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脉硬化 编辑
动脉硬化,俗称"硬血管",主要由内膜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引发,早期无明显症状,且以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较易受到病变影响。多数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高发,表现为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渐升高,特别是在49岁之后明显加快,并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动脉硬化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胸痛、腹痛、顽固性高血压、下肢坏疽等症状。本疾病的发病因素多样,主要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遗传因素等,吸烟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现代生活方式中的久坐、体力活动减少也都可能导致动脉硬化。
治疗动脉硬化通常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方式。尤其是对于已有器官发生了缺血改变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进行治疗。对于无症状的高危人群,应进行系统的血脂、血压等检测,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普通情况下,动脉硬化的预后以其病变的部位、程度、血管狭窄发展速度、受累器官受损的情况和有无并发症为主,其中病变涉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时,其预后情况较差。
中医病名:动脉硬化
就诊科室:全科门诊,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
多发群体: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49岁以后进展较快,男性发病率高于绝经前女性
常见发病部位:身体内的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
常见病因: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遗传因素,体力活动减少等病因
常见症状:早期无明显症状;血管逐渐狭窄,出现胸闷、胸痛、腹痛、顽固性高血压、下肢坏疽等症状
疾病分类:循环系统疾病
是否遗传:是
相关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抗凝药,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硝酸酯类制剂等血管扩张药
动脉硬化是一种缓慢的进行性疾病,可能早在童年时就开始了。动脉硬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此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是动脉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现已明确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脂蛋白(a) 能导致粥样硬化。
高血压:是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中粥样硬化发生较早并更为严重。
遗传因素:动脉硬化有家族聚集倾向。
其他因素
体力活动减少:通过对不同职业发病率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与积极活动的职业相比,久坐人员的相对危险增加;从事中等度体育活动者,死亡率比活动少的人降低。
吸烟:吸烟和被动吸烟均是致病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大、中动脉,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血管狭窄,累及不同器官时可出现相应的缺血症状,如头晕、头痛、胸闷、胸痛、腹痛、顽固性高血压、下肢坏疽等。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前,机体无明显症状。随着血管斑块的形成,不同的病变部位也会出现不同的缺血症状。
主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主动脉的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由于主动脉管腔大,虽有严重粥样硬化,并不引起明显症状。病变严重者,受血压作用易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缺血可表现为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
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以下肢动脉狭窄常见,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小腿麻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时可持续性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进食后腹痛,腹痛多发生在进食后10分钟左右,逐渐加重,约1小时后缓解,可伴有恶心、嗳气、腹胀、腹泻。
中老年、吸烟、体力活动少、肥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或有相关家族史者,建议做颈动脉超声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动脉硬化。对于已有器官发生了缺血改变症状的患者应尽快就诊,进一步检查,及时治疗。
就诊科室
若有危险因素,但尚无器官缺血症状,可前往全科门诊或心血管内科就诊,进行动脉硬化筛查及慢性代谢病长期管理。
若有明显器官缺血症状,可前往相应科室就诊。如胸闷、胸痛,前往心内科;若头晕、眩晕、晕厥、头痛,前往神经内科;若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时,前往血管外科;若腹痛、腹胀时,前往消化内科等。
相关检查
血液检查:有助于发现致病危险因素,如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的异常情况。
超声检查:部分动脉病变(如颈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等)可经体表超声检测到,并了解病变对血流的影响。
X线:可发现主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影增宽和钙化等。
心电图检查和平板运动试验:可无创评估心脏有无缺血改变。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此为无创检查,有助于判断心脏冠状动脉或脑动脉的病变情况。检查前需注射造影剂,造影剂过敏或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慎做。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即冠脉造影等,属于有创检查,可显示管腔狭窄或动脉瘤样病变以及病变所在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助于确定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鉴别诊断
动脉硬发生在不同部位,需要和不同的疾病进行鉴别,具体请见下表。
动脉硬化和其他疾病区别
大部分动脉硬化发展缓慢,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干预危险因素,保护器官免受损害。有关器官受累后,则按照相应疾病的防治方法规范治疗。
急性期治疗
当动脉硬化斑块突然破裂,并继发血栓,可导致供血器官急性血流中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肠坏死、下肢坏疽等,需及时医院就诊,行溶栓、支架植入术或冠脉搭桥手术(旁路移植术)、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等治疗,必要时开腹或截肢手术等。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的改善,积极控制各个危险因素。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的发展,用于预防冠心病和脑动脉血栓栓塞。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和出血。
抗凝和溶栓治疗
部分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如尿/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部分患者需使用用抗凝药物。抗凝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缺血和出血事件的风险以及伴发疾病来制定治疗策略,常用的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调节血脂治疗
目前首选为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有血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或肌肉不适等,应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肌酶。
应用β-受体阻滞剂
能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绞痛发作。
改善心脏重构和预后的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可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起到改善心脏重构、改善预后的作用。
扩血管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时应用血管扩张药,主要为硝酸酯类制剂,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还能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主要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率增快等。
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病变严重,特别是冠状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出现明显管腔狭窄或闭塞,可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如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支架植入术、旁路移植术等。
介入治疗
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是目前常用治疗动脉硬化等各类血管狭窄疾病的微创介入疗法。患者术后仍需坚持药物治疗。
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又称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取患者本身的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到达远端血管,以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术后需坚持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常用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作用的中成药。
本病的预后随病变部位、程度、血管狭窄发展速度、受累器官受损情况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病变涉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动脉,预后不良。
并发症
主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病变严重者,可形成主动脉瘤,当患者明确主动脉瘤诊断后,必要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性猝死等。
颈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脑组织长期供血不足,可发生脑萎缩、智力减退等。继发血栓时可引起脑梗死,形成动脉瘤,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引起脑出血。
肾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可致肾萎缩和顽固性高血压。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长期慢性缺血可致肢体肌肉萎缩。管腔完全阻塞时可导致肢体坏疽。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管腔阻塞时,可致麻痹性肠梗阻、肠梗死、休克等严重后果,死亡率高。
参考来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