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劳 编辑
血劳指因先后天亏损,血液生化不足,或因失血、溶血等耗伤血液,以致营血亏少,脏器失其濡养。以面白舌淡,眩晕心悸,血红细胞少,血红蛋白量低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或慢性溶血性贫血等。
《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难经·二十四难》“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据《金匮要略》分虚劳为五劳、七伤、六极之论,指出“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堕落,忽忽喜忘。”“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因此“血极”即“血劳”之义。《太平圣惠方》载“治妇人骨蒸及血劳等疾,面色黄瘦,四肢无力,烦疼,痰壅涕唾稠粘,不思饮食,赤茯苓散方”指出用赤茯苓散治疗血劳。
由于长期慢性失血,或因邪毒刺激等而致溶血;中焦脾胃不健,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虚而不能正常受纳水谷,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营气不足,生血乏源;蛔虫、钩虫寄生,或大病久病,失于调理,气血日亏;先天禀赋不足,或劳神思虑太过,精血亏损,阴血暗耗,皆可形成血劳。
临床常见面白舌淡,眩晕心悸,血红细胞少,血红蛋白量低。根据症状体征和辨证分型,血劳可分为脾虚血亏证、气血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肝肾阴虚证等证型。
1.有偏食、厌食及消化、营养不良,或有各种出血,或患钩虫病,或有接触有害理化因素、药物等病史;或为孕、产妇及婴幼儿等。
2.具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泄,月经失调等表现。
3.面色白或萎黄,唇、眼睑色淡,舌质淡胖或舌光无苔,皮肤干皱,发枯易脱,指甲色淡、扁平或反甲;或有黄疸等。
4.血液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水平的10%以上(成人一般红细胞数:男性<4.0×10/L,女性<3.5×10/L;血红蛋白量:男性<120g/L,女性<105g/L),但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正常。骨髓象呈增生性贫血改变。
1.脾虚血亏证
(1)证候 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腹胀,便溏,头晕眼花,妇女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弱。
(2)治则 补脾养血。
(3)主方 归芍六君子汤
(4)方药 当归、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制半夏。
神疲、气短、头晕可选加黄芪、紫河车、阿胶;腹胀、便溏,加厚朴、山药、薏苡仁。
2.气血两虚证
(1)证候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肢体麻木或瞤动,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舌淡,苔少,脉弱。
(2)治则 补益气血。
(3)主方 八珍汤
(4)方药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熟地、川芎。
神疲、气短、头晕可酌加黄芪、紫河车、阿胶;兼出血,加棕榈炭
3.心肝血虚证
(1)证候 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肢体麻木,或时有肌肤瞤动,或有多梦健忘,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脉细弱。
(2)治则 补益心肝气血。
(3)主方 四物汤或归脾汤。
(4)方药 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茯神、桂圆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远志、生姜、大枣。
可酌加木瓜、桑椹子、阿胶。
4.肝肾阴虚证
(1)证候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木或痿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弱而数。
(2)治则 滋补肝肾。
(3)主方 一贯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