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 编辑

疾病症状

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tis,简称AB)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用别名包括“急性气管炎”或“急性呼吸道感染”。该病定义为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细菌和环境刺激物(如烟雾、灰尘和污染)也会导致这种情况。急性支气管炎的常见类型有单纯型和合并肺炎型。高危人群包括吸烟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及儿童和老年人。尽管病死率较低,但在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包括持续咳嗽咳痰咽喉痛、轻度发热和胸部不适等。咳嗽在夜间和清晨加重,痰液颜色因感染类型不同而异。急性支气管炎具有一定传染性,传染源主要是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为2至5天。预防关键在于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接种流感疫苗等。

治疗主要以患者教育和支持治疗为主,包括使用退烧药、止咳药和祛痰药,以及充分休息和多饮水。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治疗或住院观察。急性支气管炎通常在一到两周内自愈,但老年人、儿童及有基础疾病者病程可能延长,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吸烟、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适当锻炼等。

近年来,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不断进步,新型抗病毒药物和抗菌药物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快速病毒检测和精准医学的发展,为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的加剧可能增加发病率。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急性支气管炎

外文名:Acute Bronchitis

别名:急性气管炎、急性呼吸道感染

就诊科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多发群体: 吸烟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儿童、老年人

常见发病部位:支气管和气管

常见病因: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鼻病毒等)、细菌感染、吸入有害气体或烟雾、环境污染等

常见症状:持续咳嗽(特别是夜间和清晨加重)、咳痰(白色、黄色或绿色)、咽喉痛,也可有发热、胸部不适、气短喘息

传染性: 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源为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

中文名 :急性支气管炎

潜伏期:通常为2至5天

是否遗传: 否

相关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生素(视具体情况而定)、退烧药、止咳药、祛痰药、中成药等

发展史

编辑

急性支气管炎的研究和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现代命名和深入研究始于19世纪。以下是急性支气管炎发展史和重要研究历史的概述。

早期历史

古希腊和其他古代医学家已经注意到与支气管炎相关的症状,如过多的痰液和咳嗽,并采用大蒜、胡椒、肉桂和松节油等药物进行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方法逐渐演变,包括使用咖啡、吐根和硝酸钾等成分。

19世纪的进展

1808年,英国医生查尔斯·巴德姆首次描述了支气管炎,并命名了急性支气管炎。他还将急性支气管炎与慢性支气管炎区分开来。这一命名和区分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的研究与发展

在20世纪,急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抗生素的使用和疾病管理方面。1940年代至1970年代,英国的急性支气管炎管理发生了显著变化,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方法。在此期间,研究还表明,抗生素的使用在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实际效果有限,多数情况下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此外,1950年代的研究强调了医生在判断是否使用抗生素时所面临的挑战。许多医生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合并症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这种决策过程仍在影响临床实践。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急性支气管炎主要由病毒引起,抗生素通常并不适用。研究还探讨了其他治疗方法,如症状缓解药物和支持性治疗。近年来,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上,以防止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综上,急性支气管炎的研究历程从古代治疗方法到现代医学的深入研究,展示了医学知识和治疗策略的不断进步。

分型

编辑

根据病因不同,急性支气管炎主要分为以几类:

感染性急性支气管炎

又可分为病毒性急性支气管炎和细菌性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急性支气管炎最多见,主要由呼吸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1-3型冠状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等。细菌性急性支气管炎主要继发于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包括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等,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或基础疾病较重的病人,表现为咳脓痰、高热和全身症状较重。治疗上需要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阿奇霉素等。

非感染性急性支气管炎

主要由吸烟/二手烟、空气污染、过敏原、粉尘或有毒气体等非感染性病因所致。过敏性急性支气管炎多见于过敏体质者,由吸入过敏原引起,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

根据累及部位,急性支气管炎可分为:

单纯型急性支气管炎

主要影响气管和支气管的急性炎症,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或流感病毒。

合并肺炎型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发展成肺炎,影响到肺部的更深层组织(肺泡),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但也可以由病毒、真菌或其他病原体引起。两者主要区别请见下表。

单纯型急性支气管炎与合并肺炎型急性支气管炎的区别

单纯型

合并肺炎型

病因

主要由病毒引起,也可由细菌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

通常由细菌引起,也可由病毒、真菌感染引起

临床症状

症状较轻,多为咳嗽、伴或不伴咳痰,轻度发热,畏寒,胸部不适,喘息(偶尔)

症状较重,持续性咳嗽,伴或不伴有黏液或脓性痰,发热,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胸痛(特别是深呼吸时),全身不适,明显的疲劳乏力,有时伴寒战/出汗、食欲下降、肌肉疼痛

病程

一般持续7到10天,但咳嗽可能持续数周

病程更长,通常10~14天或以上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休息、多喝水和使用非处方药缓解症状。抗生素通常不适用于病毒性急性支气管炎,但如果有细菌感染的迹象,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是主要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细菌感染;必要时可住院治疗,特别是症状严重或有并发症风险的患者;支持性治疗,包括吸氧、输液和止咳药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慢性支气管疾病(如支气管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等)的患者,若出现气管、支气管的急性炎症应该认为是原发病的急性加重而不是急性支气管炎。在这些患者中,病因学、治疗和预后均与急性支气管炎不同。

病因

编辑

急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主要为感染性因素,以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约占60%,其中应特别注意流感病毒和SARS-CoV-2,因其可引起并发症且有特异性疗法。直接细菌性感染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较少见。本病多数发生于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因导致机体气管-支气管防御功能受损时,可在起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主要为多种过敏原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的变态反应和某些物理、化学刺激。

发病原因

感染因素

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因,在识别出病原体的病例中,约60%为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3型冠状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类偏肺病毒、SARS-CoV-2等。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较少,仅约6%;最常导致急性支气管炎的细菌包括百日咳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非感染因素

过敏原、烟雾、化学气体、粉尘等。

高危因素

与患有急性支气管炎或感冒的人密切接触;

没有接种疫苗;

暴露于烟草、烟雾、空气污染和灰尘;

免疫力低下、慢性呼吸道疾病、吸烟、年龄较大或较小。

发病机制

病原体感染

急性支气管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见的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细菌感染也可能引发急性支气管炎,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常见的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

免疫反应

当病原体进入呼吸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作出反应。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增加黏液分泌。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会被动员到感染部位,释放炎性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这些介质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引发咳嗽和痰液增加。

气道高反应性

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可以增加气道的反应性,使得支气管对外界刺激(如冷空气、烟雾、过敏原等)更加敏感,进一步加重咳嗽和气喘症状。气道的高反应性也是急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支气管痉挛

炎症和感染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导致气道狭窄,阻碍气流通过。这一机制在过敏性急性支气管炎和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中尤为显著,患者可能出现哮喘样的症状。

痰液阻塞

由于炎症反应,支气管黏膜分泌大量痰液,这些痰液如果不易排出,会阻塞气道,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和咳嗽。这也是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

全身性炎症反应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急性支气管炎可以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全身乏力等。这种全身性反应通常见于细菌感染或病情较重的患者。

流行病学

编辑

发病率

急性支气管炎在普通人群中相当常见。据统计在美国,急性支气管炎约占门诊就诊的10%。大约5%的成人和6%的儿童每年至少发作一次。急性支气管炎在中国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和季节间存在较大差异。5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约为20-30%;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中急性支气管炎的年发病率约为10-15%;而另一项研究指出,在中国中部某省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地居民急性支气管炎的年发病率为8-12%。空气污染、季节变化和人口密度是影响发病率的重要因素。

死亡率

一般急性支气管炎不导致死亡,但在免疫力低下、老年人或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中,可能导致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

流行强度

急性支气管炎的流行强度因季节、地理位置、年龄和职业等而异。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近年来急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流感季节和秋冬月份,这是因为寒冷、干燥的空气使得呼吸道更易受到病毒感染。不同地区的急性支气管炎发病率也存在差异。例如,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和大城市的发病率通常较高,这与空气质量和人口密度有关。儿童和老年人群体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受到感染,发病率较高。某些职业(如矿工、化工厂工人等)由于职业暴露风险较高,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传染性

急性支气管炎具有一定传染性,传染源主要是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为2至5天。

临床表现

编辑

早期症状

急性支气管炎发作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症状,如咽喉痛、头痛鼻塞、流涕等。

常见症状

急性支气管炎时,支气管会出现炎症反应并充满粘液急性支气管炎时,支气管会出现炎症反应并充满粘液

持续性咳嗽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大多数患者的咳嗽持续1~3周,中位持续时间为18日。咳嗽可能伴有咳痰(白色、黄色或绿色黏痰等),但咯脓痰并非特异性表现;也可能伴发哮鸣、轻度呼吸困难、轻微发热。长期咳嗽的患者还可出现胸壁或胸骨后肌肉骨骼疼痛。

体征

BronchitisBronchitis

急性支气管炎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肺部听诊可能闻及哮鸣音或干啰音,干啰音通常在咳嗽后消失。若体格检查还发现肺实变体征(即肺叩诊浊音、听诊支气管呼吸音减弱、闻及湿罗音等)或胸膜炎体征(如闻及胸膜摩擦音),则提示病变范围超出支气管,应考虑进一步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诊断

编辑

诊断依据

若患者既往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但出现急性发作但持续较久的咳嗽(通常持续1~3周),不伴提示肺炎的临床表现时(如持续发热、呼吸过速、湿啰音、肺实变体征),应考虑急性支气管炎诊断。查体可见咽红,肺部听诊可能闻及干啰音或哮鸣音。大多数情况下都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做出诊断。

相关检查

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门诊患者,若疑似急性支气管炎,并不常规推荐行胸部X线、肺活量及呼气峰流速测定、痰液微生物培养、呼吸道病毒PCR,血清C反应蛋白(CRP)或降钙素原(PCT)检测。但若对症治疗后病情仍持续或恶化,需重新评估并完善相关检查。

血常规

评估感染程度,通常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而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多升高。

C反应蛋白

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急性感染时通常会升高,且数值越高,往往预示炎症反应越重。

胸部X线

胸片主要用于排除肺炎或其他肺部疾病。对大多数急性支气管炎患者来说,胸片检查结果正常或无特异性表现,不太可能会改变治疗方案。

病原学检查

大多数患者无需检测具体病原体。但怀疑流感、COVID-19、百日咳时,病原学检测对后续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鉴别诊断

编辑

慢性气道疾病急性加重

比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慢性气道疾病出现急性加重时,会表现出咳嗽、黄痰、呼吸急促、阵发性喘息、胸闷等症状,应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加以鉴别,视病情可进一步行胸部影像学、肺通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FENO、诱导痰细胞分类等检查。

肺炎

咳嗽伴以下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肺炎:生命体征异常(高热、呼吸过速或心动过速),查体发现肺实变体征或湿啰音,或是年龄较大的成人患者出现精神状态改变等。此时需进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以鉴别急性支气管炎与肺炎。

鼻后滴流综合征

症状包括鼻后滴漏感、需要经常清嗓子和/或鼻溢。鼻后滴流综合征可能由普通感冒、变态反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感染后鼻炎、鼻-鼻窦炎和/或环境刺激引起,通常可以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评估,也可建议患者耳鼻喉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治疗

编辑

绝大多数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具有自限性,通常在1~3周内消退,其治疗以患者教育和支持治疗为主。医生应让患者充分了解到,急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无需特异性治疗。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门诊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但实践中存在严重的抗生素滥用。也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止咳药、吸入β受体激动剂、吸入抗胆碱能药物、吸入糖皮质激素、口服糖皮质激素、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或其他疗法,除非上述药物证实对缓解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缩短病程是有效且安全的。

药物治疗

抗生素

建议仅在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存在,或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后仍加重且高度怀疑细菌感染时才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抗生素等。若为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尽管有些研究已证实,急性支气管炎应用抗生素治疗能一定程度改善症状,但由于细菌致病的发生率低,疾病自限性和药物不良反应,抗生素耐药风险等,应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抗病毒药物

用于流感病毒感染,如奥司他韦;用于SARS-CoV-2病毒感染,如氘瑞米德伟、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先诺特韦/利托那韦等

止咳药

轻微咳嗽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是对抗疾病的一种方式,不必使用止咳药;若咳嗽剧烈、频繁,影响休息和睡眠,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时,可酌情使用对症止咳药,如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愈创甘油醚、复方甘草片、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苏黄止咳胶囊、肺力咳合剂等。6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止咳药。

祛痰药

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使用祛痰药,如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桃金娘油、羧甲司坦等。

解痉平喘药

对于存在支气管痉挛(喘鸣)的患者,可视病情给予解痉平喘治疗,如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茶碱缓释片、多索茶碱等。

止痛药

若有感冒或流感症状,出现头痛、肌痛或关节痛时,可酌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中医治疗

针刺、穴位贴敷、灸法、拔罐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均有一定疗效。根据现有指南和临床证据,推荐使用穴位贴敷疗法,可提高患者临床痊愈率,缩短发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物理治疗

保持呼吸道湿润,吸入温暖湿润的空气,如浴室中、热水壶上或来自加湿器的空气。

其他治疗

充分休息,多喝水,喝热茶或蜂蜜,含服咽喉含片,忌辛辣刺激饮食,避免吸烟或二手烟等。

预防及日常护理

编辑

预防急性支气管炎的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吸烟、二手烟和其他气道刺激物,适当增加液体摄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湿润,注意保暖,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等。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被证明可以有效预防引起急性支气管炎的某些病毒和细菌感染。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手段增强机体免疫力,可有效预防包括急性支气管炎在内的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对慢性病患者、免疫系统薄弱的人以及老年人应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定期体检,有效管理他们的健康状况。

预后

编辑

治愈性

大多数急性支气管炎患者预后良好,症状持续1-3周可自愈。

严重性

急性支气管炎一般不严重,但在老年人、儿童、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导致并发症。

并发症

通常无并发症,极少数人可能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等疾病。

研究进展

编辑

近年来,关于急性支气管炎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涵盖了诊断技术的改进、治疗方法的创新以及对环境因素影响的进一步理解。

诊断技术的改进

诊断急性支气管炎的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辅助以胸部X光片、动脉血气分析、脉搏血氧饱和度测试、鼻分泌物和痰液培养以及肺功能测试等。新的研究表明,利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显著提高学龄前儿童急性哮喘与急性支气管炎之间的鉴别能力,为精准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治疗方法的创新

急性支气管炎通常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其效果有限。研究重点在于开发新的自然疗法和技术手段。例如,利用藏红花的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特性来治疗支气管炎显示出潜力。对药西瓜的研究表明,药西瓜对肺细胞具有显著的抗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利于治疗支气管炎。此外,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基于壳聚糖和波斯胶的纳米颗粒,用于包封黑种草提取物,以提高其抗病毒效力,尤其针对呼吸道病毒感染。

环境因素的影响

研究揭示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毒性影响,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危害,包括加重支气管炎的风险。这种认识促使研究人员呼吁采取措施,减少人类对这些有害颗粒的暴露,改善空气质量,以预防和减轻支气管炎的发生。

总体来看,急性支气管炎的研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结合自然疗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护理和管理方案。继续推动这些领域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急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参考来源:

下一篇 肾区叩击痛

上一篇 干性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