在出生4天内发病,最早为出生6小时。本病例出生24小时来院就诊时已经发生了穿孔,应属于早期病例。但患儿的具体穿孔时间难以考证。
据文献报告,胃壁穿孔发生前期患儿常出现不吃奶、哭闹、上腹部胀满、呕吐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腹立位X线平片常表现为难以解释原因的胃泡胀气,胃内容物滞留,远端肠管可正常充气。近年B超检查应用日益广泛,可能探及病变部位的胃壁菲薄而失去正常肌肉层次,但需要有高质量仪器和检查者具备经验。如果能在穿孔前做出诊断并手术,将可能明显提高疗效,但实际上难以做到。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患儿一旦发生穿孔,病情将迅速进展。表现为突然加重的全腹胀,伴有腹部压痛与抵抗感。稍晚期出现腹壁发红,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常常消失,全身情况恶化。本例患儿胃壁肌层缺损范围异常广泛且发生了穿孔,但全身情况和腹部检查相对好,考虑与就诊及时有关。及时得到诊断与治疗是本例患儿存活的重要原因。
腹立位X线平片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典型表现为腹腔大量游离气体和横贯全腹的大气液面,胃泡影消失,肝脏居于中腹部,称为“钟摆征”。本例患儿膈下游离气体相对少,尚未出现大气液面,小肠有少量充气等征象均与穿孔到拍片的时间短有关。腹卧位X线平片的典型表现为“足球征”,大量气腹时出现。病情危重不能承受立位检查时可照水平左侧位X线片,以发现气腹。
本症必须经手术治疗,且因属危重急症,应在最短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吸氧、保温、抗休克、改善微循环及静脉应用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大量气腹引起严重腹胀可导致呼吸困难,应即刻在剑突下方腹壁最高点用空针穿刺,抽出部分气体,以降低腹压、缓解症状。因病情进展迅速,不允许延误时间,常常是在给予上述治疗的同时进入手术室。本例患儿在入院1小时20分钟后手术。
手术治疗目的是阻断腹腔内继续受到污染和防止感染扩散,恢复消化道的连续性。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不可能通过简单修补手术完成治疗,应彻底切除穿孔部与肌层缺损部组织,在完全正常的胃壁组织处缝合修补。本例为异常广泛的大面积胃壁肌层缺损伴坏死、穿孔,切除5/6胃体后将胃窦与近胃底部吻合。采用间断单层吻合,操作方便、快捷,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仅有的胃壁组织。此点对于发育中的小儿具有重要意义。应尽力缩短时间,将手术创伤减到最低限度。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