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 编辑

疾病名

皮肌炎皮肌炎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又叫皮肤异色性皮肌炎,主要影响皮肤和肌肉,严重的可发生多种内脏器官损害。以独特的皮肤损害和肌肉无力为特征。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皮肌炎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成人型皮肌炎(ADM)和儿童型皮肌炎(JDM)。ADM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而JDM则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皮肌炎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皮肤损害和肌肉无力等。其中,皮肤损害有眼睑紫红色斑、Gottron丘疹皮肤异色症等表现。肌无力为对称性,引起举臂抬腿无力、咀嚼困难等。皮肌炎没有传染性,也没有潜伏期。

目前,其治疗方式以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部分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都无效的患者,可进行血浆置换。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生物制剂在治疗皮肌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病例为慢性渐进性,在2~3年趋向逐步恢复,部分患者呈反复发作。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控制病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预防方式包括加强个人卫生、预防感染、注意防晒等。

皮肌炎潜在免疫机制研究的进展,使其临床亚型与特定生物学标志物相关联,从而为探寻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治疗初期同时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有益的,生物制剂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新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于细胞因子IL-1β、IL-2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皮肌炎

外文名:dermatomyositis

别名:皮肤异色性皮肌炎

就诊科室:皮肤科、风湿免疫科

多发群体:任何年龄的人群

常见发病部位:皮肤、肌肉

常见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感染、恶性肿瘤及药物等因素有关

常见症状:皮肤损害和肌肉无力

传染性:否

传播途径:无

中文名:皮肌炎

是否遗传:否

相关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疾病分型

编辑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

多发性肌炎:仅肌肉受累,多发性肌炎的发病同HLA基因高度相关;

成人皮肌炎:皮肤和肌肉均受累,伴或不伴有关节、、心肌等多种器官损害。

合并恶性肿瘤的皮肌炎或多肌炎;

儿童皮肌炎或多肌炎;

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的皮肌炎或多肌炎;

无肌病性皮肌炎:仅皮肤受累。

根据DM的MSA类型,可以将DM分为六种亚型:

抗Mi-2型: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典型的皮肌炎特征,包括近端肌肉无力和典型的皮疹,但肺部受累相对少且轻,合并肿瘤的风险低。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好,预后良好。

抗NXP-2型:典型的表现为严重的四肢近端和远端肌肉无力、皮下水肿及吞咽困难,血清CK水平显著升高。此外,抗NXP-2阳性者发生皮下钙化的比例高,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抗NXP-2阳性者合并肿瘤的风险也较高。

抗SAE型:这类患者相对少见,除表现为典型的皮肤及肌肉病变外,皮肤色素沉积样的皮疹较为多见,合并恶性肿瘤风险也较高。

抗MDA5型:这类患者皮肤溃疡常见,多数患者的肌肉病变较轻或无明显的肌无力,既往的“无肌病性皮肌炎”主要见于抗MDA5阳性患者。抗MDA5阳性患者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发生快速进展性ILD的比例高,且常伴有低淋巴细胞血症,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差。这是预后最差的一类DM亚型,死亡率高。

抗TIF 1-γ型:这类DM患者除了表现为典型的DM皮肤、肌肉病变外,其特点是合并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升高。对于这类患者积极筛查肿瘤极为必要,尤其是在病程的前三年。合并肿瘤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肺、卵巢、乳腺和结肠等脏器的实体肿瘤。

MSA阴性型:上述五种DM特异性抗体均阴性,但符合2020ENMC有关DM的分类诊断标准的患者统称为MSA阴性型DM。这类患者存在较大的异质性,随着对MSA研究的深入,这些患者中也可能存在新型的MSA。

病因

编辑

该疾病的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感染、恶性肿瘤及药物等因素有关。

发病原因

自身免疫

皮肌炎的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免疫系统识别错误,攻击正常的皮肤和肌肉组织。

感染

儿童皮肌炎患者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部分患者可能与EB病毒或者小RNA病毒感染有关。

恶性肿瘤

本病可合并恶性肿瘤,以鼻咽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胃癌等实体瘤为主,也可出现血液系统肿瘤,肿瘤切除或治愈后病情可缓解。

遗传

皮肌炎患者中一些等位基因出现频率高,故认为在皮肌炎及多发性皮肌炎发病中可能有遗传倾向的存在,但家族聚集发病现象非常少。

药物

某些药物,如青霉胺、氯喹、西咪替丁、硫唑嘌呤等有时可诱发皮肌炎。

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性别之间发病率不一样,同时部分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提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可能相关。已经发现多种病原体只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的感染可能参与了本病的发病。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遗传易感人群受到感染、药物等外界因素刺激,导致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从而引发皮肌炎。

流行病学

编辑

发病率

本病较少见,发病率约为(9~32)110万,女性多于男性。

死亡率

随着对皮肌炎认识的增高以及治疗的技术提高,皮肌炎的预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近年来,经研究发现皮肌炎的十年存活率可达到84%以上,其死亡原因多为呼吸肌严重受累,出现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或者合并一些重症感染或合并恶性肿瘤以及心脑并发症等,近年来五年死亡率已下降到20%左右。

流行强度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儿童期和40~60岁两个发病高峰。男女患者之比约为1:2。其中的一个亚型——多发性肌炎则主要见于18岁以上的成人,儿童罕见,女性多于男性。

症状

编辑

本病大部分发展缓慢,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典型症状表现为皮肤损害和肌肉无力。皮肤损害有眼睑紫红色斑、Gottron丘疹和皮肤异色症等表现。肌无力为对称性,引起举臂抬腿无力、咀嚼困难等。肌肉症状和皮肤损害出现的时间不一定同步,约 2/3 的患者皮损与肌肉症状同时发生或先出现皮损,而后出现肌肉症状。

典型症状

皮肤损害

眼睑紫红色斑:以双上眼睑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片,可影响前额、头皮、面颊、胸前V形区,具有很高的诊断特异性。

Gottron丘疹:为指关节、掌指关节伸侧(即手背的一边)的扁平紫红色丘疹,多对称分布,表面附着糠状鳞屑。皮损消退后可遗留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减退。

皮肤异色症:面部、颈部、上胸部在红斑鳞屑基础上逐渐出现褐色色素沉着、点状色素脱失、点状角化、轻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个别患者在皮肤异色症的基础上皮损呈鲜红色、火红或棕红色,称为“恶性红斑”,高度提示伴有恶性肿瘤。

甲周毛细血管扩张:甲周红斑。

技工手:表现为手部出现非瘙痒性、角化过度性皮损,可伴有鳞屑、皲裂和色素沉着,外观类似手工劳动者结了茧的手。皮损沿拇指内侧和手指的外侧对称分布,食指和中指较明显,偶尔可扩展至手掌。

其他:部分患者可有网状青斑雷诺现象、坏死性血管炎脱发、光敏感等。无明显自觉症状,也可有瘙痒甚至剧烈瘙痒,特别是背部和四肢外侧有红斑鳞屑者。部分儿童患者在皮肤、皮下组织、关节周围及病变肌肉处可发生钙质沉着症。

肌肉损害

常表现为对称性的肌无力、疼痛压痛

最常侵犯的肌肉群是四肢近端肌群、肩胛带肌群、颈部和咽喉部肌群,出现相应的症状如举手、下蹲、上楼、抬头、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

急性期受累肌肉可出现肿胀,严重者可卧床不起,自主运动完全丧失。

病情严重时还可累及心肌,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甚至心力衰竭

伴随症状

可伴不规律发热消瘦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关节肿胀、疼痛,部分儿童患者可出现广泛血管炎,累及消化道致胃肠道穿孔或出血。

就医

编辑

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逐渐或突然出现肌肉无力、肌肉疼痛。

不明原因皮肤病变。

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症状特征,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本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有:

典型皮损。

对称性四肢近端肌群和颈部肌无力。

血清肌酶升高。

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

肌肉活检符合肌炎病理改变。

确诊为皮肌炎需具有上述3~4项标准加上典型皮损,确诊为多发性肌炎需4项标准无皮损。

在就诊过程中,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症状开始及持续的时间。

症状是逐渐发展还是突然发作的。

是否容易感到疲劳

出现的症状是否会限制日常活动。

家庭成员是否有类似的症状。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改善或加重。

就诊科室

如有皮肤损害,到皮肤科就诊,如同时伴有肌肉损害,到皮肤科、风湿免疫科就诊。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酶:95% 以上患者急性期有肌酸激酶(CK)、醛缩酶(ALD)、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其中CK和ALD特异性较高,LDH升高持续时间较长;肌酶升高可早于皮肌炎,有效治疗后逐渐下降。

肌红蛋白:血清肌红蛋白在皮肌炎患者中可迅速升高,可早于CK出现,有助于皮肌炎的早期诊断。明显升高者可损伤肾功能,需定期监测。

自身抗体检查阳性:约90%的皮肌炎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抗合成酶抗体(抗Jo-1抗体、抗PL-7抗体、抗PL-12抗体、抗EJ抗体、抗KS抗体)、抗Mi-2抗体,抗SRP抗体等。每一种抗合成酶抗体相关的临床表现不同。

肿瘤血清学检查:可以排查相关肿瘤。

其他:血沉加快、贫血、白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阳性等。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评估大范围的肌肉病变情况。

胸部X线:可以检查是否患有间质性肺炎、胸部肿瘤等。

其他:怀疑有肿瘤者,可能需要做B超、CT及内镜(鼻咽镜、胃镜肠镜)检查。

病理检查

皮肤或肌肉活检:医生会取一小块病变的皮肤或肌肉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皮肌炎的诊断。肌肉活检同时可以发现肌肉是否有损伤或感染。肌肉侵犯是不均匀的,一次活检未证实,不能排除皮肌炎,需要多点取材。

特殊检查

肌电图:通过将电极片贴附在皮肤或将电极插入疼痛和压痛明显的受累肌肉中,通过仪器的显示进行判断。表现为肌源性损害而非神经源性损害。

心电图:可以检查心脏是否受累。患者可表现为心律失常

鉴别诊断

本病会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和神经源性肌病等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进行判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

颊部有蝶形红斑,对光敏感,肌肉症状较轻或无,实验室检查ANA(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而血清肌酶正常。

系统性硬皮病

四肢末端、面部、上胸、上背等部位发生非炎症性硬化水肿,常伴有雷诺现象。在病变早期出现的运动受限因为皮肤及肌肉纤维化,并非肌实质变性。

神经源性肌病

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重症肌无力

多表现为全身弥漫性肌无力,活动后症状更加明显,可出现眼睑下垂。肌活检无多发性肌炎的特征性改变。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遗传病,有家族发病史,肌无力主要表现在下肢,常有假性肌肥大,病情进展慢。

治疗

编辑

本病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有病灶感染时应该控制或移除。对于40岁以上成年患者,要注意寻找体内有无恶性肿瘤,如果有则需要对肿瘤进行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可施行热浴及按摩等物理疗法,以减轻或防止肢体萎缩。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一般用较大量激素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

一般治疗

合理休息,预防感染,避免受凉,注意防晒,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及对症治疗,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肌肉萎缩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皮肌炎的首选药。通常选用不含氟的激素口服使用,如泼尼松等。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如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或同时合并其他脏器受累,如间质性肺炎等,可在口服之前进行甲泼尼龙大剂量静脉滴注。病情控制后,会逐渐减少用药量。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可以缓解皮损症状。

免疫抑制剂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副作用不能继续使用者,或对糖皮质激素存在禁忌证者可选用免疫抑制剂。最常用药是甲氨蝶呤,其次是硫唑嘌呤,环磷酰胺也有一定疗效。免疫抑制剂也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以提高激素疗效,减少激素用量以及副作用。

免疫球蛋白

病情严重或激素治疗效果差者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抗疟药

羟氯喹可控制皮损和减轻光敏感症状。主要不良反应眼底病变,用药超过 6 个月者,应每半年检查一次眼底。

生物制剂

如利妥昔单抗,也可用于治疗皮肌炎。

其他

转移因子、胸腺肽等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光敏感者,可用沙度利胺、羟氯喹治疗。蛋白同化剂如苯丙酸诺龙肌注肌力恢复有一定作用。伴钙质沉着症者可试用氢氧化铝、二磷酸盐、地尔硫䓬、秋水仙碱、小剂量华法林等。

手术治疗

伴有钙质沉着症者也可手术去除钙质。

中医治疗

急性期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慢性期养血益气、双补脾肾。

其他治疗

血浆置换

部分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都无效的患者,可进行血浆置换。

预后

编辑

治愈性

本病大部分病例为慢性渐进性,在2~3年趋向逐步恢复,部分患者呈反复发作。

严重性

有些在数年内多次缓解及复发,最后因肺间质疾病所致的呼吸衰竭而死亡,也有的死于心力衰竭或肺炎等继发性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已使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的提高,但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可引起相关并发症,最终可使患者死亡。在老年患者中,体内并发的恶性肿瘤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并发症

间质性肺病

皮肌炎可引起间质性肺病,表现为干咳气短

血管疾病

皮肤肌炎可引起心肌炎。少数患有皮肌炎的人会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恶性肿瘤

成人的皮肌炎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尤其是鼻咽部、子宫颈、肺、胰腺、乳房、卵巢和胃肠道的恶性肿瘤。

预防及日常护理

编辑

预防

预防感染,注意防晒。

日常护理

皮肌炎的治疗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需要忍受较多的痛苦,因此家人的关心、帮助和鼓励尤为。在日常生活中要进行一些肌肉的锻炼,以免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也要做好对皮肤的护理,注意防晒,以防皮损加重。

家庭护理

在本病发展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拒绝、愤怒、沮丧和恐惧的消极情绪,这时需要家人多加理解、陪伴与安慰,帮助患者渡过难关,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事项

因为皮损对阳光更敏感,外出时要穿防晒服或涂抹防晒霜。在理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度的锻炼,以保持和改善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如果咀嚼和吞咽功能逐渐加重,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以容易吞咽的食物为主。

日常监测指标

注意日常观察本身皮损范围、颜色变化,肌无力及肌痛力程度,定期检测血清肌酶变化。

发展史

编辑

2022年,中国皮肤科专家制定了针对成人皮肌炎诊疗的专家共识(2022年),并在同年的《中华皮肤科杂志》上发布。这份共识是基于2010年的指南进行增补、更新和修订的,特别是在诊断治疗方面进行了重大更新。

2023年12月,国际皮肌炎评估和临床研究小组(IMACS)发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相关肿瘤筛查国际指南》,总共包含了18条建议。

研究进展

编辑

2019年1月到2022月5月,中国研究团队在《医学前沿》(Frontiers in medicine)发布了一篇研究成果,该团队构建了一个预测模型,用于评估皮肌炎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较大、早期肌酶水平较高、蛋白水平较高以及抗体持续阳性的患者,都是恶性肿瘤的预警指标。

2023年,中国研究团队对皮肌炎患者运用了一种创新的同位素检测方法,该研究成果发布于《欧洲核医学和分子成像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与传统FDG PET-CT相比,这种新型同位素检测方法具有诸多优势:辐射量较低、成像质量不受空腹血糖水平影响以及更准确地描绘脾脏、肺间质病变、肿瘤和皮肤表现等影像学特征。

2023年,中国研究团队发布于《风湿性疾病年鉴》(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中的研究表明,皮肌炎合并初发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恶性肿瘤和不伴发肿瘤的皮肌炎患者。血清galectin-9联合抗TIF1-γ抗体能提高皮肌炎患者早期恶性肿瘤的诊断效价。动态监测galectin-9和抗TIF1-γ抗体水平还有助于判断预后。

参考来源:

下一篇 脱水

上一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