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世镇 编辑
钟世镇 ,1925年9月24日出生,广东五华人,临床解剖学专家,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倡导者 。
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 。1985年晋升为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编著国际第一部《显微外科解剖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出版1000万字的《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2002年担任数字化虚拟人系列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现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
钟世镇教授建立了以解决临床外科发展需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体系,开拓了古老传统学科与新兴前沿学科间的交叉科研领域,开展了工医结合的生物力学的研究,是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领域的开拓者。
中文名:钟世镇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省潮循道五华县(今梅州市五华县周江镇冰坎村)
出生日期:1925年9月24日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职业:学者,教师
代表作品:《显微外科解剖学》,《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
主要成就: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外界评价:“数字人之父”
1925年9月24日,钟世镇出生在广东五华县的一个客家人家庭。由于做县长的父亲忙于应酬久不归家,只有一字不识的母亲全力操持着庞大却日渐衰败的家 。
钟世镇的小学生活,一半是在私塾中背《幼学琼林故事》,一半又是在传教士创办的培英学校识字唱歌。中学时代,就读于一所传教士创办的学校——五华乐育初级中学,在这里他接受了自然科学的教育。初中升高中之间的半年时间,他母亲又拎上束脩送到离家十里之外的一个秀才家里,用半年时间,他熟读了《四书》、《五经》,他的早期求学经历可谓中西合璧、土洋参半 。
1944年,在广东省梅县高中读书的18岁青年钟世镇,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救国的青年军。一年的军旅生涯后的1945年抗战胜利,钟世镇退伍复员,曾考虑工业救国,入读理工科院校,但他回到广州,报考了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1946年成为了早一年入读中山医科大学(六年制)的古乐梅(钟世镇妻子)的小师弟 。
1951年,钟世镇接受了中山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实习助教的岗位。当年中山大学医学院没有人体解剖学的老师,他两一边到光华医学院旁听叶鹿鸣教授的课程,一边指导本科生的实习课。
钟世镇
1952年,钟世镇毕业留校,为与古乐梅团聚,他很快调进南昌第六军医大学(1954年学校调整合并至重庆第七军医大学,现为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工作 。“文革”期间,钟世镇在第三军医大学成了“控制使用”人员,不能上讲台,只能监督劳动,放在技术组里做标本,大约做了两年时间。恢复工作后,他就和刘正津讲师一起,就标本制作的经验,整理了一本学术专著《解剖学技术》,这本书成为后来解剖技术学新版本的主要引用蓝本 。
“文革”后期,钟世镇从牛棚中放出来,但还是不能回到大学讲坛上,而是下放到一个县城工厂管理部的医训队,当开门办学的老师。这个医训队相当于一个学制二年的中专,学生都分散到县级医院,在县级医院,他从传染科到解剖科,什么课程都教过,不过不敢动外科手术,在医疗问题上,按照“阶级分析”的原则,出现“阶级报复”的莫须有罪名。但他看到不少外科医生因为不懂解剖学,给病人造成的伤害,这使他在“文革”后坚定地选择了临床解剖学这一方向 。
1977年调入了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改制为南方医科大学)。两年后,时任校长赵云宏将他提升为副教授,并任命为解剖学教研室主任 。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职务 。
1978年,钟世镇选择了临床解剖学的方向。他认为发展迅速的显微外科,为临床解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简单地说,人体的骨、皮肤组织等都可以移植,而移植的“供区”和“受区”局部解剖学的情况就决定了手术的成败。例如,从一个手指头研究起,把人体的每一根血管都摸清楚。不但有精致的标本,而且有规律性的结。同年,中国解剖学会在广西桂林召开学术会议。会议上,钟世镇用铸型法制作出人体标本,那些细致而且精美得仿佛艺术品的人体标本让同仁们惊叹不已 。
从1979年开始,钟世镇将制作铸型标本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和助手,人体标本陈列室的建设被列入日程,到1988年上千件标本完成 。
20世纪80年代,钟世镇敏锐地注意到显微外科手术操作的主要对象小血管、小神经等,在传统的解剖学教科书中被忽略了,限制其进一步的发展 。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钟世镇开始了临床解剖生物力学以及新兴的组织工程的研究。利用计算机讲述,完成中国虚拟人一号、二号的研究,并对“数字人在医学应用中的前景”作了分析 。1985年,钟世镇升任教授,同年编著了国际上第一部《显微外科解剖学》(英文版,英国出版),把中国显微外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世界前沿,从此中国显微外科长期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他也因此成为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奠基人,但让其最负盛名的应是“数字人”研究 。1997年,钟世镇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75岁高龄的钟世镇出版了1000万字的宏篇巨著《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把自己大半辈子的研究成果和20世纪中国临床解剖学的完整资料著书立说,成为中国临床解剖学的光辉里程碑 。
2002年,数字化虚拟人系列研究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并正式启动。钟世镇担任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成为继美国、韩国后第三个拥有本国虚拟人数据库的国家 。
钟世镇院士工作情景
2003年,钟世镇的课题组完成中国首例女“数字人”的数据采集,把一具女尸从头到脚横切成8556个人体横切面,然后对横切面拍照,再将数据录入电脑,合成三维人体;此后,课题组又完成了“中国数字人男一号”的切片工作,拥有9200个横切面,最薄的切片只有0.1毫米 。2004年9月,以钟世镇为首的南方医科大学数字人课题组参与了“返回舱非正常着陆冲击试验”、“宇宙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和防护”等课题的研究,设计并制造了着陆冲击塔和多次冲击座椅、构建了数字化人体生理模型和数字化人体辐射模型等,完成了非正常着陆的冲击实验和座椅的改进。
2008年钟世镇在广东省17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唯一获奖者。
2022年3月11日,梅州东山医院在广州举行聘任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获聘为东山医院终身名誉院长。
钟世镇先后在南昌、重庆、上海、广州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当了10年助教和16年讲师 。在军医大学,钟世镇先后记过7次三等军功 。
科学研究
钟世镇在解剖学领域中,开拓了理工医相结合的生物力学研究工作,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为战创伤、撞击伤和脊柱稳定性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机理性成果;他在人体管道铸型方法和设计研究上,带领出一支优秀的技术队伍,建成了一个享誉国际的第一军医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
在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领域,有系列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显微外科长期跻身于国际先进学术行列,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他的应用解剖学设计,为临床术式创新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
钟世镇早年从事中国人体质调查研究工作。曾在《解剖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6篇,并参加中国解剖学会的《中国人体质调查》专著的编委会工作,为中国人的体质资料积累和整理作出一定的贡献。钟世镇认识到传统的单纯描述形态结构为主的解剖学科研模式,不能适应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也难于符合医学生的教学要求。为此,他与一批解剖学者和临床学工作者密切协作,建立了以解决临床医学发展需要为主的现代临床解剖学新体系。他创办主编了《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担任了美国和法国两个国际临床解剖学期刊助理主编和执行编委;在中国解剖学会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内,建议成立“临床解剖学专业组”。他在组建学术组织、培训学术队伍、创办学术园地,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成为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他在1988~1991年间,承担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委托的《临床解剖学丛书》部主编任务,完成了有4个分册300多万字的巨著。这部丛书的出版,在中国临床解剖学的发展历史上,树立了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
◆为中国显微外科发展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
钟世镇
钟世镇结合显微外科发展的迫切需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剖学研究,既把显微外科技术操作中有关的人体结构加以系统化,又把临床各类术式创新的解剖学依据,加以整理,将分散零星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例如:临床上先后有过近百种的皮瓣、肌瓣、骨瓣创新性术式,但缺乏严格系统的理论依据,造成命名重叠、莫衷一是。钟世镇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依据人体结构的特点,概括提升为带规律性的血供类型。把这些带原则性的理论体系高度归纳,以严谨的科学依据指导临床一切新术式的命名、操作和应用,统一了争论。
他在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的“皮瓣共区血管类型”、“组织瓣设计解剖学基础”和“神经干结构特点与术式关系”等带规律性的理论,已被国内外显微外科界广泛采用,成为显微外科手术操作的经典指导原则。他有两部英文版的显微外科著作《Microsurgical Anatomy》和(《Clinical Microsurgical Anatomy》)在国外出版,是同一专业中在国际上首先出版的专著。作为一位解剖学者,他长期跨专业担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总编辑,并被中华显微外科学会授予“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
◆建立了国际知名的人体标本陈列馆
南方医科大学 人体博物馆
钟世镇率领着他的学术团队,制作了一千多件精美的人体标本,建立了内行外行都看得懂,溶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南方医科大学人体博物馆” 。
◆为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水平提供依据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困扰人们的主要问题是功能恢复率不高,导致不同程度的残废。钟世镇及其研究生们,相继进行了系列研究。他为神经功能束的鉴别、神经干内功能束的定性和定位、选择神经缝合方式的解剖学依据、神经定向再生、神经再生微环境和促神经生长活性物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不少研究成果已能指导临床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功能恢复率,降低残废率,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钟世镇长期担任中国神经伤残康复学会副理事长,并为《现代显微外科学》、《现代骨科显微手术学》、《实用显微外科》、《显微外科进展》等专著,撰写了周围神经应用解剖学有关章节。
◆开拓临床解剖生物力学研究
钟世镇开拓了临床解剖生物力学研究新领域,建立了全军和广东“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为战创伤救治、训练伤防治、临床骨科和航天医学等部门,提供了高水平的技术平台。利用这一技术平台,开展了创伤救治的基础理论及防护方法的研究,并进行“神六”航天员安全性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保障了“神六”的安全发射及返回;为创伤救治器材研制开发及疗效评估提供生物力学科学依据,加快国产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性研发;将基础理论研究紧密结合临床,开展外科术式创新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利用该平台数字化人体数据集构建和虚拟现实仿真研究,获得了8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中国人”数据集。
2001年,钟世镇建立了“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并担任主任。为广大基层医院的创伤救治提供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基础研究技术平台和学术指导;为创伤外科术式更新、医疗器材研制和评估提供生物力学科学依据,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医疗器材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并逐步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创伤救治器械的力学技术标准,从根本上保证国产医疗器械的质量。
针对广东省将成为汽车工业制造大省的远景,钟世镇还领导实验室计划开展汽车碰撞安全实验的数字化人体仿真模拟研究,提升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性研发能力。实验室曾参加过“神六”航天员安全着陆的生物力学跌落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们计划进一步为“神七”航天员空间行走安全保障提供虚拟仿真模拟研究。
◆中国数字医学倡导者
数字人
钟世镇倡导并开拓了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在2001年的第174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他担任执行主席,召开了主题为“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科技问题”研讨会,揭开了中国数字人与数字医学研究的序幕。2003年,中国课题组已经构建了数据库,使中国成为继美、韩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数字人的国家。但与美国、韩国一样都面临着瓶颈:可以做成很优秀的医学教育片,但对临床实用意义不大。2005年,他又将这一技术推向了高峰:成功制作了“中国数字人男1号”,并且用血管灌注技术处理标本,这是世界上数据量最大、分辨率最高的“数字人”。以前的人体数据集都是西方的技术,白种人的模型。
2007年,由钟世镇担任会议主席,在重庆召开“首届中国数字医学研讨会”。这个阶段,他已转向数字医学的研究,利用先进的影像学设备,采集病人的数据,构建三维立体模型。在临床外科学领域,可以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先在电脑上进行模拟手术,研究术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才真正开刀做手术,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凭借上述外科解剖学和数字医学等成就,钟世镇在2009广东省科技奖励大会上荣获最高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200万元。
论文著作
钟世镇是学术园地中勤劳的耕耘者,他发表过学术论文40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9部 。
序号 | 名称 | 年份 | 出版社 | 主编 | 备注 |
---|---|---|---|---|---|
1 | 人体淋巴系统图谱 | 1982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刘牧之 | 审阅 |
2 | 人体解剖学释疑 | 1985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穆家圭、 陈尔瑜 | 参编 |
3 | 解剖学技术 | 1985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于 频 、刘正津 | 参编 |
4 | 中国人体质调查 | 1986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组 | 参编 |
5 | 常用皮瓣和肌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 1987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 陈尔瑜、梅芳瑞 | 参编 |
6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解剖学 | 1988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王永贵 | 参编 |
7 | 医学基础学纲要-系统解剖学纲要 | 1988 |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胡耀民 | 审阅 |
8 | .解剖学释义 | 1989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 陈尔瑜、 刘正津 | 参编 |
9 | 显微外科手术学 | 1989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刘牧之 | 参编 |
10 | 显微外科进展 | 1989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朱家恺 | 参编 |
11 | 肝脏移植 | 1989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李朝龙 | 参审 |
12 | 周围神经显微外科修复学 | 1991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朱盛修 | 参编 |
13 | 实用显微外科学 | 1992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王成琪、陈中伟、朱盛修 | 参编 |
14 | 人体铸型标本的设计和制作 | 1992 |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李忠华、王兴海 | 审阅 |
15 | 实用临床解剖学知识问答 | 1993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周尊铭 、李辉虎 | 审阅 |
16 | 手部皮肤覆盖 | 1993 | 中华手外科杂志编委会 | 顾玉东、 郑忆柳 、阿效诚 | 参编 |
17 | 胆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1994 |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曹绣虎、周正端、陈国忠 | 参编 |
18 | .现代显微外科学 | 1994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朱盛修 | 参编 |
19 | .现代骨科显微手术学 | 1995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范启申、王成琪 | 参编 |
20 | 人体简明局部分层与CT层面解剖图谱 | 1995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曾汉宗、 彭 学 | 审阅 |
21 | 现代手外科显微手术学 | 1996 |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 范启申 | 参编 |
22 | 手功能修复重建外科解剖学 | 1996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徐达传 | 审阅 |
23 | 多媒体局部解剖学 | 1998 |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吕来清、宿宝贵 | 审阅 |
24 | 解剖学技术(第二版) | 1998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李忠华、王兴海 | 审阅 |
25 | .人体解剖学标本彩色图谱 | 1998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胡耀民 | 审阅 |
26 | 现代移植学 | 1998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苏泽轩、于立新、黄洁夫 | 编委 |
27 | 美容医学基础 | 1999 | 科学出版社 | 彭庆星、何 伦 、秦守哲 | 审阅 |
28 | 脊柱创伤外科学 | 2000 | 远东出版社 | 贾连顺、李家顺 | 特邀编写 |
29 |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纲(修订版) | 2000 | 海南出版社 | 李文杰、何从军、 梅忠喜 | 顾问 |
30 | 机能实验学 | 2000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李 康 、朱佐江 | 审阅 |
人才培养
高层次人才培养
图书
钟世镇院士在教学工作岗位中,教书育人,担任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他依据本学科研究方向,发扬临床应用解剖学上的优势,建立了据有推广价值的“人体解剖学跨学科培养外科学博士新模式”。这个模式实施后,迅速改变了人体解剖学博士生源不足的局面,是一个成立较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但较短时间内培养了100多名博士研究生。
经过他培养的门生中,已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例如,在军事医学院校备受重视的,已经正式组建的全军4所骨科医院中(院中院),有3个骨科医院的院长,都是师从钟院士的研究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裴国献、广州军区总医院的尹庆水、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的徐永清)。
所获奖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全国优秀科普一等奖、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柯麟医学奖”、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全军优秀教材一等奖
荣誉称号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军科技先进个人”、总后勤部“科技一代名师”、“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2021年6月26日,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学术团体职务:
中华显微外科学会常务委员
解放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常委兼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
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兼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名誉理事长
中国神经伤残康复学会副理事长
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所长 、名誉所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4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其他职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主编、《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总编辑、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助理主编(欧洲)和期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手外科杂志》、《医用生物力学》、《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解剖科学进展》、《解放军医学杂志》、Clinical Anatomy,(美英合办)的编委
《临床解剖学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山东科技出版社)总主编
《显微外科解剖学》、《腹部血管解剖学》、《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临床应用解剖学》、《美容应用解剖学》、《显微手术学》和《Microsurgical Anatomy》=《Clinical Microsurgical Anatomy》主编
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钟世镇
钟世镇院士有才华、有名气,唯独没有架子,他甘为人梯、不计得失,替别人着想,这是一种博爱,一种美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国门时报》 王广平)钟世镇一辈子与冰冷的尸体打交道,完成了国内多例虚拟人的数据采集,凭着这股韧劲,成为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的倡导者。(《南方日报》 、《光明日报》 )
他是中国外科解剖学的奠基人,参加了“神六”返回舱非正常着陆时航天员的安全防护研究,他倡导并开拓了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他在人体管道铸型标本制作方法研究上也有创新性成就,建成了一个享誉国际的“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 (《广州日报》)
中国显微外科之所以能在国际上长盛不衰,钟世镇提供了坚实的解剖学基础理论依据 。(中科院院士、原国际显微修复外科学会执行主席、“中国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