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阴 编辑
中文名:脾阴
类别:中医基础术语
①存在于脾脏的阴液。
②脾脏。
③与脾阳相对的脾阴。
脾阴概念尚处争议,一般认为,脾阴是脾脏的阴液,即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是介于血气(阴阳)之间似气似血的物质,与他脏之阴有异。还有人认为:脾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脾阴如前所述,广义脾阴则指构成和濡润脾(包括胰)的一切阴液,包括脾的血液、津液和消化液,并认为现代医学中的胰液、胰岛素等消化液就是产生脾功能活动的特殊物质,属于脾阴的范畴。脾阴还可指脾脏本身,与胃阳相对,另外可指与脾阳相对的脾阴。脾阴病证多为虚证,即脾阴虚。
一、脾阴的生理功能
(一)为后天阴液之本
陈修园强调指出:“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自能灌溉诸腑也。曹庭栋《老老恒言》说:“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则万邪息”。
(二)主运化
《血证论》谓:“但调治脾胃,须分阴阳,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
(三)主统血
脾之统血,功于脾气,也功于脾阴。《血证论》谓:“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
(四)主散精
《养生四要》曰:“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
(五)主濡养
唐容川《血证论》谓:“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脾为阴中至阴,盖五脏俱属阴经,而脾独名太阴,以其能统主五脏,而为阴之守也,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五脏六腑都需要有脾阴的润养才能发挥正常功能。同时,四肢百骸也离不开脾阴的滋润,尤以四肢、肌肉为脾所主。
二、脾阴虚的病因病机
多由于饮食不足、劳倦过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以致气血内伤,水谷不化,津液不充。凡饮食偏嗜或积滞生热,劳倦忧思耗伤气血,郁怒灼伤阴津,暑、燥、火邪耗伤阴津,五脏及胃肠气血津液不足,吐泻太甚,以及误投医药,如过用发汗药、利湿药等等,均导致脾阴的虚损。
三、脾阴虚的临床表现
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如《不居集》指出:“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烁,津液不足,筋脉皮骨无所养,而精神亦渐羸弱,百症丛生矣。”缪仲淳《神农本草经疏》有云:“若脾虚,渐成腹胀,夜剧昼静,病属于阴,当补脾阴。”林佩琴《类证治裁》说:“脾胃阴虚,则不饥不食。”薛生白《温热经纬》讲“脾阴虚则便塘”。吴鞠通《温病条辨》言:“哕,脾阴病也,……泻而腹满甚,脾阴病重也”。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云:“阴虚未复,夜寐未安,热退不清,仍宜养阴。自云腹中微微撑痛,此属中虚。治当补益脾阴,兼清心肺之热。”脾阴虚的脉象,明·周之干《慎斋遗书》“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陈修园谓“其脉甚数者,宜滋养脾阴”。《医学衷中参西录》进一步说:“盖以脾脉原主和缓,脉数者必是脾阴受伤”。
四、脾阴虚的治疗
脾阴虚的治疗,各医家据自身的经验发挥,从多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代表者有:1、明·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指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阴虚火旺之证,当滋养阴血,扶持脾土,脾阴血渐生,虚火下降。”药常以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药、酸枣仁酸甘柔润为主,佐以甘枸杞、生地黄等甘寒益阴之药。并立滋脾名方资生丸(人参、白术、白茯苓、广陈皮、山楂肉、甘草、怀山药、川黄连、薏苡仁、白扁豆、泽泻、桔梗、芡实粉、麦芽)。2、吴澄《不居集》谓:“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阴,而不及脾中之阴。”遵“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同时鉴于虚劳日久,脾胃素弱,四君、四物等滋腻厚味脾胃难以胜任,强调“燥润合宜,两不相凝”为治疗原则。倡导用“芳香甘淡之品,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的理脾阴法,主要自制中和理阴汤、补脾阴正方、资成汤、理脾益营汤等9个效方,主要选用人参、山药、玉竹、扁豆、莲肉、茯苓、甘草、荷叶、白芍、紫河车、陈米等。3、胡慎柔倡导甘淡法,《慎柔五书》指出:“四君加黄芪、山药、莲子肉、白芍、五味子、麦冬,煎去头煎不用,只服第二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对脾阴虚治疗方剂、药物的选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