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 编辑

病症名

白内障白内障

白内障是一种眼球中晶状体部位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混浊导致视觉障碍的疾病。其常见类型包括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等,老年性白内障尤为常见。原因多种多样,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等。此外,暴露在强光下、吸烟酗酒、营养不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都会增加白内障的风险。白内障是全球第一位致盲性眼病,特别是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白内障的初期症状通常不明显,但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视物模糊复视近视、眩光等症状,并可能导致患者完全失明。提醒需要注意的是,白内障不具有传染性。

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包括切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目前白内障手术已经成熟,疗效良好。药物治疗仅适用于症状轻微、尚未达到手术标准的患者。在恢复期,患者需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预防感染,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复查。术后视力的提高程度取决于眼底和角膜的状况。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白内障

外文名:cataraCT

就诊科室:眼科

多发群体: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常见病因: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

常见症状:视物混浊、模糊,视力下降,对比敏感度下降,视物模糊,单眼复视或多视,视野缺损,眩光

是否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具有遗传性,后天性不遗传

相关药物: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吡诺克辛滴眼液、苄达赖氨酸滴眼液

病因

编辑

晶状体位于眼内的液体环境中,任何可影响眼内环境的因素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

发病原因

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

诱发因素

增加白内障风险的因素包括:

年龄增加;

青光眼患者;

高度近视者;

糖尿病、半乳糖代谢障碍、钙代谢障碍等与代谢性白内障有关;

强光刺激、过度日光照射;

吸烟、酗酒;

肥胖、营养不良;

有眼部外伤史、炎症史或手术史;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缩瞳剂等药物。

症状

编辑

白内障的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仅为轻度的视物模糊,患者可能误以为是老花眼或眼疲劳所致,极易漏诊。中期以后患者的晶状体混浊逐渐加重,视物模糊的程度也随之加重,并可能出现复斜视、近视、眩光等异常感觉。随病情发展,患者最终可完全失明。

视物混浊、模糊,总是感到眼前朦胧感、雾蒙蒙感,这是最重要也最明显的症状。

白内障的典型症状白内障的典型症状

视力下降

晶状体周边的混浊可以不影响视力,而在中央部的混浊,即使范围很小也会严重影响视力。

患者在强光下时,由于瞳孔缩小,进入眼内的光线更少,视力反而不如在弱光下好。

当晶状体严重混浊时,视力可降至仅有光感甚至失明。

对比敏感度下降,视物模糊

在日常生活中,人眼需要分辨边界清晰的物体,也需要分辨边界模糊的物体,后一种分辨能力则称为对比敏感度。部分白内障患者有可能视力下降不明显,但是对比敏感度显著下降,即视功能减退。

屈光改变

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屈光能力增强,出现“核性近视”,对于老年人反而出现原有的老视减轻;

发生白内障后,晶状体各部混浊程度不一,对光线的折射能力不同,可导致“晶状体性散光”。

色觉改变

混浊晶状体对蓝光吸收增强,使患眼对这些颜色的敏感度下降;此外,晶状体核颜色的改变也会影响色觉。

其他症状

单眼复视或多视;

视野缺损;

眩光,即对太阳光和灯光等亮光出现不适应,甚至面对强亮光时丧失视力。

就医

编辑

当患者突然出现视力的改变(如视物模糊、复视等)、突发眼痛或头痛时,需及时就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应该时刻关注视力变化情况。

就诊科室

眼科

相关检查

医生需要安排相关检查确认白内障,同时还要排除其他眼部疾病。

眼部检查

常规进行视力和眼压检查。

冲洗泪道,该检查可帮助排除泪道阻塞泪囊炎

裂隙灯检查眼前节:结膜、角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状体浑浊程度等。

眼底镜检查或眼底照相,以此排除眼底病变。

特殊检查

测量角膜曲率、眼轴长度。

后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角膜内皮细胞检查、眼部B超、角膜地形图等。

治疗

编辑

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有药物和手术两种途径。

药物治疗仅适用于少部分症状轻微、尚未达到手术标准的患者,或是因某些原因(例如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麻醉药物过敏等)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手术是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方式,目的是切除已经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目前的白内障手术治疗术式成熟、疗效较好、开展广泛,可作为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抗白内障药物,但效果均不明确。

辅助营养类药物:口服药物,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等,用于改善晶状体的营养障碍。

抗氧化损伤药物:谷胱甘肽滴眼液,可用于初期的老年性白内障。

其他:吡诺克辛滴眼液、苄达赖氨酸滴眼液等。

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各型白内障的主要方式。

手术适应证

患者视力下降影响正常生活,术前检查无严重眼底疾病。

术前准备

完善前述的所有眼部相关检查。

冲洗结膜囊和泪道,术前散瞳。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手术方式

手术并发症

近年来由于手术方式的改进,并发症已大大减少。

后囊混浊:即后发障,术后数月至数年可能发生,一般可在门诊行YAG激光治疗,多数一次激光即可治好。

眼内压升高:一般术后可有短暂的眼压升高,很快可恢复至正常。若眼压持续升高,即为继发性青光眼。

角膜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发生率很低,多数也可经手术治疗。

眼内炎及驱逐性出血:严重的并发症,但发生率小于千分之一,严重者可导致视力丧失。

术后

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预防感染。出院后要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保持眼部清洁,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各复查一次。

中医治疗

中成药滴眼液有麝珠明目滴眼液、石斛夜光丸、障翳散、障眼明等,但疗效目前并不甚明确。

预后

编辑

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已经较为成熟,但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需要根据眼底情况而定。术前多数患者的眼底检查看不清楚,术后还要详细检查眼底。大多数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良好,但若患眼有眼底病变、角膜病变、青光眼等,有可能术后视力提高不明显。

参考来源:

下一篇 鼻咽癌

上一篇 口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