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长目 编辑
灵长目是哺乳纲的一目。 全球现存约15科66属346种,如加上亚种,则有623个种和亚种。 四肢长、善于攀爬,手指和脚趾可以弯曲,眼睛宽大、朝前方; 用手(有时也用脚)抓握东西,大拇指、大脚趾和其他手指或脚趾相对立,手指或脚趾的顶部长有扁平的指甲;大脑发达。
灵长目多生活在亚洲,非洲,中美和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的森林中,少数种类分布可达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区。 灵长目动物大多数居住在气候比较温暖的地区。 通常栖息于树上,行动敏捷迅速,以尾来维持身体平衡。少数种类部分时间生活在地面,行动缓慢,尾短或不明显。 雌兽有月经。群栖。杂食性,主食果实和谷类,也食昆虫和肉类。
灵长目动物是目前动物界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类群, 对研究对解决人类起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文名:灵长目
拉丁学名:Primate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灵长目
科:16科
属:约78属
种:514余种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原猴亚目、简鼻亚目
亚纲:真兽亚纲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
总目:灵长总目
命名
灵长目动物
灵长目与其他科属的翻译方式不太相同,灵长类的拉丁文名是Primates,这个命名源自二名法的创始人卡尔·冯·林奈,原意就是“首要,第一等”的意思 ,英语中的primary和这个词是同源词。而传到东方之后,日本人将拉丁文的Primates翻译为灵长,就是“众灵之长”,即动物进化的最高点。
灵长目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一直到现代才比较清楚,因此一些常用的词可能会令人困惑,例如ape(猿)可能只是monkey(猴)的另一种称呼,但也可能只指没有尾巴,比较接近人的灵长目动物。
威尔弗里德·乐·格罗斯·克拉克爵士(Sir Wilfrid Le Gros Clark)是一位灵长类学家,他和其他灵长类学家发展了有关灵长目演化趋势的概念,并将未灭绝的灵长目依升序方式排序,最末端(即演化程度最高)的为人类。常用的名称像prosimian(原猴亚目)、monkeys(猴)、lesser apes(长臂猿)、great apes(人科)就是这种方法论下的产物。根据目前对灵长目演化的了解,这种分类是并系群,也就是该群中并不包含有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后代。
化石
普尔加托里猴
发现于北美普尔加托里山的普尔加托里猴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在灵长目中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发现于欧洲和北美的近猴类化石。它们具爪而不具指甲。牙齿为三楔式低冠齿,比较一般化,但门齿增大,似平放的凿子。近猴类多发现于古新世地层。自始新世开始狐猴类出现,早期的都归入已绝灭的兔猴科,它们的分布范围广,亚洲、北美、欧洲均曾发现。现在狐猴只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和科摩罗群岛,尚未发现可靠的化石。獭猴(又译瘦猴)现代只生存于东南亚和南亚、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热带地区,化石发现于东非的中新世地层。眼镜猴类化石发现稍多。从始新世起发现于欧、亚、北美等地。近猴、狐猴、眼镜猴类常通称为原猴类或低等灵长类。
大约在2003年前后,考古人员在中国湖北省发现一具迄今最完整的早期灵长动物骨架化石,并与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等国际同行展开合作研究,通过X射线技术对化石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字重建。研究显示,这种被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的古猴生活于约5500万年前潮湿、炎热的湖边,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灵长目动物。这种古猴身长约7厘米,体重不超过30克,体积接近现代的小侏儒狐猴。它还具有修长的四肢、尖小的牙齿和大眼窝,证明它善于跳跃和利用四肢走动、以昆虫为食并拥有良好的视力。
研究人员认为,新发现为灵长目动物的早期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这种古猴的存在进一步支持了灵长目动物最早出现在亚洲而不是非洲的论点。研究人员猜测,这种古猴可能在后来的进化中分化为眼镜猴和类人猿两支,而后者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后分化出人类。
起源
灵长目动物
在灵长目中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发现于欧洲和北美的近猴类化石。多发现于古新世地层。自始新世开始狐猴类出现,早期的都归入已绝灭的兔猴科,它们的分布范围广,亚洲、北美、欧洲均曾发现,但是在非洲没有发现化石证据。到渐新世,已经出现了猿和猴,并且朝不同的方向进化。据新华社巴黎2009年7月8日电,法国国家科研中心8日发表公报说,该机构与其他国家研究人员合作研究推测,在缅甸发现的类人猿化石可能说明这一物种起源于亚洲,而不是人们此前认为的非洲。此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类人猿起源于非洲大陆,不过随着类人猿化石在缅甸的发现,上述理论受到质疑。
公报说,早在20年前,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古生物学家洛朗·马里沃就与多国考古学家合作,在中国、泰国、巴基斯坦和缅甸进行挖掘。2005年和2008年,他们在缅甸挖掘出土了多件近4000万年前的灵长目动物化石,其中一块下颌骨牙齿十分尖利,同时磨损也非常严重,说明这种动物习惯用牙咬开坚硬的果壳,吸取其中营养,而这种饮食习惯只在类人猿身上发现过,如南美洲的僧面猴。
2010年科学家在在利比亚发现的新类人猿化石显示,人类的“摇篮”可能在亚洲。以前有很多科学家相信,人类来自于非洲。然而新研究认为,人类的直系祖先可能在其他地方(最有可能是亚洲)发展壮大之后,才前往非洲,并统治了非洲大陆。科学家在利比亚撒哈拉沙漠发现了早期灵长类动物4个物种的化石,这些物种可能生活在3900万年前,但它们与同期或者更早在非洲生活的物种都不相同,这表明它们是在其他地方进化后才到达非洲的。其中的3个物种来自于灵长类家族中不同的分支,说明它们拥有同一个祖先,并且经过了很长时间才进化而成。在这段时期,也就是始新世时期,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已知的类人猿在非洲生存。
进化
现生的灵长类从低等到高等排列有树猴、狐猴和眼镜猴、猴、猿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人是从猿发展分化来的。因此,人在动物界的位置也属于灵长类。
灵长类是有胎盘类中最高等的一类,它和有胎盘类的基干——食虫类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在七千万年前白垩纪时出现一类原始食虫类,从原始食虫类适应辐射分化出许多分支,其中有一支即向灵长类方向发展。
灵长类与食虫类基本亲缘关系最好的证据是现在分布在中国西南、海南岛、东南亚的东方树鼩。它的身体大小如松鼠,有一长吻和长尾。脑较大,嗅区小,眼眶和颞区之间有一骨隔开。大拇指(趾)和大脚指(趾)与其他的趾有点分开。它的特点介于食虫类和灵长类之间,但更接近于灵长类。东方树鼩的食料中除食虫以外已有一部分是食“果实”。早期灵长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的食料可能已由食“虫”逐渐改变食“果实”到食多种多样的“杂食”。食性的改变在灵长类的进化历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
从某方面说灵长类的身体结构是最不特化的动物。不特化才有条件向更高级的进化方向发展。
灵长类的四肢很灵活,保留五趾的形式,大拇指(趾)与其他指(趾)分开,便于攀援和执握物体。灵长类的脑颅很大;眼也很大,具有双眼立体视觉的能力;眼眶与颞区之间有一骨隔开,在进步的灵长类中眼睛完全在被封闭的眼眶之中。这些特点在灵长类的进步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新生代六千万年前古新世时,灵长类从原始树鲍向着不同方向发展,产生了原始狐猴和眼镜猴。到了五千万年始新世晚期时又从原始狐猴进化辐射产生了原始的猴和猿类。到1一2千万年前中新世又从当时古猿中分化出一支向人的方向发展,到大约三百万年前终于出现了最早能制造工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类。
现在的狐猴只限于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及其附近岛屿。但在古新世时的狐猴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有哈普鲁猴、更猴等。我国始新世的蓝田狐猴。现在的眼镜猴仅分布于马来亚、菲律宾、婆罗洲、西里伯等地;但在始新世时分布于我国的眼镜猴有黄河猴、秦岭卢氏猴等。
现生猿猴类可分阔鼻猴类和狭鼻猴类。阔鼻猴类也称新大陆猴类,主要分布于南美、中美以及墨西哥。狭鼻猴类(包括狭鼻猴、猿、人)也称旧大陆猴类,主要分布于旧大陆。猕猴分布于印度和我国华南一带,但在地史上猕猴化石在中国华北更新统地层中常有发现。
现生的猿类有分布于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和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猩猩和长臂猿。这些猿类在外貌和面部表情上,在身体内部的结构上都与人相似。这说明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最原始的猿类出现于三千多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到了一、二千万年前中新世时出现许多活跃的古猿。古猿中的一支后来下地向人的方向发展而成为人类。已知和人类关系最近的古猿有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发现的腊玛古猿。这种古猿犬齿较小,齿弓近抛物线形,颌骨从面部突出的程度较小;总之,形态与人最为接近中国云南开远小龙潭煤矿中发现的一千万年前的森林古猿牙齿化石及非洲肯尼亚一千多万年前地层中发现的肯尼亚古猿也可能属于从猿向人过渡的类型。古猿中其他几支继续在树上生活或很久以后再下来,后来发展成为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长臂猿大概是从更早的渐新世的一种猿类发展来的。而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分类
灵长目过去一般会分为二类:原猴及类人猿。原猴的特征接近最早期的灵长目,包括马达加斯加的狐猴、懒猴下目及跗猴。类人猿包括猴、猿及人族。最近的生物分类学会将灵长目分为原猴亚目(Strepsirrhini)及简鼻亚目(Haplorhini)。原猴亚目是指鼻部湿润的灵长目,包括跗猴以外的原猴,简鼻亚目是指鼻部干燥的灵长目,包括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及类人猿下目(Simiiformes)。
类人猿下目也可以分为狭鼻小目(非洲及东南亚的猿及猴)及阔鼻小目(中美及南美的新世界猴)。狭鼻小目包括旧世界猴(像狒狒属及猕猴)、长臂猿及人科。新世界猴包括卷尾猴、吼猴及松鼠猴属。人类是其中唯一成功在非洲、南亚及东亚以外地区繁衍的狭鼻小目动物,不过有化石证据指出其他狭鼻小目动物也曾出现在欧洲。现在仍有发现新的灵长目物种,在2000年代找到了超过25个物种,在2010年代也已找到了11个物种。
灵长目的体型变化很大,东部大猩猩体重达200千克 ,最小的灵长类动物是西马达加斯加落叶林中最近被重新发现的小鼠狐猴,该种动物头部和身体的长度为6.2厘米,尾部长度为13.6厘米,平均重量为30.6克;或贝氏倭狐猴体重只有30克。灵长目动物的眼睛在脸的前面,有眉骨保护眼窝。视觉敏锐,类人猿有辨色能力,但是许多原猴没有。鼻子比其他的哺乳动物短,嗅觉退化。灵长目动物的脑相对于自身体重显得大而且重,并且很复杂。大部分灵长动物上下颌前方都有一排牙床。位于中间的叫门齿,之后是犬齿。犬齿之后是前臼齿,最后是臼齿。灵长目动物四肢会抓握,而且四肢都有5个趾头,接近人类特征。
灵长目的多数种类鼻子短,其嗅觉次于视觉、触觉和听觉,金丝猴属和豚尾叶猴属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跖行性。长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猿类和人无尾,在有尾的种类中,其尾长差异很大,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著。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
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乳头,雄性的阴茎呈悬垂形,除人类和蜘蛛猴外多数具阴茎骨,雌体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大多为杂食性,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
原猴亚目的物种颜面似狐,眼较大,耳能转向,脑容量相对较小,额骨和下颌骨未愈合;无颊囊和臀胼胝;前肢短于后肢,拇指与大趾发达,能与其他指(趾)相对,五趾只能同时伸屈,不能单独活动,趾端有爪;尾不能卷曲或缺如。包括7科。
简鼻亚目的物种颜面似人;大都具颊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长于后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长、有的能卷曲,有的无尾。按区域分布或鼻孔构造,高等种类可分为阔鼻猴(新大陆猴)类和狭鼻猴(旧大陆猴)类。包括9科。
灵长目
生理特性
绝大多数灵长类都栖息在树上,这一点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在树上生活对于灵长类来说是不同寻常的。它们脚下没有土地可支撑,因此必须用四肢抓握树干。与此相适应,它们的四肢末端由早期哺乳动物的爪子逐渐转变为每个手指都能够单独活动的手;最后,拇指还能够与其余的各个手指对握。可想而知,这样的演化必定能够改善灵长类在树枝间活动所需要的抓握能力;更重要的是,拇指和食指指尖的对握可以形成环状,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掌抓握物体的准确度。这一进化特征的出现不仅对早期灵长类搜寻昆虫等食物非常有利,而且对于后来灵长类可以用手灵巧地摆弄各种物体、直至最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下了基础。
与手部的灵巧活动相配合,灵长类发展了立体的视觉。双眼向前望着几乎是相同的目标,脑部就可以接受一对视觉的影象。经过了大脑的处理,影象就产生了深度、形象和距离的感觉。这样对灵长类在林间腾越行进是非常重要的。灵巧的手加上立体视觉,就使得灵长类能够从三维空间观察物体,用手把物体任意移动和拨弄。这都是灵长类充分掌握四周环境特质的先决条件,也是激发好奇心的原动力。
灵长类还发展出辨认颜色的能力,这很可能与它起源于大眼睛的早期夜行性哺乳动物有关。早期夜行性哺乳动物的大眼睛是为了在夜间增强对光线的敏感性的,但是当灵长类起源后,它们在白天越来越活跃,大眼睛内的视网膜就转变为能够接受不同的色彩。能够分辨颜色有助于灵长类分辨若干食物,特别是热带雨林茂密树枝上的果子。
这样,灵长类具备了一套独特的感觉器,能够把触觉、味觉、听觉、尤其是色觉和立体视觉感受到的各种信息输入脑中。脑接收外界的信息与日俱增,进而能够把各种信息分类排比,最终产生了智力的发展。这样的智慧,是任何其它动物都没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类动物叫做“灵长类”的原因。
社会行为
灵长目动物大多是社会性动物。它们的生活和迁徙都是成群结队进行的。其规模大小根据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群体中,有一只雄性成年的个体是整个群体的领导者。
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不仅体质特征很相似,而且社会行为也很相近。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大脑很发达,因此它们的行为方式也比其他动物复杂。
灵长目动物个体之间也有相互影响。最值得注意的是修饰对方的活动。他们彼此去除同伴身上的寄生虫,杂物等。此外,灵长目动物的未成年个体之间经常游戏。研究者认为这是在了解周围环境,或者是在训练力量,因为如想争得领导者的地位往往取决于力量。
灵长目动物能够发出声音,彼此进行信息交流。他们用一系列的喊叫声或者身体某部位的动作来传递信息。
灵长目动物一般都有一个“居住区”,就是通常活动的一定区域。居住区周围经常有群体成员进行巡逻。在居住区内,还按照群的大小以及食物的获取方式分成不同的小区域。居住区经常根据季节的改变而改变。有些种群会迁徙到经常去的区域,称为“核心区”。
灵长目动物的婴儿与其他动物不同,他们在刚出生时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完全由母亲来照顾,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当然,不同的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母亲行为也不相同。许多灵长目种类的雄性对婴儿往往起到父母的责任,一起照料和保护婴儿。
非人灵长目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是侵略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姿势来恐吓对手,而不是通过激烈的搏斗来表现。搏斗一般只用于争夺在群体中的领袖地位时才用。灵长目动物具有很强的等级制度。雄性领袖具有优先挑选食物、选择雌性,并且有下级的成员服侍。但是在他受伤或生病时,他就有可能失去这种地位。
由于灵长目动物与人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其生活方式也可能与最早的人类相仿。因此对研究人类的祖先有很大的帮助。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在其自然栖息地有限,主要是在新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们从来没有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上的大多数岛屿生存。然而,从大约5千5百万年前开始,最早的灵长类动物也生活在北美和欧洲。
灵长目分布图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数可多到3仔。幼体生长比较缓慢 。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经,雄性能在任何时间交配(低等猴类除外)。
目 | 亚目 | 下目 | 总科 | 科 | 亚科 | 现存物种举例 |
---|---|---|---|---|---|---|
灵长目 | 原猴亚目 | 狐猴型下目 | 懒猴总科 | 婴猴科、懒猴科 | 懒猴 | |
狐猴总科 | 鼠狐猴科、狐猴科、鼬狐猴科、大狐猴科 | 狐猴 | ||||
指猴型下目 | 指猴科 | 指猴 | ||||
简鼻亚目 | 眼镜猴下目 | 眼镜猴科 | 眼镜猴 | |||
类人猿下目 | 阔鼻小目 | 卷尾猴科、狨科、夜猴科、僧面猴科、蜘蛛猴科 | 卷尾猴 | |||
狭鼻小目 | 猴科 | 猕猴 | ||||
人猿总科 | 长臂猿科、人科 | 黑猩猩 |
.
灵长目分为两个亚目:
原猴亚目
鼠狐猴科 Cheirogaleidae | 鼠狐猴属 | Cheirogaleus |
克氏鼠狐猴 | Cheirogaleus crossleyi | |
大鼠狐猴 | Cheirogaleus major | |
肥尾鼠狐猴 | Cheirogaleus medius | |
小铁灰鼠狐猴 | Cheirogaleus minusculus | |
希氏鼠狐猴 | Cheirogaleus sibreei | |
倭狐猴属 | Microcebus | |
阿诺德倭狐猴 | Microcebus arnholdi | |
贝氏倭狐猴 | Microcebus berthae | |
邦古拉法倭狐猴 | Microcebus bongolavensis | |
丹佛斯倭狐猴 | Microcebus danfossi | |
赫佩倭狐猴 | Microcebus gerpi | |
红灰倭狐猴 | Microcebus griseorufus | |
乔利倭狐猴 | Microcebus jollyae | |
古德曼倭狐猴 | Microcebus lehilahytsara | |
麦克阿瑟倭狐猴 | Microcebus macarthurii | |
克莱尔倭狐猴 | Microcebus mamiratra | |
玛戈沼泽倭狐猴 | Microcebus margotmarshae | |
马罗海塔倭狐猴 | Microcebus marohita | |
米特迈尔倭狐猴 | Microcebus mittermeieri | |
倭狐猴 | Microcebus murinus | |
侏儒倭狐猴 | Microcebus myoxinus | |
拉韦洛倭狐猴 | Microcebus ravelobensis | |
赤色倭狐猴 | Microcebus rufus | |
桑河倭狐猴 | Microcebus sambiranensis | |
西蒙倭狐猴 | Microcebus simmonsi | |
北赤褐倭狐猴 | Microcebus tavaratra | |
巨鼠狐猴属 | Mirza | |
科克雷尔巨鼠狐猴 | Mirza coquereli | |
北部巨鼠狐猴 | Mirza zaza | |
毛耳鼠狐猴属 | Allocebus | |
毛耳鼠狐猴 | Allocebus trichotis | |
叉斑鼠狐猴属 | Phaner | |
蒙塔涅叉斑鼠狐猴 | Phaner eleCTromontis | |
马索拉叉斑鼠狐猴 | Phaner furcifer | |
浅色叉斑鼠狐猴 | Phaner pallescens | |
桑布里诺叉斑鼠狐猴 | Phaner parienti | |
狐猴科 Lemuridae | 美狐猴属 | Eulemur |
白头美狐猴 | Eulemur albifrons | |
白领美狐猴 | Eulemur albocollaris | |
灰头美狐猴 | Eulemur cinereiceps | |
红领美狐猴 | Eulemur collaris | |
冠美狐猴 | Eulemur coronatus | |
蓝眼黑美狐猴 | Eulemur flavifrons | |
褐美狐猴 | Eulemur fulvus | |
黑美狐猴 | Eulemur macaco | |
獴美狐猴 | Eulemur mongoz | |
红腹美狐猴 | Eulemur rubriventer | |
红额美狐猴 | Eulemur rufus | |
桑氏美狐猴 | Eulemur sanfordi | |
驯狐猴属 | Hapalemur | |
阿劳特拉湖驯狐猴 | Hapalemur alaotrensis | |
金竹驯狐猴 | Hapalemur aureus | |
灰驯狐猴 | Hapalemur griseus | |
桑河驯狐猴 | Hapalemur occidentalis | |
环尾狐猴属 | Lemur | |
环尾狐猴 | Lemur catta | |
大竹狐猴属 | Prolemur | |
大竹狐猴 | Prolemur simus | |
领狐猴属 | Varecia | |
红领狐猴 | Varecia rubra | |
领狐猴 | Varecia variegata | |
鼬狐猴科 (嬉猴科) Lepilemuridae | 鼬狐猴属 | Lepilemur |
安塔菲鼬狐猴 | Lepilemur aeeclis | |
阿曼森鼬狐猴 | Lepilemur ahmansonorum | |
安卡拉娜鼬狐猴 | Lepilemur ankaranensis | |
贝萨勒鼬狐猴 | Lepilemur betsileo | |
马岛鼬狐猴 | Lepilemur dorsalis | |
埃氏鼬狐猴 | Lepilemur edwardsi | |
弗勒莱特鼬狐猴 | Lepilemur fleuretae | |
格瑞科克鼬狐猴 | Lepilemur grewcockorum | |
贺兰朵鼬狐猴 | Lepilemur hollandorum | |
哈伯德鼬狐猴 | Lepilemur hubbardorum | |
詹姆斯鼬狐猴 | Lepilemur jamesorum | |
白足鼬狐猴 | Lepilemur leucopus | |
小齿鼬狐猴 | Lepilemur microdon | |
达拉娜鼬狐猴 | Lepilemur milanoii | |
米特迈尔鼬狐猴 | Lepilemur mittermeieri | |
狡猾鼬狐猴 | Lepilemur mustelinus | |
奥托鼬狐猴 | Lepilemur otto | |
培特鼬狐猴 | Lepilemur petteri | |
兰德里亚鼬狐猴 | Lepilemur randrianasoloi | |
棕尾鼬狐猴鼬狐猴 | Lepilemur ruficaudatus | |
萨马拉尤卡半岛鼬狐猴 | Lepilemur sahamalazensis | |
斯科特鼬狐猴 | Lepilemur scottorum | |
海豹色鼬狐猴 | Lepilemur seali | |
北鼬狐猴 | Lepilemur septentrionalis | |
诺西贝鼬狐猴 | Lepilemur tymerlachsoni | |
赖特鼬狐猴 | Lepilemur wrightae | |
大狐猴科 Indriidae | 大狐猴属 | Indri |
大狐猴 | Indri indri | |
毛狐猴属 | Avahi | |
马南扎里河毛狐猴 | Avahi betsileo | |
克里斯毛狐猴 | Avahi cleesei | |
蓬毛狐猴 | Avahi laniger | |
马岛南部毛狐猴 | Avahi meridionalis | |
穆尔斯毛狐猴 | Avahi mooreorum | |
西部毛狐猴 | Avahi occidentalis | |
佩里埃毛狐猴 | Avahi peyrierasi | |
拉曼毛狐猴 | Avahi ramanantsoavanai | |
桑河毛狐猴 | Avahi unicolor | |
冕狐猴属 | Propithecus | |
丝绒冕狐猴 | Propithecus candidus | |
克氏冕狐猴 | Propithecus coquereli | |
冠冕狐猴 | Propithecus coronatus | |
瓦氏冕狐猴 | Propithecus deckenii | |
冕狐猴 | Propithecus diadema | |
埃氏冕狐猴 | Propithecus edwardsi | |
佩氏冕狐猴 | Propithecus perrieri | |
金冠冕狐猴 | Propithecus tattersalli | |
维氏冕狐猴 | Propithecus verreauxi | |
指猴科 Daubentoniidae | 指猴属 | Daubentonia |
指猴 | 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 | |
懒猴科 Lorisidae | 金熊猴属 | Arctocebus |
金熊猴 | Arctocebus calabarensis | |
小金熊猴 | Arctocebus aureus | |
树熊猴属 | Perodicticus | |
树熊猴 | Perodicticus potto | |
假熊猴属 | Pseudopotto | |
假熊猴 | Pseudopotto martini | |
懒猴属 | Loris | |
红懒猴 | Loris tardigradus | |
灰懒猴 | Loris lydekkerianus | |
蜂猴属 | Nycticebus | |
邦加岛蜂猴 | Nycticebus bancanus | |
孟加拉蜂猴 | Nycticebus bengalensis | |
加里曼丹蜂猴 | Nycticebus borneanus | |
间蜂猴 | Nycticebus coucang | |
爪哇蜂猴 | Nycticebus javanicus | |
苏门答腊蜂猴 | Nycticebus hilleri | |
卡扬河蜂猴 | Nycticebus kayan | |
菲律宾蜂猴 | Nycticebus menagensis | |
倭蜂猴 | Nycticebus pygmaeus | |
婴猴科 Galagidae | 尖爪丛猴属 | Euoticus |
南方尖爪丛猴 | Euoticus elegantulus | |
北方尖爪丛猴 | Euoticus pallidus | |
婴猴属 | Galago | |
索马里婴猴 | Galago gallarum | |
眼镜婴猴 | Galago matschiei | |
蓬尾婴猴 | Galago moholi | |
塞内加尔婴猴 | Galago senegalensis | |
倭丛猴属 | Galagoides | |
肯尼亚海岸倭丛猴 | Galagoides cocos | |
德米多夫倭丛猴 | Galagoides demidoff | |
格兰特小倭丛猴 | Galagoides granti | |
马拉维倭丛猴 | Galagoides nyasae | |
山地倭丛猴 | Galagoides orinus | |
朗多倭丛猴 | Galagoides rondoensis | |
托马斯倭丛猴 | Galagoides thomasi | |
桑给巴尔倭丛猴 | Galagoides zanzibaricus | |
松鼠婴猴属 | Sciurocheiru | |
黑尾松鼠婴猴 | Sciurocheirus alleni | |
加蓬松鼠婴猴 | Sciurocheirus gabonensis | |
大婴猴属 | Otolemur | |
粗尾婴猴 | Otolemur crassicaudatus | |
银色大婴猴 | Otolemur monteiri | |
小耳大婴猴 | Otolemur garnettii |
简鼻亚目
中文名称 | 学 名 | |
眼镜猴科 (Tarsiidae) | 菲律宾眼镜猴属 | Carlito |
菲律宾眼镜猴 | Carlito syrichta | |
西部眼镜猴属 | Cephalopachus | |
西部眼镜猴 | Cephalopachus bancanus | |
眼镜猴属 | Tarsius | |
戴安娜眼镜猴 | Tarsius dentatus | |
望加锡眼镜猴 | Tarsius fuscus | |
拉里昂河眼镜猴 | Tarsius lariang | |
苏拉威西眼镜猴 | Tarsius niemitzi | |
珀伦岛眼镜猴 | Tarsius pelengensis | |
侏儒眼镜猴 | Tarsius pumilus | |
桑格岛眼镜猴 | Tarsius sangirensis | |
古尔斯基眼镜猴 | Tarsius spectrumgurskyae | |
贾特纳眼镜猴 | Tarsius supriatnai | |
幽灵眼镜猴 | Tarsius tarsier | |
锡奥岛眼镜猴 | Tarsius tumpara | |
华莱士眼镜猴 | Tarsius wallacei | |
狨科 Callithrichidae | 节尾猴属 | Callimico |
节尾猴 | Callimico goeldii | |
狨属 | Callithrix | |
阿卡瑞狨 | Callithrix acariensis | |
银狨 | Callithrix argentata | |
白羽狨 | Callithrix aurita | |
金肢狨 | Callithrix chrysoleuca | |
艾氏狨 | Callithrix emiliae | |
黄冠狨 | Callithrix flaviceps | |
杰氏狨 | Callithrix geoffroyi | |
亚马逊狨 | Callithrix humeralifera | |
普通狨 | Callithrix jacchus | |
库氏狨 | Callithrix kuhlii | |
怪兽狨 | Callithrix manicorensis | |
马氏狨 | Callithrix marcai | |
黑尾狨 | Callithrix melanura | |
黑羽狨 | Callithrix penicillata | |
倭狨属 | Cebuella | |
倭狨 | Cebuella pygmaea | |
长尾狨属 | Mico | |
黄肢狨 | Mico chrysoleucos | |
白肩狨 | Mico humilis | |
赫氏狨 | Mico intermedius | |
白狨 | Mico leucippe | |
黑头狨 | Mico nigriceps | |
萨塔尔狨 | Mico saterei | |
狮面狨属 | Leontopithecus | |
黑脸狮面狨 | Leontopithecus caissara | |
金头狮面狨 | Leontopithecus chrysomelas | |
黑狮面狨 | Leontopithecus chrysopygus | |
金狮面狨 | Leontopithecus rosalia | |
柽柳猴属 | Saguinus | |
双色柽柳猴 | Saguinus bicolor | |
棕须柽柳猴 | Saguinus fuscicollis | |
纳波河柽柳猴 | Saguinus graellsi | |
皇柽柳猴 | Saguinus imperator | |
烙印柽柳猴 | Saguinus inustus | |
白唇柽柳猴 | Saguinus labiatus | |
白足柽柳猴 | Saguinus leucopus | |
马氏柽柳猴 | Saguinus martinsi | |
白须柽柳猴 | Saguinus melanoleucus | |
赤掌柽柳猴 | Saguinus midas | |
长须柽柳猴 | Saguinus mystax | |
黑柽柳猴 | Saguinus niger | |
黑须柽柳猴 | Saguinus nigricollis | |
绒顶柽柳猴 | Saguinus oedipus | |
红帽柽柳猴 | Saguinus pileatus | |
金须柽柳猴 | Saguinus tripartitus | |
卷尾猴科 Cebidae | 卷尾猴属 | Cebus |
厄瓜多尔白额卷尾猴 | Cebus aequatorialis | |
白额卷尾猴 | Cebus albifrons | |
棕帽卷尾猴 | Cebus brunneus | |
白喉卷尾猴 | Cebus capucinus | |
盔冠卷尾猴 | Cebus cuscinus | |
凯奥波尔卷尾猴 | Cebus kaapori | |
黑纹卷尾猴 | Cebus libidinosus | |
圣玛尔塔白额卷尾猴 | Cebus malitiosus | |
黑卷尾猴 | Cebus nigritus | |
黑带卷尾猴 | Cebus olivaceus | |
杂毛白额卷尾猴 | Cebus versicolor | |
金腹卷尾猴 | Cebus xanthosternos | |
悬猴属 | Sapajus | |
黑帽悬猴 | Sapajus apella | |
巾冠悬猴 | Sapajus cay | |
金发悬猴 | Sapajus flavius | |
髯悬猴 | Sapajus libidinosus | |
黑角悬猴 | Sapajus nigritus | |
黑冠悬猴 | Sapajus robustus | |
金腹悬猴 | Sapajus xanthosternos | |
松鼠猴属 | Saimiri | |
马河松鼠猴 | Saimiri ustus | |
黑松鼠猴 | Saimiri vanzolini | |
亚马逊松鼠猴 | Saimiri boliviensis | |
巴拿马松鼠猴 | Saimiri oerstedi | |
松鼠猴 | Saimiri sciureus | |
夜猴科 Aotidae | 夜猴属 | Aotus |
阿氏夜猴 | Aotus azarae | |
布氏夜猴 | Aotus brumbacki | |
灰手夜猴 | Aotus griseimembra | |
哥伦比亚夜猴 | Aotus jorgehernandezi | |
鬼夜猴 | Aotus lemurinus | |
小夜猴 | Aotus miconax | |
秘鲁夜猴 | Aotus nancymaae | |
黑夜猴 | Aotus nigriceps | |
夜猴 | Aotus trivirgatus | |
巴西夜猴 | Aotus vociferans | |
巴拿马夜猴 | Aotus zonalis | |
僧面猴科 Pitheciidae | 僧面猴属 | Pithecia |
赤道僧面猴 | Pithecia aequatorialis | |
巴西僧面猴 | Pithecia albicans | |
金脸僧面猴 | Pithecia chrysocephala | |
米勒僧面猴 | Pithecia milleri | |
白脸僧面猴 | Pithecia pithecia | |
范氏僧面猴 | Pithecia vanzolinii | |
丛尾猴属 | Chiropotes | |
白鼻丛尾猴 | Chiropotes albinasus | |
红背丛尾猴 | Chiropotes chiropotes | |
黑丛尾猴 | Chiropotes satanas | |
犹氏丛尾猴 | Chiropotes utahickae | |
秃猴属 | Cacajao | |
白秃猴 | Cacajao calvus | |
黑头秃猴 | Cacajao hosomi | |
伶猴属 | Callicebus | |
马蒂迪伶猴 | Callicebus aureipalatii | |
巴蒂斯特湖伶猴 | Callicebus baptista | |
金发伶猴 | Callicebus barbarabrownae | |
伯恩哈德亲王伶猴 | Callicebus bernhardi | |
棕伶猴 | Callicebus brunneus | |
栗腹伶猴 | Callicebus caligatus | |
卡克塔伶猴 | Callicebus caquetensis | |
灰伶猴 | Callicebus cinerascens | |
科英布拉伶猴 | Callicebus coimbrai | |
红伶猴 | Callicebus cupreus | |
红冠伶猴 | Callicebus discolor | |
玻利维亚伶猴 | Callicebus donacophilus | |
杜布斯伶猴 | Callicebus dubius | |
霍氏伶猴 | Callicebus hoffmannsi | |
白领伶猴 | Callicebus lucifer | |
领伶猴 | Callicebus lugens | |
梅德姆伶猴 | Callicebus medemi | |
巴亚纳伶猴 | Callicebus melanochir | |
米尔顿伶猴 | Callicebus miltoni | |
赤褐伶猴 | Callicebus modestus | |
暗色伶猴 | Callicebus moloch | |
黑额伶猴 | Callicebus nigrifrons | |
安第斯伶猴 | Callicebus oenanthe | |
玻利维亚伶猴 | Callicebus olallae | |
华丽伶猴 | Callicebus ornatus | |
巴拉圭灰伶猴 | Callicebus pallescens | |
花面伶猴 | Callicebus personatus | |
紫伶猴 | Callicebus purinus | |
雷戈洛伶猴 | Callicebus regulus | |
史蒂夫伶猴 | Callicebus stephennashi | |
托平伶猴 | Callicebus toppini | |
白领伶猴 | Callicebus torquatus | |
乌鲁班巴棕伶猴 | Callicebus urubambensis | |
比埃拉斯伶猴 | Callicebus vieira | |
蛛猴科 Atelidae | 吼猴属 | Alouatta |
熊吼猴 | Alouatta arctoidea | |
黄臂吼猴 | Alouatta belzebul | |
黑金吼猴 | Alouatta caraya | |
科岛吼猴 | Alouatta coibensis | |
斯皮克斯红爪吼猴 | Alouatta discolor | |
褐吼猴 | Alouatta guariba | |
圭亚那吼猴 | Alouatta macconnelli | |
黑吼猴 | Alouatta nigerrima | |
鬃毛吼猴 | Alouatta palliata | |
懒吼猴 | Alouatta pigra | |
帚吼猴 | Alouatta sara | |
红吼猴 | Alouatta seniculus | |
马拉尼昂吼猴 | Alouatta ululata | |
蛛猴属 | Ateles | |
白腹蜘蛛猴 | Ateles belzebuth | |
倭蜘蛛猴 | Ateles chamek | |
棕头蜘蛛猴 | Ateles fusciceps | |
黑掌蜘蛛猴 | Ateles geoffroyi | |
棕蜘蛛猴 | Ateles hybridus | |
白颊蜘蛛猴 | Ateles marginatus | |
圭亚那蜘蛛猴 | Ateles paniscus | |
绒毛蛛猴属 | Brachyteles | |
南绒毛蛛猴 | Brachyteles arachnoides | |
北绒毛蛛猴 | Brachyteles hypoxanthus | |
绒毛猴属 | Lagothrix | |
秘鲁绒毛猴 | Lagothrix cana | |
绒毛猴 | Lagothrix lagotricha | |
哥伦比亚绒毛猴 | Lagothrix lugens | |
银绒毛猴 | Lagothrix poeppigii | |
黄尾绒毛猴属 | Oreonax | |
黄尾绒毛猴 | Oreonax flavicauda | |
猴科 Cercopithecidae | 短肢猴属 | Allenopithecus |
短肢猴 | Allenopithecus nigroviridis | |
侏长尾猴属 | Miopithecus | |
加蓬侏长尾猴 | Miopithecus ogouensis | |
侏长尾猴 | Miopithecus talapoin | |
赤猴属 | Erythrocebus | |
赤猴 | Erythrocebus patas | |
绿猴属 | Chlorocebus | |
黑脸绿猴 | Chlorocebus aethiops | |
马尔布鲁克绿猴 | Chlorocebus cynosuros | |
贝尔山绿猴 | Chlorocebus djamdjamensis | |
青腹绿猴 | Chlorocebus pygerythrus | |
绿猴 | Chlorocebus sabaeus | |
坦塔罗斯绿猴 | Chlorocebus tantalus | |
长尾猴属 | Cercopithecus | |
红尾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ascanius | |
坎氏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campbelli | |
髭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cephus | |
狄安娜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diana | |
德赖斯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dryas | |
赤腹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erythrogaster | |
红耳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erythrotis | |
枭面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hamlyni | |
尔氏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lhoesti | |
青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mitis | |
白额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mona | |
白臀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neglectus | |
大白鼻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nictitans | |
小白鼻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petaurista | |
冠毛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pogonias | |
高山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preussi | |
斯氏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sclateri | |
阳光长尾猴 | Cercopithecus solatus | |
猕猴属 | Macaca | |
短尾猴(红面猴) | Macaca arctoides | |
熊猴 | Macaca assamensis | |
台湾猴 | Macaca cyclopis | |
食蟹猕猴 | Macaca fascicularis | |
日本猴 | Macaca fuscata | |
黑克猕猴 | Macaca hecki | |
北豚尾猴 | Macaca leonina | |
灰肢猕猴 | Macaca maura | |
猕猴 | Macaca mulatta | |
藏南猕猴 | Macaca munzala | |
豚尾猴 | Macaca nemestrina | |
黑冠猕猴 | Macaca nigra | |
浅黑猕猴 | Macaca nigrescens | |
穿靴猕猴 | Macaca ochreata | |
明打威猕猴 | Macaca pagensis | |
冠毛猕猴 | Macaca radiata | |
西比路猴 | Macaca siberu | |
狮尾猴 | Macaca silenus | |
斯里兰卡猕猴 | Macaca sinica | |
地中海猕猴 | Macaca sylvanus | |
藏酋猴 | Macaca thibetana | |
汤基猕猴 | Macaca tonkeana | |
冠白睑猴属 | Lophocebus | |
灰颊冠白睑猴 | Lophocebus albigena | |
黑冠白睑猴 | Lophocebus aterrimus | |
伦圭卷尾猴属 | Rungwecebus | |
奇庞吉猴 | Rungwecebus kipunji | |
狒狒属 | Papio | |
东非狒狒 | Papio anubis | |
草原狒狒 | Papio cynocephalus | |
阿拉伯狒狒 | Papio hamadryas | |
几内亚狒狒 | Papio papio | |
豚尾狒狒 | Papio ursinus | |
狮尾狒属 | Theropithecus | |
狮尾狒 | Theropithecus gelada | |
白眉猴属 | Cercocebus | |
阿吉利白眉猴 | Cercocebus agilis | |
白枕白眉猴 | Cercocebus atys | |
金腹白眉猴 | Cercocebus chrysogaster | |
冠毛白眉猴 | Cercocebus galeritus | |
白颈白眉猴 | Cercocebus lunulatus | |
桑杰河白眉猴 | Cercocebus sanjei | |
红帽白眉猴 | Cercocebus torquatus | |
冠白睑猴属 | Lophocebus | |
灰颊冠白睑猴 | Lophocebus albigena | |
黑冠白睑猴 | Lophocebus aterrimus | |
山魈属 | Mandrillus | |
山魈 | Mandrillus sphinx | |
鬼狒 | Mandrillus leucophaeus | |
疣猴亚科 Colobinae (猴科) | 疣猴属 | Colobus |
安哥拉疣猴 | Colobus angolensis | |
东非黑白疣猴 | Colobus guereza | |
西非黑白疣猴 | Colobus polykomos | |
黑疣猴 | Colobus satanas | |
花斑疣猴 | Colobus vellerosus | |
红疣猴属 | Piliocolobus | |
西方红疣猴 | Piliocolobus badius | |
布维尔红疣猴 | Piliocolobus bouvieri | |
尼日尔三角洲红疣猴 | Piliocolobus epieni | |
乌德宗瓦红疣猴 | Piliocolobus gordonorum | |
桑给巴尔红疣猴 | Piliocolobus kirkii | |
乌斯塔莱红疣猴 | Piliocolobus oustaleti | |
彭南特红疣猴 | Piliocolobus pennantii | |
普氏红疣猴 | Piliocolobus preussi | |
塔那河红疣猴 | Piliocolobus rufomitratus | |
乌干达红疣猴 | Piliocolobus tephrosceles | |
楚阿帕河红疣猴 | Piliocolobus tholloni | |
沃尔德伦红疣猴 | Piliocolobus waldronae | |
绿疣猴属 | Procolobus | |
橄榄绿疣猴 | Procolobus verus | |
灰叶猴属 | Semnopithecus | |
克什米尔灰叶猴 | Semnopithecus ajax | |
南平原灰叶猴 | Semnopithecus dussumieri | |
印度灰叶猴 | Semnopithecus entellus | |
赫克托尔灰叶猴 | Semnopithecus hector | |
黑足灰叶猴 | Semnopithecus hypoleucos | |
缨冠灰叶猴 | Semnopithecus priam | |
喜马拉雅灰叶猴 | 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 | |
乌叶猴属 | Trachypithecus | |
爪哇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auratus | |
缅甸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barbei | |
银色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cristatus | |
德氏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delacouri | |
黑叶猴 |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 |
金色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geei | |
印尼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germaini | |
越南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hatinhensis | |
印度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johnii | |
老挝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laotum | |
郁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obscurus | |
菲氏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phayrei | |
戴帽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pileatus | |
黑头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poliocephalus | |
肖氏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shortridgei | |
紫脸乌叶猴 | Trachypithecus vetulus | |
亚洲叶猴属 | Presbytis | |
婆罗洲叶猴 | Presbytis chrysomelas | |
爪哇叶猴 | Presbytis comata | |
印尼叶猴 | Presbytis femoralis | |
白额叶猴 | Presbytis frontata | |
何氏叶猴 | Presbytis hosei | |
黑脊叶猴 | Presbytis melalophos | |
纳土纳岛叶猴 | Presbytis natunae | |
苏门答腊岛叶猴 | Presbytis potenziani | |
栗红叶猴 | Presbytis rubicunda | |
白腿叶猴 | Presbytis siamensis | |
托马斯氏叶猴 | Presbytis thomasi | |
白臀叶猴属 | Pygathrix | |
白臀叶猴 | Pygathrix nemaeus | |
灰腿白臀叶猴 | Pygathrix cinerea | |
黑腿白臀叶猴 | Pygathrix nigripes | |
仰鼻猴属 | Rhinopithecus | |
越南金丝猴 | Rhinopithecus avunculus | |
滇金丝猴 | Rhinopithecus bieti | |
黔金丝猴 | Rhinopithecus brelichi | |
川金丝猴 |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 |
缅甸金丝猴 | Rhinopithecus strykeri | |
长鼻猴属 | Nasalis | |
长鼻猴 | Nasalis larvatus | |
豚尾叶猴属 | Simias | |
豚尾叶猴 | Simias concolor | |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 长臂猿属 | Hylobates |
黑掌长臂猿 | Hylobates agilis | |
白须长臂猿 | Hylobates albibarbis | |
克氏长臂猿 | Hylobates klossii | |
白掌长臂猿 | Hylobates lar | |
银白长臂猿 | Hylobates moloch | |
灰长臂猿 | Hylobates muelleri | |
戴帽长臂猿 | Hylobates pileatus | |
白眉长臂猿属 | Hoolock | |
西部白眉长臂猿 | Hoolock hoolock | |
东部白眉长臂猿 | Hoolock leuconedys | |
冠长臂猿属 | Nomascus | |
黑冠长臂猿 | Nomascus concolor | |
红颊长臂猿 | Nomascus gabriellae | |
海南黑冠长臂猿 | Nomascus hainanus | |
白颊长臂猿 | Nomascus leucogenys | |
东部黑冠长臂猿 | Nomascus nasutus | |
南方白颊长臂猿 | Nomascus siki | |
合趾猿属 | Symphalangus | |
合趾猿 | 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 |
人科 Hominidae | 猩猩属 | Pongo |
苏门达腊猩猩 | Pongo abelii | |
婆罗洲猩猩 | Pongo pygmaeus | |
大猩猩属 | Gorilla | |
西非大猩猩 | Gorilla gorilla | |
东非大猩猩 | Gorilla beringei | |
黑猩猩属 | Pan | |
黑猩猩 | Pan troglodytes | |
倭黑猩猩 | Pan paniscus | |
人属 | Homo | |
智人 | Homo sapiens |
种群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泛,整体认为有一个适度数量减少的趋势,主要威胁是栖息地被破坏,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栖息地丧失、降水量减少、旅游影响、道路发展、赖以生存的森林正在被栽培作物取代,致使生存环境发生改变。
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全部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保护动物。
2022年12月,中国研究团队在非人灵长类上实现了基于中枢神经调控的稳定体温调节,揭示灵长类动物体温的调节及保护机制。
2023年11月1日,《自然》线上发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联合研究团队的最新发现,该研究历时7年找到一种对运动神经元有毒的细胞亚型,团队将其命名为“AIMoN-CPM”。
流言:灵长类动物最合适提供移植器官。
真相:有人认为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是最合适的器官供体。实际上,灵长类的“近亲”们,并不是人类理想的器官移植供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