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麻木 编辑

疾病症状

手足麻木是人体在主动或被动下麻木,有时静止时稍重,或在活动加剧,严重时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多与肝,肾,心,脾有密切关系,以及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涉及脏腑,尤其是心脏。

中医文献中有关痹症的论述相当多。《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热痹”。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含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含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含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含于。”并在预后方面指出:“其入脏者死,共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者易已。”

病因

编辑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遭暴雨淋、水中作业或汗出突猛入水等,外邪侵入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麻木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病情更胜之,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化毒,热毒互结,使病重病情更为复杂。

(2)感受风热湿邪久居潮湿,炎热之地,外感风湿热之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留滞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痹则不通而麻木。

2.内因

(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就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失调,汗出肌疏,外邪乘虚而袭。

(2)虚损久病体弱,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百格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贼邪乘虚而入。多病皆因体虚,自身失调,腠理空疏,受寒湿等气而成痹,闭而不通。

(3)饮食起居不良多恣膏粱厚味、生猛海鲜、寒凉高热、贪图安爽、房事无度无节且进食冰冻之物,导致机体失常,脾失健运。寒、热、冻、膏、厚失节,湿、寒、冻、痰,浊内生。或跌打外伤,损及肢体经脉痹阻,亦是痹症发生的基础。

临床表现

编辑

1.临床症状表现即为诊断基础,如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不仁,曲伸不利,疼痛游走不适。甚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强硬,僵直不得屈伸。

2.病情轻重常与劳累、季节、气候、寒冷、潮湿、天气的变化有关,亦有些痹症不同,麻木和体位也有很大关联,其中也包括就餐饮食在内。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年龄的发病与地区亦有密切关联。

辨证施治

编辑

风寒型风寒痹症:

证候:肌肉时有如针刺点状痛,多处关节变形,肤色不变,形体正,有时下肢麻木,步履不稳,手脚凉,遇风寒阴冷时疼痛加剧、纳呆,大便稀,2次/日,两脉沉紧。治则:其治应以祛风,温经散寒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风、寒孰轻孰重,分别授以治疗之药。方药:川羌、防风、淫羊藿、萆薢、三七参、鸡血藤、藏景天、威灵仙、细辛、当归、炒杜仲、炙黄芪、制附子、炙甘草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下一篇 乏力

上一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