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编辑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也称“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高发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及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中国每年均有发病,且病死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以及全身发热。某些重症病例中可并发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少数极度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风险大。传染方式多样,包括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唾液等,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降温、镇静、补充营养、保持体液电解质平衡等,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并发症发生时需及时处理,特别是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心肌炎的重症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进行积极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别名:手口足综合征

就诊科室:儿科、感染病科、皮肤科

多发群体:婴幼儿和儿童,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常见发病部位:手、足、口腔等

常见病因:肠道病毒感染

常见症状:全身发热,皮疹,疱疹

传染性:是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

中文名 :手足口病

是否遗传:否

病因

编辑

手足口病的病因是肠道病毒感染,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

发病原因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而发病,但是多样性症状、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少数病人由于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而引起重症感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更易发病;

在儿童集体生活环境中,儿童易于接触到病毒污染的手、生活用品、食物以及玩具、与隐形感染者亲密接触,导致该病易于集中发病。

症状

编辑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可伴有或不伴有发热,以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散在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伴有多种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出疹期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在发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有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神经系统受累期症状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一般在病程1~5天之内。具体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症状,类似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的症状体征。

功能衰竭前期症状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加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血压升高等症状。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重型,及时发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心肺功能衰竭期症状

患者表现为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或血性液体。严重者血压降低,或有休克,会快速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危及生命。

恢复期症状

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在发病之后2~4周,可出现脱甲。

就医

编辑

在夏季和秋季这两个手足口病高发季节,父母应引起注意,随时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若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出现身体发热伴手、足、口、四肢和臀等部位的皮疹,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皮疹分布特点,极可能为手足口病,应带儿童来医院及时就诊。

诊断流程

1. 患儿如出现发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疹,个别患儿也可以无皮疹,则应到门诊就诊,积极配合主治医师的问诊,病史采集内容包括:

疾病的接触史;

年龄及发病时间;

全身皮疹或疱疹状况;

患儿的症状及表现;

有无既往史。

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呼吸、脉搏、四肢皮温等。对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告知家长观察要点,此时家长应引起注意,如果允许回家也应遵医嘱定期进行随诊。

2. 若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症状,应该听从医生安排住院治疗,随时监护生命体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辅助检查。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吸氧、脱水降颅压。

3. 若患儿出现心率增快、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端发凉、血压升高等症状,转入ICU治疗,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有条件者进行有创监测。此时应该配合医生安排进行积极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诊断依据

医务工作者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原学血清学的检查结果,做出诊断,积极实行治疗及护理。

就诊科室

儿科、感染病科或皮肤科。

相关检查

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严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可升高。

血生化检查

一般患者的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轻度升高;一些病情危重的患者会出现有肌钙蛋白CTNL)和血糖升高。

末梢血白细胞

一般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病原学检查

留取咽拭子和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检测出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即可确诊。

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或者其他肠道病毒中和抗体相比较于之前有4倍以上升高,即可以确诊。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以及酸中毒的表现。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蛋白也会升高。

胸部X线

重症及危重症患儿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时,可表现为双侧肺部纹理增多,两肺野透亮度减低,呈现网格形状,可有阴影,也有部分患者以单侧肺部改变为主。

核磁共振(MRI)

如果累及到神经系统,可以观察到脊髓灰质和脑干的损害。

脑电图

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慢波。

超声心动图

重症患儿可出现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减低,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射血分数降低等。

鉴别诊断

多数普通病例表现为急性起病,手、口、足、臀等部位散发性疱疹,因此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做出诊断。但是由于部分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性、多样性,也有患者不伴有发热,皮疹症状不典型,因此临床诊断比较困难,需要多种检查辅助来进行判断,如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查。

具体鉴别诊断包括:

治疗

编辑

目前没有特效的抗该类病毒的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手段。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方法通常为对症治疗,发病期间应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还需要做好皮肤和口腔的清洁护理,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急性期治疗

在急性期,可累及神经系统。少数病例除了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外,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脊髓炎等。对于这样的患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疗:

控制颅内高压,限制患者的入量,记录好出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 g/kg,每4~8小时一次,在20~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完毕;必要时加用呋塞米,利尿治疗;

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的剂量为:甲泼尼龙1~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病情稳定之后,遵医嘱减量或者停用;

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

在急性期,患者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这样的患者,应该应用扩血管药物如米力农,维持量从0.25μg/(kg·min)起始,逐步调整剂量,最大可达 1μg/(kg·min),用药一般不超过72h。

一般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降温、镇静、防止高热惊厥。

普通病例于门诊进行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

体温超过38.5℃者,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保持患儿安静,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

在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而且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手段,所以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早期可使用的药物

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 24 小时到 48 小时前使用效果最佳。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但需关注其不良反应及生殖毒性。

严重可使用的药物

降颅压、血管活性药物对症治疗等,必要时可以考虑液体疗法。

不推荐使用的药物

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因为目前为止没有循证学证据表明其有效,且这些抗病毒药物都会有副作用,故不建议使用。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可以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

对于急性期出现低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

对于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

对于合并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

对于口干咽痛的情况,在疾病康复期,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预后

编辑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重症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死亡率高。

并发症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病情较轻,大部分患儿不需要特殊治疗便可康复,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

病毒性脑膜炎

该并发症是一组由于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的疾病,临床以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85%-95%的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

心肌炎

心肌炎常由普通病毒感染或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导致。可表现为急性胸痛心悸、无明显诱因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晕厥心源性猝死

肺炎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此病由致病微生物如肠道病毒引起,起病急,以寒战、高热、咳痰、胸痛、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他并发症

肺水肿、肺出血、脑脊髓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等,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

预防

编辑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