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 编辑

足部皮肤病

足癣足癣

足癣是一种由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等皮肤癣菌引发的浅表真菌感染疾病,主要发生在足部区域,如足趾间、足践等,常见的表现为水疱、脱屑,并伴有一定的瘙痒感。患者感染足癣的原因常因为在公共区域如公共浴室、游泳池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到致病菌而感染。此外,湿热环境以及免疫功能受损(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人群也是足癣的高危人群。足癣往往以成年男性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提高。

足癣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类型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角化鳞屑、脱皮增多、开裂;局部皮肤起水疱或出现趾间浸渍、糜烂、渗液;伴有瘙痒,且伴有局部细菌感染患者还会有烧灼、疼痛感。足癣因其传染性,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皮肤癣菌的方式传播。

治疗足癣的主要目标是清除致病菌,缓解症状以及防止复发。一般来说以局部用药治疗为主,疗程一般为1至2个月,但当足癣皮疹面积过大或者局部治疗效果欠佳时,可以考虑通过口服药物治疗。当发生细菌感染如下肢丹毒蜂窝织炎等,需立即进行抗菌治疗。

足癣易复发,但如果患者及早就诊并按照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和调整生活习惯,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而对于患有免疫系统受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患者,他们应及时到相关科室进行治疗。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足癣

外文名:Tinea pedis

别名:脚气

就诊科室:皮肤科

多发群体:全球自然人群发病率在10%以上,以成年男性多见,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常见病因: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等皮肤癣菌引起

常见症状:水疱、脱屑、瘙痒、糜烂、渗液并发细菌感染

传染性:是

传播途径:皮肤癣菌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

相关药物: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如: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其他抗真菌药物(如: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等

病因

编辑

在中国,从足癣患者分离出的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也可分离出非皮肤癣菌的白念珠菌等。致病菌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

患者感染足癣前常有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区域中裸足行走、共用毛巾或误穿足癣患者鞋袜的经历,直接或间接接触致病菌而被感染。湿热环境是足癣的促发因素,例如足部多汗、经常着不透气的鞋子。免疫功能受损(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患者的足癣发病率高。

症状

编辑

不同类型的足癣临床表现各有差异,主观症状也因人而异,比较常见的症状包括:

皮肤角化鳞屑、脱皮增多,干燥开裂;

局部皮肤起水疱或出现趾间浸渍、糜烂、渗液;

伴有瘙痒,伴有局部细菌感染患者还可伴有烧灼、疼痛感。

不同类型的足癣有着不同的典型症状,但常有交叉和重叠。

水疱型足癣

以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为主要表现,疱壁不易破,疱液较清亮,水疱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常伴有瘙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天热时多见。

间擦糜烂型足癣

多见于足部多汗、经常浸水或长期穿不透气鞋的人,患者常感到瘙痒难忍,继发细菌感染时通常伴有恶臭,病变多见于以3、4趾和4、5趾间,时间长可累及所有趾间,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发白,除去发白的上皮可见红色糜烂面,有少许渗液。

该型尤其容易继发局部细菌感染,严重感染可引起足背和下肢丹毒或蜂窝织炎。有时因炎症反应明显可导致全身癣菌疹。并发时,常表现为单侧下肢有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可以出现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倦怠、发热等表现。起初表现为界限不清的弥漫浸润性红肿,局部按压可以看到明显的凹陷性水肿,严重的还可见水疱、血疱,局部伴有明显的疼痛,还可能伴发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癣菌疹是足癣感染灶出现明显炎症时,远隔足部的皮肤出现的多形性皮疹,它严重程度常常与感染灶炎症程度呈正比。

鳞屑角化型足癣

多发生在足跖、足缘和足后跟,表现为弥漫性皮肤增厚粗糙、干燥、脱屑,自觉症状较轻,冬季足部皮肤易发生皲裂伴疼痛甚至时至夏天也难以恢复。

就医

编辑

在获得皮肤科医生诊断和处置建议后,足癣可治疗。出现以下症状后应及时就诊:

足部皮肤出现明显开裂、鳞屑或褪皮明显增多;

出现足部、小腿明显红斑、肿胀、疼痛、发热等,这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症状,有丹毒、蜂窝织炎的可能;

经2周以上非处方抗真菌治疗药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合并多处体癣、甲真菌病等。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检查

确诊足癣的主要实验室检查包括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

真菌镜检

最为常用,操作简便。取足癣皮损活动性边缘的鳞屑或水疱壁,用10%氢氧化钾溶液作载液制玻片,置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或做真菌荧光染色后检查,镜下可见菌丝或孢子即为阳性,获得检查结果时间较快。

真菌培养

能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对确定致病菌种类、筛选敏感抗真菌药物均具有明显价值,对难治性或难以诊断的足癣可选择此方法。一般需在培养基中培养2~4周才能获得结果,时间相对较慢。

鉴别诊断

典型的足癣根据皮损表现和真菌学检查结果即可诊断,但真菌学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检查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真菌感染可能,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就诊时医生常通过检查患者足部,询问相关真菌感染病史完成诊断,如症状不典型或之前治疗效果较差,则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并与表现类似的疾病相鉴别。

足癣需要与念珠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等其他真菌引起的局部浅表性真菌感染相鉴别,这常常须通过真菌培养才能确定。

足癣需与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相鉴别,鉴别要点在于后者真菌学检查均为阴性,但也需提防足癣合并湿疹、接触性皮炎的情况。就诊时向医生介绍病情要点,如发病时间、发病部位、是否接触特殊物品等,这些对正确诊断很重要。

足癣还应与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皮肤病脓疱性细菌疹、二期梅毒等鉴别,完善相关检查如细菌培养、血清学试验检查可有助于确定诊断。

治疗

编辑

治疗足癣的主要目标是清除致病菌,缓解症状以及防止复发,伴有趾甲癣者也应同时治疗。

一般情况下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遵从医嘱、坚持足疗程治疗对治疗效果很重要,疗程一般1~2月;当足癣皮疹面积较大、局部治疗疗效欠佳时,可考虑口服药物治疗。

局部治疗

足癣的局部治疗以外用含抗真菌药物的软膏为主,还有其他不同剂型。用药的总原则是:根据足癣类型选择不同的剂型或联合方案。

水疱型可选择无刺激性的溶液或乳膏剂型;

糜烂型可先用湿敷,再用乳膏等其他剂型,保持局部干燥非常重要;

鳞屑角化型可选择软膏等剂型,单纯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起效快、安全性好,但因疗程长、药物涂布不均或涂药局部不适等因素,易造成患者依从性差;

鳞屑角化型足癣局部药物渗透性差等因素,致使疗效不佳及复发率高,因此,对于鳞屑角化型足癣患者,一般建议疗程 4 周以上或联合应用系统抗真菌药物。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包括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等。根据不同的药物,可每日1~2 次外用,一般疗程为4周左右。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包括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由于该类药物在体外对皮肤癣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每日1~2次外用,一般疗程2~4 周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其他抗真菌药物

包括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每日1~2次外用,一般疗程为4周左右。

角质剥脱剂

包括水杨酸等,这类药物可联合抗真菌药物用于鳞屑角化型足癣患者,因刺激性较强对于水疱型和糜烂型足癣患者不宜使用。

系统治疗

对于那些皮疹面积较大、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反复复发、不愿局部治疗及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建议进行系统抗真菌治疗。

目前足癣治疗常用的系统用药以口服药物为主,这些药物须在皮肤科医生指导应用。

常用口服药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伊曲康唑一般建议成人每天200~400 mg,疗程因足癣类型有所差异:水疱型和间擦糜烂型为1~2 周,鳞屑角化型为2~4 周。特比萘芬一般建议成人每天250 mg,疗程同伊曲康唑。

联合治疗

对于单独局部外用治疗疗效不佳的鳞屑角化型足癣及皮损泛发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一种外用药物联合一种口服药物使用。在药物的选择中可选用抗真菌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种外用药物,如咪唑类联合丙烯胺类药物等。

并发症及其治疗

足癣伴发癣菌疹

在积极治疗足癣的同时,应按照皮炎湿疹类疾病的处理原则对癣菌疹进行抗过敏治疗,系统治疗以抗组胺治疗为主,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氢化可的松、氟替卡松等)应在充分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使用,可外用含抗真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复合制剂。

足癣伴发局部细菌感染

局部应首先抗细菌治疗,待细菌感染控制后再行抗真菌治疗,也可同时抗细菌和抗真菌治疗。

对并发下肢丹毒或蜂窝织炎等情况,应采用系统抗生素治疗,治疗时间一般为10~14天,足癣的存在易导致丹毒反复发作,故应同时积极抗真菌治疗。

伴发非皮肤癣菌感染时,如合并念珠菌或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应选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抗真菌药物。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编辑

足癣易出现复发,如果及早就诊并进行规范治疗,配合医嘱并调整生活习惯,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对于合并其他免疫受损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其应到相关科室得到合适及时的治疗。当并发癣菌疹时,这是机体对真菌代谢产物的一种变态反应,需要重视同步抗过敏治疗,防止过敏反应加重。

当发生下肢丹毒、蜂窝织炎等细菌感染时,病情比较严重,部分免疫低下的特殊情况(比糖尿病、艾滋病患者)下,细菌感染可能成为致命的原因。

预防

编辑

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足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趾缝紧密的人可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夹在中间或选择分趾袜,以利于吸水通气。

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情绪宜恬静,兴奋和激动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足癣。

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参考来源:

下一篇 急性荨麻疹

上一篇 体毛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