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 编辑

病症

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食管是通过膈肌的食管裂孔顺行而下,并且与胃相连。膈指的是分隔胸腔、腹腔的扁形肌肉。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是指除食管以外的腹腔脏器、组织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的现象。

食管裂孔疝是因为腹腔脏器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可分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食管旁疝;一般比较小的食管裂孔疝,多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比较大的食管裂孔疝,多会引起胃灼热反酸、吞咽困难、上腹部疼痛、慢性缺贫血等症状。

食管裂孔疝无症状者一般无需治疗,有症状者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经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较好,但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则预后不良。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hiatus hernia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胸外科

多发群体:女性、肥胖、50 岁以上人群

常见发病部位:食管

常见病因:腹腔内压力增高、食管瘢痕、先天性因素等

常见症状:反流食管炎症状、压迫症状等

中文名 :食管裂孔疝

分型

编辑

根据解剖位置,将食管裂孔疝分为四型,其中Ⅰ型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Ⅱ~Ⅳ型为食管旁疝。

Ⅰ型疝:最为常见,约占85%。指胃食管连接部上移至膈肌上方,高于胃底,且胃仍然保持正常形态。

Ⅱ型疝:是典型的食管旁疝。指胃食管连接部处于正常位置,但部分胃底通过裂孔进入胸腔。

Ⅲ型疝:即Ⅰ型、Ⅱ型混合型疝,占食管旁疝的90%。指胃食管连接部和胃底一起通过裂孔进入胸腔。

Ⅳ型疝:指除了胃以外,腹腔内的其他脏器如大网膜、结肠或小肠也一起通过裂孔进入胸腔。

流行病学

编辑

食管裂孔疝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不断的升高,一般在女性、肥胖、50 岁以上人群中常见。

病因

编辑

发病原因

腹腔内压力增高:当出现容易导致腹内压升高的情况时,如肥胖、妊娠、腹水、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使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受损,引起其功能失调甚至松弛,迫使腹腔内组织或脏器进入胸腔。

食管瘢痕:创伤以及手术后形成瘢痕,食管炎引起的纤维化及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均会引起食管缩短,使食管下括约肌和膈肌脚分离程度增大,同时牵引腹腔脏器上移,导致食管裂孔疝的形成。

先天性因素等:先天遗传导致食管周围韧带及膈肌肌肉或结缔组织成分改变,均会引起食管裂孔扩大,导致食管裂孔疝的形成。

诱发因素

5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高、女性多于男性、习惯经餐后弯腰、搬运重物、暴饮暴食等。

发病机制

食管裂孔疝的发病可能与膈肌功能减弱、腹内压增高、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肥胖等因素有关。

膈肌功能减弱

膈肌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结构,膈肌功能减弱会导致腹腔内的脏器向胸腔移位,包括胃、肝脏等,进而增加腹内压力,导致食管裂孔扩大。这使得胃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形成食管裂孔疝。

腹内压增高

腹内压增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慢性便秘、妊娠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腹壁肌肉过度紧张,从而对膈肌产生向上推挤的作用,使食管裂孔扩大并导致疝的发生。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

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障碍导致其无法有效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回食管,当腹内压升高时,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从而增加食管裂孔疝的风险。

肥胖

肥胖患者的腹部脂肪堆积会对膈肌造成压迫,影响膈肌的正常运动,进一步加重膈肌功能不全,导致食管裂孔疝的发生。

症状

编辑

典型症状

食管裂孔疝患者的典型症状可以包括胃食管反流症状、压迫等方面。

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或者剑突后的疼痛感、烧灼感、上腹饱胀、嗳气等,在平卧或者进食后平卧、进食甜食以及酸性食物后明显加重;

压迫症状:在进食之后,尤其是饱食后出现胃内容物增加,压迫食管造成吞咽困难、进食哽咽感,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骨后饱胀、不适,甚至压迫心脏造成心慌的不适感。

伴随症状

出血:裂孔疝有时可出血,主要是食管炎或疝囊炎所致,多数为慢性少量渗血,可致贫血,疝入到胃和肠发生溃疡,可致呕血和黑便。

疝囊嵌顿,一般见于食管旁疝、裂孔疝病人如突然出现剧烈呕吐,完全不能吞咽或同时发生大出血时,提示发生急性嵌顿。

就医

编辑

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后,建议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胸外科

检查

x线钡餐造影检查:是诊断食管裂孔疝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进行检查的时候如果发现食管与胃的鳞状柱状上皮交界位置的黏膜环与膈肌齿状线距离大于2厘米时,可诊断为食管裂孔疝。

内镜检查:可以协助诊断食管裂孔疝,在内镜下,胃食管连接与食管裂孔压迹距离大于2厘米,即可诊断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同时还可以对疝进行定位。

食管功能检查:进行该项目检查可监测食管内的酸碱度、食管压力等可用于评估食管肌肉的节律性收缩能力,而食管裂孔疝病人多会出现高压区分离现象。

鉴别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液反流而引起的临床胃食管反流症和食管黏膜损伤的疾病。一般病人可出现烧心、嗳气、吞咽困难等症状。与食管裂孔疝相似的是,可以通过胃镜等检查进行鉴别。

胃溃疡:是指胃部黏膜发生溃疡,一般病人可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需要进行相应鉴别。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而食管裂孔疝多出现在运动、情绪激动等时,与该疾病存在相似处,需要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液检查等方式进行鉴别。

诊断

食道裂孔疝的确诊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等确诊。

治疗

编辑

食管裂孔疝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平时要多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对于油炸食物内脏含有酒精的饮品,过甜的食物等,不建议吃。饭后应进行活动,避免立即躺下,以免引起胃食管反流。

药物治疗

胃肠动力促进剂:这类的药物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同时还可以促进胃的排空,对于改善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作用效果比较好。常用药物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抗酸剂:这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有助于缓解因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胃胀、反酸、烧心、胃部灼烧感等症状。常用药物为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手术治疗

经过药物治疗后吞咽困难、反酸等症状持续不缓解者,或反复发作的病人,采用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治疗。比如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经胸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等。

中医治疗

食道裂孔疝的治疗可以考虑采用中药调理、针灸疗法、艾灸疗法等中医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调理

一般选用具有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益中补气、补血养血等功效的中药来进行调理。

针灸疗法

选择特定经络上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等,针灸能够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对于缓解膈肌痉挛及胸闷心悸等症状有积极作用。

艾灸疗法

选取梁门、天枢、中脘等穴位,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艾条对其进行温熨。此法通过热量作用于体表穴位来调整机体内部环境,有助于减轻由食道裂孔疝引发的吞咽困难。

其他治疗

介入治疗是食管裂孔疝内科治疗的一种新技术,而且创伤较小疗效较好甚至恢复的也比较快。目前介入治疗技术主要包括经皮胃底折叠术、经皮胃食管括约肌射频消融术等。

预后

编辑

治愈性

食管裂孔疝是可以治愈的。食管裂孔疝是腹腔脏器通过食管裂孔进入了胸腔,如果裂空较小,可能无需治疗;症状轻微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的食管裂孔疝,就要进行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

严重性

较大的食管裂孔疝或伴有严重并发症时则较为严重。如果疝囊较大,可能会导致胃的嵌顿甚至绞窄,引起剧烈腹痛、呕吐等,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并发症

食管狭窄:对于食管裂孔疝的病人有可能会合并胃食管反流由于胃食管反流的患者会出现胃液增多的现象,胃液长期对食管处的黏膜造成刺激,形成糜烂面时间长了之后,食管处可能会有瘢痕形成,引起食管狭窄使病人出现吞咽困等症状。

贫血:食管裂孔疝的病人还有可能会出现糜烂面,有出血的现象,如果出血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时间长了之后有可能会导致失血性的贫血,一般可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日常及预防

编辑

日常护理

平时要多注意,避免暴饮暴食,要少食多餐。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戒烟、戒酒,保证良好的情绪及充足的睡眠,作息时间规律。 进食后不建议立即卧床休息。

预防

想要预防食管裂孔疝的发生。主要是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减少腹腔压力的各种因素。

建议减少食量,以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为主,避免进食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餐后平卧和睡前进食。

休息时建议采取头高足低位,避免弯腰、避免穿紧身衣、避免呕吐、避免便秘等增加腹腔内压力的因素。

发展史

编辑

食管裂孔疝是指部分胃囊经松驰的膈食管裂孔凸入胸腔的疾病。多由于先天性横膈脚发育不良,食管周围韧带松弛,腹内压增高等因素造成或诱发。‌‌‌‌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食管裂孔疝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早期,由于对食管裂孔疝发病机制了解不足,治疗后的效果比较差,而随着临床上的研究,对食管裂孔疝的认识也逐渐的加深,而且经过一系列的临床上的试验,对于治疗方面制定了合理的方案,可以更好的控制病情进展,同时改善对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

研究进展

编辑

随着对食管裂孔疝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的深入研究,个体化治疗将来会成为未来食管。裂孔疝内科治疗的趋势,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并发症等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将在食管裂孔疝内科治疗中发挥作用。而且中西医结合治疗食管裂孔疝也具有独特优势,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调整患者的整体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