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黄 编辑
地黄(Rehmanniaglutinosa (Gaertn.) Libosch. ex Fisch. & C. A. 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卵形或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稍带紫色或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至牙齿;花序上升或弯曲,在茎顶部略排成总状花序,或全部单生叶腋;花梗长0.5-3厘米,花萼长1-1.5厘米,密被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长圆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多少三角形;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红色,被长柔毛,裂片5,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长柔毛,长5-7毫米;雄蕊4,药室长圆形,基部叉开;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1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蒴果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1-1.5厘米 。
地黄是“四大怀药”之一,在河南省孟州市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记载。中国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江苏等省区,生于海拔50-1100米的砂质壤土、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
地黄可分为鲜地黄、干地黄;据历代本草和医书记载,在止血、清热生津功效上鲜地黄胜于干地黄;其中《本草纲目》上就记载着:鲜地黄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干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地黄还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
中文名:地黄
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 Libosch. ex Fisch.& C. A. Mey.
别名:怀庆地黄、生地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唇形目
科:玄参科
属:地黄属
种:地黄
分布区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等省。越南、朝鲜等有引种栽培
命名者及年代:(Gaert.)Libosch. ex Fisch. et Mey.,1835
栖息环境:生于海拔50-1100米之砂质壤土、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
植株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
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红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
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
形态特征-2
本种分布广泛。
北京 | 西城、宣武、海淀、门头沟、通州、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延庆 |
天津 | 南开、河北、蓟县 |
河北 | 井陉、正定、行唐、灵寿、赞皇、平山、辛集、唐山、迁西、秦皇岛、山海关、青龙、昌黎、抚宁、峰峰、涉县、磁县、武安、内丘、隆尧、沙河、保定、涞源、易县、张家口、蔚县、阳原、怀来、涿鹿、赤城、承德、围场 |
山西 | 太原、大同、盂县、沁县、晋城、沁水、陵川、太谷、灵石、介休、运城、闻喜、稷山、绛县、垣曲、夏县、平陆、永济、河津、河曲、翼城、乡宁、侯马、霍州、离石、兴县、临县、石楼、岚县 |
内蒙古 | 赤峰、松山、宁城、通辽、准格尔 |
辽宁 | 抚顺、锦州、辽阳、建平、凌源、葫芦岛、绥中 |
江苏 | 南京、徐州、丰县、铜山、南通、连云港、建湖、沭阳 |
浙江 | 宁波、天台 |
安徽 | 歙县、萧县 |
福建 | 云霄、南靖 |
江西 | 莲花、九江、会昌 |
山东 | 济南、枣庄、广饶、济宁、微山、泗水、曲阜、邹城、泰安、宁阳、新泰、临沂、沂水、费县、平邑、蒙阴、沾化 |
河南 | 郑州、登封、开封、开封、嵩县、宜阳、鲁山、林州、新乡、新乡、原阳、封丘、卫辉、辉县、修武、禹州、渑池、灵宝、南阳、西峡、内乡、信阳、淮阳、驻马店、济源 |
湖北 | 武汉、竹山、竹溪、兴山、秭归、五峰、南漳、罗田、麻城、通城、利川、建始、鹤峰、神农架 |
湖南 | 平江、益阳、宜章、江华、沅陵 |
广西 | 南宁、桂林、临桂、容县 |
海南 | 万宁 |
陕西 | 西安、长安、户县、眉县、陇县、凤县、太白、咸阳、杨凌、武功、渭南、华阴、延安、子长、富县、洛川、黄龙、黄陵、汉中、洋县、留坝、榆林、府谷、横山、绥德、吴堡、子洲、商洛、商南、山阳 |
甘肃 | 泾川、崇信、岷县、武都、文县、卓尼 |
宁夏 | 银川、贺兰 |
国外 | 越南、朝鲜等有引种栽培 |
分布范围
常生于海拔50-1100米的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
种子繁殖
选择健壮的单花苗株并标记,加强田间管理,让其开花结果,采收种子。于当年夏季或翌年春季,选向阳背风处的地块,灌大水1次,待水渗透后将种子均匀撒布地面,用筛子筛一层细土,盖严种子。出苗前不浇水,为提高地温,可在地面上盖一层塑料布或草帘。幼苗长到5~6片真叶时,移栽大田 。
根茎繁殖
7-8月,在当年春季栽种的良种地黄地内,选生长健壮、无病虫的根茎,挖起切成4-5厘米短节,稍风干后,按行距10-30 厘米,株距5-10 厘米,重新种到施足底肥的地里,适当除草,追肥,雨后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随挖随栽。栽种地黄一般在日平均温度为18-21℃时最好。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庆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黄在4月上、中旬;晚地黄(或麦茬地黄),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栽种时在垄或畦上开沟,沟距33 厘米,每隔15-20 厘米,放种栽一节,覆土3-4 厘米,压实表土后浇水。每垄种2行,每畦3-4行,苗出齐后,选阴雨天补苗,栽后1月左右匀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浅薅2-3次,并铲去陆续生出的多余苗 。
选地与整地
地黄是喜光植物,种植怀地黄的地块两边忌种植高秆作物或靠近林地,同时需要土壤深厚、土质疏松、养分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排灌条件良好的两合土或沙壤土,黏性大的黄瓤土、红壤土等都不适合种植怀地黄。忌与芝麻、花生、棉花、油菜、豆类及其他块茎等作物连作,前茬作物以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为好,且怀地黄忌重茬,8~10年内种植过怀地黄的地块不能再种植 。耕深25~30厘米,耙细整平,做宽1.2~1.5米的畦。每亩施厩肥5 000千克,豆饼100千克,过磷酸钙15千克 。
田间管理
苗期管理
春地黄栽由栽种到齐苗一般需40天左右。播种后,及时进行喷灌,保苗全、苗齐。秋地黄栽由栽种到齐苗一般需20天左右。因为秋季温度高、出苗快,所以播种后需连续喷灌2~3次,保证苗出齐。
灌溉排水
地黄根系少,吸水能力差,稍微干旱即易凋萎,所以得适当地灌溉。土壤水分过多则肉质根茎易腐烂。所以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使地无积水。
中耕除草
出苗后及时松土除草,宜浅锄,若切断根茎,影响根长粗,易形成“串皮根”。当植株封行后,最好拔草,以利于地上和地下块根的生长发育。
追肥
地黄喜肥,肥足块根长得好,产量高。齐苗后到封行前追肥1~2次,每次每亩追施人畜粪水1 000千克或硫酸铵10千克,于行间开沟施下,施后浇水1次。
病虫防治
怀地黄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依据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防治理念。使用绿色防控技术,优先选择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辅以化学防治,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量 。
斑枯病
危害叶部,叶面病斑初为黄绿色,扩大呈黄褐色,严重时病斑汇合,叶折卷干枯。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500倍液,7天1次,连续2~3次。
轮纹病
危害叶部,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破裂穿孔,防治法同斑枯病。
地黄蛱蝶
咬食叶片。幼龄期可喷90%敌百虫800倍液杀灭 。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枝叶
根茎肉质,鲜时黄色;茎紫红色,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
花果
花序上升或弯曲,在茎顶部略排成总状花序,或全部单生叶腋。
地黄-2
天目地黄(Rehmannia chingii)
枝叶
根茎肉质肥厚,橘红色。茎直立,株高30-60厘米,全株被灰白长柔毛或腺毛。基生叶莲座状,叶椭圆形,基部渐狭成长柄;茎生叶向上渐小,上面绿色,皱缩;下面紫红色;叶缘锯齿
花果
总状花序顶生或单生叶腋;花大,花冠筒微弯,外面紫红色,内面黄色油紫斑 。
天目地黄-2
药用价值
营养成分
地黄的化学成分以苷类为主,其中又以环烯醚萜苷类为主。从鲜地黄分得的环烯醚萜苷有:益母草苷(leonuride),桃叶珊瑚苷(aucubin),梓醇(catalpol),地共同苷(rehmannioside)A、B、C、D,美利妥双苷(melittoside),都桷子苷(melittoside),都桷子苷(geniposide),8-表马钱子苷酸(8-epiloganic acid),艋骨草酸(ajugoside),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6-O-E-feruloylajugol),6-O-Z-阿魏酰基筋骨草醇(6-O-Z-feruloy6lajugol),6-O-香草酰基筋骨草醇(6-O-vanilloylajugol),6-O-对香酰基筋骨草醇(6-O-p-coumaroylajugol),6-O-(4″-O-α-L-吡喃鼠李为良药苷)香草酰基筋骨草醇〔6-O-(4″-α-L-rhamnopyranosyl)vanilloyl ajugol〕,焦地黄苷(jioglutoside)A、B等;以梓醇的含量最高。
又含糖类:D-葡萄糖(D-glucose),D-半乳糖(D-galaCTose),D-果糖(D-fructose),蔗糖(sucrose),棉子糖(raffinose),水苏糖(stachyose),甘露三糖(amn-ninoTCMLIBiose),毛蕊花糖(verbascose),以水苏糖的含量最高,达64.9%。
还含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a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苏氨酸(threonine),缘氨酸(ser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otyric acid)等氨基酸以及葡萄糖胺(glucosamine),D-苷露醇(D-mannitol),磷酸(phosphoricacid),β-谷甾醇(β-si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1-乙基-β-D-galacetoside,腺苷(adenoside)及无机元素等。
根含地黄苷(rehmannioside)A、B、C、D, 二氢梓醇苷(dihydrocatalpol), 桃叶珊瑚苷(aucubin),梓醇苷(catalpol), melittoside和leonuride.鲜根含梓醇苷0.11%.
鲜根醇提物中尚含β一谷甾醇、甘露醇、胡萝卜甾醇(daucosterol)、1-乙基-β-D-半乳糖苷和蔗糖.
水溶性成分中含多种糖,其中以水苏糖含量最高,为32.1%-48.3%,并合多种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含量最高,为2%-4.2%,另有Y氨基丁酸、磷酸。商品地黄中曾分得少量β-谷甾醇、豆甾醇及微量菜油甾醇。
干地黄中分得系列脂肪酸、β-谷甾醇、棕榈酸、丁二酸、胡萝卜苷及S8环状化合物。
地上部分含monomelittoside,leonuride及桃叶珊瑚苷、样醇苷、二氯样醇苷。
常用配方
《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温病条辨》清营汤
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严语,目常开不闭,或喜切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妇人良方》四生丸
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
《圣惠方》治吐血经日
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
《圣济总录》地黄饮
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
《千金方》地黄煎
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
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人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
《圣惠方》地黄酒
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计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
《圣济总录》地黄煎
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计,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
《夷坚志》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
夷坚志
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
临床应用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主治心经火热证。生地黄6g,木通6g,生甘草梢6g。上药为末,每服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方中地黄入心肾经,甘凉而润,清心热而养血养阴,用以为臣。
清胃散《兰室秘藏》
主治胃火牙痛。生地黄6g,当归身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9g。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方中生地凉血滋阴。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主治阴虚火旺盗汗。当归、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g,黄芪12g。上药为粗末,每服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方中当归、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为方中君药。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卤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熟地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6-9g),空心温水化下。方中熟地味甘纯阴,主入肾经,长于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大全》
治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证。胎动不安,堕胎,滑胎,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人参、黄芪各3g,白术、炙甘草各1.5g,当归3g,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各2.4g,续断3g,糯米一撮,黄芩3g,砂仁1.5g。水煎服。方中熟地补血滋阴以养胎元,配伍人参以复冲任气血不足之本,为君药。
治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大怀熟地240g,山药120g,枸杞120g,山萸肉120g,川牛膝120g,菟丝子120g,鹿胶120g,龟胶120g。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园林价值
野生地黄的栽培方法比较简单,并且成活率高,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比较低,非常适合大面积种植。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可以更多地采用野生地黄作为园林观赏植物,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园林的观赏性更高,并且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比较大。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与园林的其它植物进行相应的配合,形成更具有特点的群落形式,满足现阶段广大市民对于园林设计观赏的需求 。地黄适于盆栽,若在温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开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优美,可在花境、花坛、岩石园中应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
栽培历史
地黄最早的记载文献为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曰:“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 主要记载了地黄的主要功效以及秦汉时期当时地黄出现的地理位置。北魏时期《齐民要术》记载:“种地黄法:须黑良田,五遍细耕。......如此,得四年不要种之,皆余根自出矣” 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地黄的种植方法。三月上旬地黄的种植时间为最佳。八月末或九月初,可以进行地黄的采收,如需留种种植,当年留种地黄块根,来年三月份挖出即可。对地黄进行除草时,一定注意不要用土壤覆盖到地黄叶片的中心位置。多年内不用此地,采收的地黄均来源于以前地黄根部的生长。魏晋时期,《名医别录》记载:“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 。指出魏晋时期咸阳(今陕西咸阳)产出的地黄质量比较好。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记载:“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咸阳即长安也。中间以彭城干地黄最好,次历阳,今用江宁板桥者为胜” 。指出在南北朝时期,地黄在当时已经有多个地区分布,其中江宁板桥(现在的南京板桥)种植的地黄质量属于上乘。唐朝时期,《千金翼方》除了延续《名医别录》记载“十二月耕地, 至正月可止三四遍,其种生者犹得三四年,但采讫耙之,明年耘而已” 除了对地黄产地和功效外,还较为详细的记录了,地黄作畦整地的一个种植方法,可以有效的保持土壤的温度,便于灌溉和排水,并通过,取过冬的烂穰草对地黄进行覆盖,等待地黄快要出芽时,利用点燃穰草对地黄进行火烧的方法,使种植的地黄,枝叶茂盛,块根益壮。同时,纠正了前人种植地黄的错误,指出“地黄的采摘宜正月、九月采者殊妙,二月、八月采者为野生的地黄,两者采摘时间有别” 。即栽培地黄与野生地黄的采收时间存在差异。宋朝,《本草图经》记载:“古称种地黄宜黄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虚地,则根大而多汁。至春秋分时,自上层取之,根皆长大而不断折,不被伤故也” 。宋朝,修正了地黄的种植土地用黄土比较好的这一误区,并详细记载了,地黄的采收和储藏的方法,发现地黄比4较适合种植在土壤肥沃的土地里。元代,《农桑辑要》主要引用了《齐民要术》中对地黄的记载 。明朝,《本草乘雅半偈》记载“地黄,种植甚易,入土即生,足十年,土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入药也” 。明朝记载,地黄种植的成活率较高,但是种植地黄后的土壤,十年之内不能再次种植地黄,第一年可以种植牛膝,第二年可以种植山药,如果连续种植地黄,采收的地黄会出现味苦,会出现块根膨大这一明显特征退化的现象等。清朝,《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地黄旧时生咸阳,历城,金陵,同州。其为怀庆之产,自明始,今则以一邑供天下矣” 。《本草便读》记载“地黄出怀庆者佳,今河南河内等处皆种之” 。明清以来虽然地黄种植的分布广泛,各个地区都有种植,但是仍以怀庆(今河南焦作)地区产出的地黄质量最佳。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栽培技术的成熟,对地黄的需求量的大增加,越来越多的省份对地黄进行了引种种植,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旧称“怀庆府”的河南焦作地区为地黄的主产区 。
命名由来
《药性粗平》有言:“好生黄土地,故名。” 《本草原始》曰:“以水浸试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以沉者为良,故以地为名。”二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地黄得名的缘由 。
本草考证
秦汉时期
地黄鲜用最早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其提到地黄“生者尤良”。汉代《名医别录》则记载 :“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妇人崩中、阴道下血不止,以及产后气血上迫心中导致闷绝、伤身胎不坠、跌伤腕部骨折,瘀血滞留,都宜捣汁饮服。”东汉医家张仲景对鲜地黄的应用很具代表性。《伤寒杂病论》中有不少张仲景用鲜地黄治疗神志病的记载,如“防己地黄汤……用生地黄两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用于治疗血虚生风、阴不制阳所致“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百合地黄汤……用生地黄汁一升”,用于治疗阴虚内热所致“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 ;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 ;如寒无寒,如热无热 ;口苦,小便赤 ;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的百合病。此外,张仲景的炙甘草汤重用鲜地黄1斤(500 g)以峻补真阴,治疗血液大亏复感外邪所致“心动悸……脉结代”,方中鲜地黄鲜润多汁,顾复阴液,对津伤疾病有奇效 。
魏晋至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古医籍中时有有关鲜地黄治疗外伤瘀血、折伤内损的记载。例如,东晋《肘后备急方》用“生、干地黄二两,熬米酒服之,或用生地黄捣汁服一升或二升”,治疗高处坠落所致外伤瘀血 ;南梁《本草经集注》言,“堕坠,折,吐血,瘀血,衄鼻,留血,皆捣饮之。久服可轻身,不老”。两古医籍皆“捣”为用,即鲜地黄捣汁,对于外伤内损,可凉血止血、活血生新。唐代《太白阴经》中也有用鲜地黄治疗坠马后腹内瘀血的记载:“生地黄五升,研烂,以酒捎汁一盏,日三服愈。”此外,唐代医家孙思邈善用鲜地黄凉血止血之性,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方中生地黄 8 两(400 g)实为鲜地黄,鲜地黄性苦、甘、寒,治疗温病后期热入营血、热病伤阴效果优于生地黄。在妇科虚损方面,孙思邈用“生地黄汁三升,煮取二升,服之”,治疗女子产后“月水往来,乍多乍少,仍复不通,时时疼痛”。
宋金元时期
宋代的代表方剂地黄煎加减广泛用于诸实、虚热病治疗。例如,北宋《太平圣惠方》记载,“生地黄汁半升……”配伍牛蒡根汁、蜜、黄丹、杏仁、铅霜等,主治热毒上攻咽喉肿痛连舌根痛 ;“生地黄汁1斗……”配伍生姜汁、杏仁等,可长肌肉、填骨髓,主五劳七伤。宋徽宗赵佶敕编的《圣济总录》亦记载,“生地黄汁1合……”配伍苦参、生姜汁等,外用治疗诸风热疮、鼻疮痒痛不止 ;“生地黄汁1盏 …”配伍生杏仁油、生紫苏汁、生麦门冬汁、生天门冬汁等,主治肺脏壅热 ;“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汁,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治疗消渴、口干舌燥 。元代李东垣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记载,“鲜地黄,味甘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可在温病的4个方面发挥清热凉血功效:“凉心火之血热 ;泻脾土之湿热 ;止鼻中之衄热 ;除五心之烦热。”宋金元时期,鲜地黄治疗妇科血症的记载增多。例如,宋代《妇人良方大全》记载,“生地黄(一升,切),上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治疗落身后血;元代《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记载,“鲜地黄,大寒”,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南方城市发展、人口集中,致使疫病流行,在吴门医派的推动下,温病学派达到鼎盛阶段,其医家对鲜、生地黄功效的阐释与应用也大大深化。例如,清代《本草害利》记载:“地黄……苦寒微甘,大泻心肾实火,平血逆,除大热。掘取鲜根洗净,竹刀切片,或捣汁用。”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温热之邪后期耗伤阴液,治疗温病时应重视养阴生津,首创了胃阴学说。“胃属阳土,宜凉宜润”,故其常用鲜地黄汁加强汤剂清热凉润之性,共凑养阴生津之功。此外,也有许多此时期医籍记载的鲜地黄功用与之前医籍类同,如在“活血化瘀、破血生新”疗愈外伤内损方面,明代《本草蒙筌》记载,鲜地黄“疗伤折金疮要药,又治妇人月经闭绝,产后血上攻心”;明代《普济方》记载,消瘀血用“生地黄捣敷上”;明代《神农本草经疏》记载,鲜地黄“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衄血吐血,生者捣汁饮之,皆凉血行血之功也”;清代《本经逢原》记载,“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并言“鲜者……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清代《本草正义》记载,“然凡跌仆敲扑,肌肉血瘀,发肿青紫者,以鲜地黄捣烂厚敷,自能祛瘀消肿,活血定痛。知地黄祛瘀,自有天然作用,不可误认为其腻滞物质而遂疑古人之言” 。
历代本草考证
秦汉时期
地黄鲜用最早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其提到地黄“生者尤良”。汉代《名医别录》则记载 :“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妇人崩中、阴道下血不止,以及产后气血上迫心中导致闷绝、伤身胎不坠、跌伤腕部骨折,瘀血滞留,都宜捣汁饮服。”东汉医家张仲景对鲜地黄的应用很具代表性。《伤寒杂病论》中有不少张仲景用鲜地黄治疗神志病的记载,如“防己地黄汤……用生地黄两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用于治疗血虚生风、阴不制阳所致“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百合地黄汤……用生地黄汁一升”,用于治疗阴虚内热所致“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 ;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 ;如寒无寒,如热无热 ;口苦,小便赤 ;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的百合病。此外,张仲景的炙甘草汤重用鲜地黄1斤(500 g)以峻补真阴,治疗血液大亏复感外邪所致“心动悸……脉结代”,方中鲜地黄鲜润多汁,顾复阴液,对津伤疾病有奇效 。
魏晋至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古医籍中时有有关鲜地黄治疗外伤瘀血、折伤内损的记载。例如,东晋《肘后备急方》用“生、干地黄二两,熬米酒服之,或用生地黄捣汁服一升或二升”,治疗高处坠落所致外伤瘀血 ;南梁《本草经集注》言,“堕坠,折,吐血,瘀血,衄鼻,留血,皆捣饮之。久服可轻身,不老”。两古医籍皆“捣”为用,即鲜地黄捣汁,对于外伤内损,可凉血止血、活血生新。唐代《太白阴经》中也有用鲜地黄治疗坠马后腹内瘀血的记载:“生地黄五升,研烂,以酒捎汁一盏,日三服愈。”此外,唐代医家孙思邈善用鲜地黄凉血止血之性,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方中生地黄 8 两(400 g)实为鲜地黄,鲜地黄性苦、甘、寒,治疗温病后期热入营血、热病伤阴效果优于生地黄。在妇科虚损方面,孙思邈用“生地黄汁三升,煮取二升,服之”,治疗女子产后“月水往来,乍多乍少,仍复不通,时时疼痛”。
宋金元时期
宋代的代表方剂地黄煎加减广泛用于诸实、虚热病治疗。例如,北宋《太平圣惠方》记载,“生地黄汁半升……”配伍牛蒡根汁、蜜、黄丹、杏仁、铅霜等,主治热毒上攻咽喉肿痛连舌根痛 ;“生地黄汁1斗……”配伍生姜汁、杏仁等,可长肌肉、填骨髓,主五劳七伤。宋徽宗赵佶敕编的《圣济总录》亦记载,“生地黄汁1合……”配伍苦参、生姜汁等,外用治疗诸风热疮、鼻疮痒痛不止 ;“生地黄汁1盏 …”配伍生杏仁油、生紫苏汁、生麦门冬汁、生天门冬汁等,主治肺脏壅热 ;“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汁,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治疗消渴、口干舌燥 。元代李东垣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记载,“鲜地黄,味甘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可在温病的4个方面发挥清热凉血功效:“凉心火之血热 ;泻脾土之湿热 ;止鼻中之衄热 ;除五心之烦热。”宋金元时期,鲜地黄治疗妇科血症的记载增多。例如,宋代《妇人良方大全》记载,“生地黄(一升,切),上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治疗落身后血;元代《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记载,“鲜地黄,大寒”,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南方城市发展、人口集中,致使疫病流行,在吴门医派的推动下,温病学派达到鼎盛阶段,其医家对鲜、生地黄功效的阐释与应用也大大深化。例如,清代《本草害利》记载:“地黄……苦寒微甘,大泻心肾实火,平血逆,除大热。掘取鲜根洗净,竹刀切片,或捣汁用。”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温热之邪后期耗伤阴液,治疗温病时应重视养阴生津,首创了胃阴学说。“胃属阳土,宜凉宜润”,故其常用鲜地黄汁加强汤剂清热凉润之性,共凑养阴生津之功。此外,也有许多此时期医籍记载的鲜地黄功用与之前医籍类同,如在“活血化瘀、破血生新”疗愈外伤内损方面,明代《本草蒙筌》记载,鲜地黄“疗伤折金疮要药,又治妇人月经闭绝,产后血上攻心”;明代《普济方》记载,消瘀血用“生地黄捣敷上”;明代《神农本草经疏》记载,鲜地黄“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衄血吐血,生者捣汁饮之,皆凉血行血之功也”;清代《本经逢原》记载,“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并言“鲜者……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清代《本草正义》记载,“然凡跌仆敲扑,肌肉血瘀,发肿青紫者,以鲜地黄捣烂厚敷,自能祛瘀消肿,活血定痛。知地黄祛瘀,自有天然作用,不可误认为其腻滞物质而遂疑古人之言” 。
其他
地黄是“四大怀药”之一,“四大怀药”是地黄、山药 、牛膝、菊花的总称,盛产于黄河北岸的温县、武陟、博爱、孟州、沁阳等县(市)。明朝,因这一地区属怀庆府管辖,故称“四大怀药”。“四大怀药”在云台山地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和药用历史。据《本草纲目》记载,地黄在孟州市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周朝开始,四大怀药被历代列为皇封贡品;唐宋时期,四大怀药已久负盛名,经丝绸之路传入亚欧各国;明代郑和将怀药带入东南亚、中东、非洲诸国;近代四大怀药被海外人士誉为“华药”。《红楼梦》中亦有宝玉为晴雯改药方加地黄的情节。 “四大怀药”不仅在国内颇有名气,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赞。在东南亚各国,人们把“四大怀药”当作稀贵礼品相互赠送。日本、英国等国家把“四大怀药”称为“华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