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血糖 编辑
低血糖,也称为血糖过低,是指血浆中葡萄糖水平下降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糖水平降低至2.8mmol/L(50mg/dL),糖尿病患者降低至4mmol/L(72mg/dL)就被认为是低血糖。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包括糖摄入不足、糖生成不足、糖消耗过多、糖转化过多等。高风险人群主要是糖尿病患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更高。
低血糖的症状主要包括心悸、大汗、甚至改变神志。特殊群体,如新生儿、儿童、孕妇和老年人,低血糖可能会表现出特定的症状。低血糖并无明显传染性,其产生主要基于生理或病理原因。
治疗低血糖主要方法须找出诱发低血糖的病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急性低血糖的情况下,应立即口服含糖食品或药物,严重的情况下需要立即送至医院接受静脉注射葡萄糖的治疗。长期治疗则需要调整饮食习惯或药物用量,以协助血糖稳定。若患者具有连续性的低血糖问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在预防方面,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控血糖水平,并显著控制饮食与运动量,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其他高风险群体如新生儿及老年人等,则需要定期检查血糖,并及时摄取合适量的糖分。
长期或频繁的低血糖可能会导致如昏迷、癫痫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因此防治低血糖是非常重要的健康问题。
中文名:低血糖
别名:空腹低血糖症、吸收后低血糖症、糖尿病性低血糖症、餐后低血糖症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急诊科
多发群体:糖尿病患者,先天性酶代谢异常患者、青年女性、新生儿
常见病因:重症疾病(如肝衰竭、肾衰竭等)、降糖药物使用、饮酒、升高血糖激素缺乏或不足
常见症状:心悸、大汗、震颤、饥饿等
是否遗传:否
低血糖的病因多种多样,糖的摄入不足、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转化过多等原因均可导致血糖下降。
发病原因
按病理生理学分类
糖摄入不足:经过肠道吸收入血的糖分少,无法满足人体消耗,如饥饿、消化吸收不良。常见于极度贫困地区、减肥及肠道切除后的人群。
糖生成不足:肝糖原合成减少或糖原分解障碍,如肝病、糖原积累症。
糖消耗过多:消耗过多来不及补充糖分,如剧烈运动、发热、重度腹泻、肾性糖尿、恶性肿瘤等。
糖转化过多:胰岛素过多,使体内的糖被转化消耗,致血糖下降,如糖尿病(降糖药物使用过量)、胰岛素瘤患者。
按临床分类
器质性:存在明确病因,如胰岛素过多(胰岛素瘤或胰岛β细胞增生)、肝病(糖原生成和分解障碍)、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不足)、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抗体阻碍胰岛素降解)、先天性酶缺陷(糖原积累症、儿童严重低血糖)等,造成体内糖量减少。
功能性:进食后胰岛β细胞受刺激分泌胰岛素过多,如反应性低血糖、倾倒综合征(胃大部切除后)等。
外源性:多与糖尿病相关,如降糖药(胰岛素促泌剂)与胰岛素过量,或是治疗过程进食量明显减少,从而导致低血糖。
诱发因素
饮食不当:在进行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少食、不食、延迟进食、未加餐,易诱发低血糖。
体力活动过多:在糖原贮备不足的人群中,进行跑步、登山等运动,消耗明显增加,易诱发低血糖。
成人一般常见症状为心悸、出汗(多为大汗)、震颤 、饥饿,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改变。
持续大于6小时的严重低血糖会造成大脑不可逆的损伤,可能出现癫痫、昏迷,甚至死亡。
早期症状
患者早期可能会表现出焦虑、乏力、震颤、出汗、心悸等症状。
典型症状
新生儿低血糖:苍白、气促、发呆、容易哭闹、间歇性抽动、喂养困难等。
成人一般常见症状为心悸、出汗(多为大汗)、震颜、饥饿,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改变。
儿童低血糖:同成人类似,但可表现为癫痫大发作。
孕妇低血糖:同成人类似,表现为头晕、心悸、乏力、手抖和出汗。
老年人低血糖: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大汗、心悸、恶心、苍白)不明显,但可表现为性格改变、失眠、多梦,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梗塞。
伴随症状
低血糖的伴随症状较少。
在某些特殊病因导致的低血糖中,存在特征性的伴随症状。如糖原累积症,可出现肝脏增大、生长严重迟缓、肌肉萎缩、无法独立行走等症状;如肝硬化,可出现腹水、水肿、食欲下降、黄疸等症状。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反复出现面色苍白、手抖、出汗、心悸等症状,但是进食后症状缓解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对于糖尿病患者,如家中测血糖发现血糖<4mmol/L,应到医院就诊。
诊断依据
对于糖尿病患者发生的低血糖,通常通过糖尿病病史和应用降糖药物的情况,结合发作时的症状,可做出诊断。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常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低血糖症状;
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
补充糖后,低血糖症状可迅速缓解。
而对于空腹血糖降低不明显,处于非发作期的患者,需要多次检测有无低血糖,必要时可采用48~72小时禁食试验。
诊断标准
如果血糖值(指尖血或静脉血)满足如下低血糖诊断标准,伴或不伴有低血糖症状(如面色苍白、手抖、出汗、心悸、饥饿感等),可确诊患有低血糖。
人群 | 低血糖值 |
---|---|
成人 | <2.8mmol/L(50mg/dL) |
2天内新生儿 | <1.8mmol/L(30mg/dL) |
2天以上新生儿 | <2.22mmol/L(40mg/dL) |
糖尿病患者 | <4mmol/L(72mg/dL) |
就诊科室
一般前往内分泌科就诊。
出现严重低血糖表现,如昏迷或多次补充葡萄糖后症状仍在持续时,建议急诊就诊。
相关检查
非糖尿病患者
抽血查血糖+胰岛素+C肽,评估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
饥饿(禁食)试验:至医院常规检查未发现低血糖,可通过禁食诱发低血糖发作。
腹部CT及超声检查:排查是否存在胰岛素瘤。
其他检查:电解质、血气、肝功能、肾功能、垂体、肾上腺皮质及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有利于病因诊断。
糖尿病患者
抽血查血糖+胰岛素+C肽,评估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
检测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血浆浓度,判断是否为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
鉴别诊断
2型糖尿病前期:多发生于肥胖及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症状类似于低血糖发作,但血糖检测值不一定低,可发现胰岛素升高。
贫血: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及老年人。症状同低血糖相似,可表现为头晕、苍白、心悸、无力,但苍白显著且症状持续。部分患者有月经过多或大便发黑等病史,抽血化验可发现血红蛋白下降。通过纠正贫血,症状可改善。
当出现饥饿、手抖、无力、恶心等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进食;若情况较严重,出现低血糖昏迷,应立即送至医院给予静脉注射葡萄糖液。
急性期治疗
对于急性低血糖者,立即口服15g葡萄糖(家中可口服果汁等含糖饮料,含糖量最好能够大于15g),如果15分钟症状仍无缓解可重复服糖,仍反复发作立即送至急诊,静脉注射葡萄糖。
对于低血糖昏迷者,立即送至急诊,静脉补充葡萄糖,必要时可加用氢化可的松和/或胰高血糖素。昏迷者切忌喂食以避免呼吸道窒息。
一般治疗
寻找低血糖的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如为糖尿病药物导致,调整降糖药物;如为肝源性低血糖症,则治疗原发病;如为胰岛素瘤所致,可手术切除。
药物治疗
除医用葡萄糖粉剂及葡萄糖溶液外,低血糖治疗用药均为处方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非急诊用药
升糖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升高血糖。合并高血压、水肿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癫痫药:出现癫痫可使用,如苯妥因钠。不良反应为行为改变、手抖等,需在神经内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生长抑素:用于治疗胰岛素瘤。少数患者会产生眩晕、耳鸣、脸红、恶心呕吐等不适。
急诊用药
胰高血糖素:低血糖昏迷抢救时用于升高血糖。可能出现血糖过高,使用时应监测血糖。
糖皮质激素:低血糖抢救时用于升高血糖。可引起水钠潴留、血压升高。
手术治疗
胰岛素瘤是器质性低血糖的最常见的原因,手术切除肿瘤是该病的根治手段,10年生存率大于85%。除恶性胰岛素瘤外预后良好。不能手术或手术未成功者可考虑同二氮嗪300~400mg/d分次服用。
中医治疗
低血糖患者的预后与病因有关。先天性酶缺陷、恶性肿瘤导致的低血糖预后较差,其他(如功能性低血糖、糖尿病相关低血糖)相对较好。但反复发作的严重低血糖,可造成脑病、周围神经病变,最终造成残疾、死亡。
治愈性
就低血糖状态本身,服用糖类饮食后即可迅速缓解,而以后是否还会发作,则主要取决于引起低血糖的原因能否去除。
由无法治愈疾病所致的低血糖今后仍会反复发作,反之,去除病因后,一般不会再发。
由于脑对低血糖的耐受程度很低,低血糖可能导致患者短时间内发生意识丧失而跌倒,可能造成外伤,特别是头颅外伤。
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血糖,可导致脑遗留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并发症
心血管急症:常见于老年人,血糖下降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心梗,甚至猝死。
因此,有冠心病基础的老年人,应避免剧烈运动、饥饿,摄入营养均衡充足的食物,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