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肠炎 编辑
胃肠炎是一种由各种因素引发的胃肠黏膜炎症,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该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胃肠炎更常见,多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造成。病源还可以是药物、酗酒、过敏、自身免疫病等非感染性因素。小儿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较为易感胃肠炎。
胃肠炎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腹泻、腹胀、餐后饱胀及早饱感、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等。严重的腹泻和呕吐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通过排泄物-口的途径或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
胃肠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以及调整生活习惯等。急性胃肠炎患者主要需要补液,重症者需要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通常情况下慢性胃炎可以自愈,若症状较重或持续时间长,需要及时就医。
中医病名:胃肠炎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肠道门诊、儿科
多发群体:儿童,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常见病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进食生冷刺激食物,服用对胃肠道刺激性的药物,酗酒等
常见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及早饱感,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
传染性:是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或人与人接触传播
相关药物: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阿托品,复方颠茄片,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蒙脱石散,果胶,活性炭,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依卡倍特,铝碳酸镁制剂
感染性胃肠炎根据病原体不同,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虫性等。
非感染性胃肠炎见于应激、药物、酗酒、食物过敏、自身免疫病等。
发病原因
感染因素
病原微生物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各种感染性肠炎。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
儿童感染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中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显示,每年10月至12月为发病高峰之一,主要病原即为轮状病毒。
对于成人来说,病毒感染导致感染性胃肠炎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病原体,导致成人急性胃肠炎的病毒主要是诺如病毒。
因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即食物中毒,也可因接触带菌者或饮用生水引起。
小儿患者常见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
成人常见的致病菌为沙门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弯曲菌、气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
此外,结核杆菌感染可引起结核性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
寄生虫感染
常见病原体有贾第虫、阿米巴、隐孢子虫、血吸虫等。
非感染因素
消化液反流
食物和药物
长期食用粗糙或刺激性食物、高盐饮食、食物过敏,酗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等药物等。
自身免疫性胃炎
肠道菌群失调
各种因素导致肠道潜在有害细菌产生毒素,破坏肠黏膜,诱发感染、免疫紊乱。
炎症性肠病
其他
包括接触大量放射线导致的放射性肠炎、肠壁供血不足导致的缺血性肠炎等。
诱发因素
小儿诱发因素
低龄:年龄越小,越可能发生急性胃肠炎,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低龄(<6个月)相关。
喂养方式:婴幼儿早期发生严重腹泻或长时间腹泻可能与过早断奶有关。
潜在的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营养不良、免疫缺陷患儿发生重症腹泻的风险较大,甚至迁延不愈,进展为慢性。
环境/社会-经济学因素:托儿所、社会经济等级低的城市更易导致中重度及迁延性腹泻。
成人诱发因素
饮食不洁:食用被苍蝇、带菌者或患者污染的不洁饮食,饮用生水、食用生肉、食用变质食物、食用冰箱里长期存放的食物或冰冻的食物等。
近期有旅行或疫区接触史。
免疫力低下或营养不良。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
不同病因导致的胃肠炎症状不同,常可表现出上腹痛、腹泻、腹胀、餐后饱胀及早饱感、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
腹泻、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失衡的表现;急性应激或药物所致急性胃炎还可出现呕血、黑便等。
典型症状
感染性胃肠炎
多急性起病,可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排水样便等症状。
食物中毒者多数在进食后几个小时内发病,严重者可出现黏液脓血便。阿米巴引起的大便腥臭,呈果酱样。贾第虫引起的是爆发性水样便,且恶臭,多有腹胀、臭屁、恶心、呕吐等。
结核性肠炎多表现为长期慢性腹痛、腹泻,有时有腹泻、便秘交替等。
非感染性胃肠炎
多数非感染性胃肠炎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及早饱感,进食可加重或减轻,还可有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等。严重者可伴有呕血和(或)黑便。
急性胃肠炎如海鲜等食物过敏时,可在进食数小时内突发脐周剧烈疼痛,水样便腹泻2~3次后可以自愈,有时可以伴随出现荨麻疹。
自身免疫性肠炎多为慢性病程,表现为长期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
伴随症状
急性胃肠炎常见的伴随症状有发热、头痛、肌痛等。病情严重者,可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慢性病程胃肠炎可因不同病因而全身表现不同,可为发热、盗汗、消瘦、贫血、杵状指等,还可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眼炎、口腔溃疡等肠外表现。
急性胃肠炎患者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当出现剧烈腹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排黏液脓血便,高热、脱水、休克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小儿或免疫力低下者病情易进展,更应及时就医。
急性胃肠炎通常可凭症状进行诊断,医生将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病因及严重程度,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病情较轻者可在门诊处理,病情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就诊科室
主要就诊于消化内科、肠道门诊;小儿患者可就诊于儿科。
相关检查
血液检查
根据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浓度、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可初步判断感染性胃肠炎的类型。
不同病原体感染后,粪便可呈不同性状,如稀水样便、洗肉水样便、脓血便、血便、黏液便等。
水、电解质检查
症状严重患者需注意是否有脱水症状,完善此项检查以监控患者水电解质情况。
胃肠道特殊检查
表现为不明原因消化不良症状时,首选胃镜检查,在胃镜下取组织行病理检查。同时还可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
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表现为长期腹痛、腹泻或便秘的患者,首选肠镜检查,不同病因胃肠炎的肠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不同,该检查对于病因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
不依赖内镜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方法,准确性高。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灌肠检查
慢性肠道疾病可行该检查,不同病因胃肠炎的X线表现不同。
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IBS)为功能性胃肠病,各项检查无异常,肠镜检查亦缺少可以解释患者症状的异常发现。
临床表现为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无血性便或脓血便。腹泻在白天多见、夜间缓解,与精神紧张和情绪变化有关,也可能与摄入某种特定食物有关,语言暗示可以诱发或缓解。
消化性溃疡
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上腹饱胀/不适、胃灼热、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鉴别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
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可表现为排便习惯的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胃癌
胃癌早期可无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晚期可有出血、梗阻、腹块或转移症状。鉴别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急性胃肠炎一般在经过补液、饮食及药物治疗后短时间内可自愈,重症者需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慢性病程的胃肠炎需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大部分胃肠炎疾病并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急性期治疗
补液是急性期最主要的治疗,医生会根据脱水程度来确定具体的补液的方法、补液量及补液速度。
轻、中度脱水者可予口服补液盐(ORS),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补液,情况改善后改为口服补液。
一般治疗
患者需充分休息。
急性胃肠炎一般不需要禁食,建议少吃多餐(尤其是婴幼儿,建议每日6餐),尽可能增加热量摄入,食用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混合食物。
如有严重呕吐则需要禁食,禁食患者应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药物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
解痉止痛
适用于腹痛剧烈者,可使用阿托品、复方颠茄片、山莨菪碱等减轻肠道痉挛的程度。炎症性肠病患者慎用。
止吐
适用于剧烈呕吐者,可注射甲氧氯普胺。口服或者静脉输注昂丹司琼可能对伴呕吐的年幼患儿有效。
止泻
肠黏膜保护剂和吸附剂,如蒙脱石散、果胶、活性炭等;减少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如消旋卡多曲;抑制肠道蠕动,如洛哌丁胺、苯乙哌啶。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中毒或感染性胃肠炎患者,如果服用减弱肠道蠕动药物,可能会造成毒素不能有效排出体外,加重中毒症状,因此,对于感染性胃肠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斟酌选用此类药物。
胃黏膜保护或抗酸
上腹痛、呕吐等症状较重者,可选用铝碳酸镁制剂、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依卡倍特等胃黏膜保护剂。还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还可选用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等。
促进胃动力
适用于上腹饱胀者,常用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对因治疗
感染性肠炎
绝大多数儿童,成人轻、中度腹泻患者,不需要抗感染治疗,尤其是病毒导致的急性胃肠炎。
但部分病情较重、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成人常用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等,也可选择磺胺类药物、阿奇霉素、利福昔明等治疗。
部分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怀孕的女性应将情况告知医生,以避免使用致畸或对孕妇或胎儿有明显毒性的药物。
哺乳期女性应用抗生素时可暂停哺乳,待药物代谢后再哺乳。
新生儿应避免选择毒性较大或影响生长发育的抗生素。
肠道菌群失调
补充肠道益生菌,如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
炎症性肠病
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砒啶、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巴柳氮等;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英夫利昔单抗等。
肠结核及结核性腹膜炎
使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该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少部分胃肠炎患者,若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时,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一些中医治疗方法,如推拿、针灸,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不同病因预后完全不同。
急性胃肠炎,多为,预后良好,病程常与患者年龄、机体免疫力、病原体毒力等因素有关。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或合并其他疾病者病情重,病死率稍高。
慢性胃炎、肠道菌群失调、肠结核等疾病可治愈。
缺血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经治疗可达到缓解。
并发症
水、电解质紊乱
急性胃肠炎患者可伴有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
贫血
胃黏膜及肠道黏膜长期出血,或存在自身免疫相关疾病,或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
消化性溃疡
15%~20%的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可发生消化性溃疡。
中毒性巨结肠
大多由炎症性肠病和感染性结肠炎引起,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出现毒血症,脱水、电解质紊乱,肠道扩张等。本病起病急、发展快,如不及时诊断及处理,死亡风险高。
肠梗阻
肠结核或炎症性肠病等可并发肠梗阻,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肠穿孔
肠结核或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严重时可引起肠道破裂,造成肠穿孔。
胃癌
极少慢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发展为胃癌。
大肠癌
炎症性肠病有癌变风险。
不食不洁净的瓜果
瓜果在生长期间要浇水、施肥,喷洒农药,在采集、搬运和出售过程中,易被细菌感染,以致许多瓜果的表皮都带有细菌、虫卵和化学农药,所以瓜果在吃前必须用清水反复冲洗数次再吃。凡能削皮的瓜果,应削皮后再吃,否则易发生农药积蓄中毒。
避免进食刺激性饮食
对冷食和辣食等刺激性食物需根据个人条件、原有的饮食习惯和季节选择,避免进食过量,尤其不应嗜酒。
讲究饮食卫生
勤洗手,注意餐具卫生,生食和熟食分开放置。
参考来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