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血晕 编辑

妇科病症名

产后血晕,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昏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西医中没与之相对应的病名,但临床中因产后出血引起的虚脱、休克羊水栓塞等病,可与本病互参。是产后危急重症之—,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产妇生命,或因气血虚衰而变生他疾。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学名:产后血晕

常见发病部位:女子胞

相关西医疾病:产后出血 羊水栓塞

常见病因:血虚气脱

疾病分类:妇科

传染性:无

名词解释

编辑

是指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昏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

历史沿革

编辑

1. 隋代《诸病源候论》对产后血晕已有一定的认识,列有“产后血运闷候”,指出:“运闷之状,心烦气欲绝是也。“同时指出:“亦有去血过多,亦有下血极少,皆令运。若产去血过多,血虚气极,如此而运闷者,但烦闷而已;若下血过少,而气逆者,则血随气上,掩于心,亦令运闷,则烦闷而心满急。二者为异。亦当候其产妇血下多少,则知其产后应运与不运也。然烦闷不止,则死人。”

2. 唐代《经效产宝·产后血晕闷绝方论》从病机证治方面进行论述:“产后血晕者,其状心烦,气欲绝是也。……若下血多晕者,但烦而已。下血少而气逆者,则血随气上捺,心下满急……若不急疗,即危其命也。”首次提出以烧秤锤江石令赤,淬醋熏气促其苏醒的外治法,并提出多条急救方。

3.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对该病的症状描述“眼见黑花,头目旋晕,不能起坐,甚致昏闷不省人事”,与今人认识基本相同,主张“下血多而晕者……补血清心药治之,下血少而晕者……破血行血药治之”。

4.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从辨证施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本病有虚、实两端:“但察其面白、眼闭、口开、手冷、六脉细微之甚,是即气脱证也”;“如果形气脉气俱有余。胸腹胀痛上冲,此血逆证也”。主张虚者以人参急煎浓汤;实者宜失笑散治之。对猝时昏晕、药不及者,速以醋涂口鼻,或用破旧漆器,或用干漆,烧烟熏之急治。

5. 清代《傅青主女科·产后血晕不语》于治法中增加“急用银针刺其眉心,得血出则语矣,然后以人参一两煎汤灌之,无不生者”的急救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6. 历代医家对产后血晕的认识,给今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某些中医急救措施,影响甚远,沿用至今,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的意义。

病因

编辑

导致产后血晕的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多由阴血暴亡,心神失守而发;实者多因瘀血上攻,扰乱心神所致。

病机

编辑

1.血虚气脱

产妇素体气血虚弱,复因产时失血过多,以致营阴下夺,气随血脱,而致血晕。《女科经纶》引李东垣之论曰:“妇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阴血暴亡,心神无所养。”

2、瘀阻气闭

产时或产后感受风寒,寒邪乘虚侵入胞中,血为寒凝,瘀滞不行,以致恶露涩少,血瘀气逆,上犹神明,而致血晕。《血证论·产血》中云:“下血少而晕者,乃恶露上抢于心,心下满急,神昏口噤,绝不知人。”

诊断要点

编辑

诊断依据

1.病史:产妇既往患有严重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碍,或产时软产道裂伤、产后宫缩乏力、胎盘剥离不全、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胎盘植人或胎膜残留等。

2.临床表现:产妇新产之后数小时内,突然头晕目眩,不能起坐,或晕厥甚则昏迷不省人事为主要特点。

病证鉴别

1. 产后郁冒

虽都可见眩晕症状,但产后郁冒是因产后亡血复汗感受寒邪所致,症见头晕目眩,郁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而产后血晕则多由产后阴血暴亡,心神失养,或瘀血停滞,气逆攻心所致,晕来势急,病情严重,临床诊断时以不省人事,口噤,甚则昏迷不醒为其特点。

2. 产后痉病

口噤不开为二病的相似之处,但产后痉病多由产时创伤,感染邪毒,或产后亡血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其发病时间较产后血晕缓慢,其症状以四肢抽摘,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二者易于鉴别。

3. 产后子痫

虽都可见神志不清,但产后子痫除了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状,可与产后血晕相鉴别。

相关检查

1.产科检查:了解胎膜、胎盘是否完整,子宫收缩情况,有无软产道损伤等征象,观

察阴道流血量。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有关凝血功能的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

3.其他检查:B超、心电图、心脏功能检测、肾脏功能检测、血压测量等可辅助诊断。

辩证论治

编辑

辩证要点

产后血晕应根据眩晕的特点及恶露多少等临床表现辨别虚实。虚者为脱证,恶露量多,面色苍白,心悸胸闷,甚则昏厥,目闭口开,手脚冷,一般多见于产后大出血。实者为闭证,恶露量少或不下,面色紫籍,心腹胀痛,神昏口噤,两手握拳。临证时需配合实验室等各项检查,明确病因,分别处理。

治疗原则

产后血晕无论虚实都属危急重症,应予以高度重视,查明原因,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以免延误病情,危及产妇生命。中医治疗本病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益气固脱,行血逐瘀。

证治分类

1.血虚气脱证

主要证候: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晕眩,面色苍白,心悸烦闷,甚则昏不知人,眼闭口开,手脚冷,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治法: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

方药:人参、附子。

2. 瘀阻气闭证

主要征候:产后恶露不下或量少,少腹阵痛拒按,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甚则心下急满,气粗喘促,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色青紫,唇舌紫黯,脉涩。

治法:行血逐瘀。

代表方:夺命散(《妇人大全良方》)加当归川芎

方药:没药、血竭。 

其他疗法

针刺治疗:取人中、涌泉、眉心、十宣穴,放血;虚证艾灸百会。

预防调护

编辑

本病多由产后大出血发展而来,因此防治产后大出血是预防产后血晕的主要措施。

1. 注意做好孕期保健。对双胎、多胎、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或有产后出血史、剖宫史者,应严格把好产前检查关,择期住院待产;对胎盘早剥者,应及早处理,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2. 提高助产技术,正确处理分娩三个产程。认真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有无残留。

如发现软产道损伤等体征,应及时处理。

3. 注意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同时观察血压、脉搏及全身情况。

4.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量多,须迅速查明引起出血的原因,及时纠正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进行针对性治疗。

5.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避免产妇情绪激动,并应注意产后饮食调摄,清除其他导致产后血晕的因素,确保产妇生命安全。

历史文献

编辑

1. 《金匮要略今释·妇人产后病证脉治》引丹波氏云:产后血晕,自有两端。其去血过多者,属气脱,其证眼闭口开,手撒肢冷,六脉细微或浮是也。下血极少而晕着,属血逆,其证胸腹胀痛,气粗,两手握拳,牙关闭是也。

2. 《景岳全书·妇人规》:血晕之证本由气虚,所以一时昏厥,然血壅痰盛者,亦或有之。如果形气脉气俱有余,胸腹胀痛上冲,此血逆证也,宜失笑散;若痰盛气粗,宜二陈汤;如无胀痛、气粗之类,悉属气虚,宜大剂穹归汤、八珍汤之类主之。

下一篇 经期便血

上一篇 子宫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