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编辑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由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EP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认识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为流行性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每天3~5次,呈黄色蛋花样带奶瓣,量多。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常见病因: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EPEC)引起对肠道表面具有黏附能力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经口食入
中文名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EPEC比较肯定的致病性是它们对肠道表面具有黏附能力。病原菌经口进入小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段生长繁殖,紧密黏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或嵌入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凹陷中,使黏膜呈特征性损伤,局部微绒毛萎缩,肠功能紊乱,甚至导致肠黏膜坏死、溃疡,出现腹泻。此外,EPEC尚可产生非洲绿猴细胞毒素(VT),引起肠上皮细胞向肠腔分泌液体。全身脏器均可出现非特异性充血、水肿,以心、肝、肾、中枢神经系统较明显。
1.潜伏期
一般为2~5天。
2.症状和体征
起病一般较慢,也可急性起病。有饮食不调、添加辅食不当等诱因。轻症不发热,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每天3~5次,呈黄色蛋花样带奶瓣,量多。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发热、呕吐、食欲缺乏、腹胀、中毒性肠麻痹。在出现肠麻痹前腹泻加重,可出现黏液血便。成人患者常急性起病,有脐周隐痛、腹鸣,偶有里急后重,表现为“痢疾样”。
依据大便培养大肠埃希杆菌阳性及血清型鉴定阳性尚不能确诊,必须同时有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支持,才能诊断为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