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质母细胞瘤 编辑
胶质母细胞瘤生长速度快,70%~80%患者病程在3~6个月,病程超过1年者仅10%。病程较长者可能由恶性程度低的星形细胞瘤演变而来。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脑水肿广泛,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所有患者都有头痛、呕吐症状。视盘水肿有头痛、精神改变、肢体无力、呕吐、意识障碍与言语障碍。肿瘤浸润性破坏脑组织,造成一系列的局灶症状,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和偏盲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偏瘫、脑神经损害、偏身感觉障碍与偏盲。癫痫的发生率较星形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少见,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部分患者表现为淡漠、痴呆、智力减退等精神症状。
1.实验室检查
腰穿多提示压力增高,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及计数增多,少数病例特殊染色有时可发现脱落的肿瘤细胞。
2.放射性核素检查
诊断阳性率较星形细胞瘤为高,病变局部显示放射性浓区。头颅X线平片仅显示颅内压增高,偶见松果体钙化后的移位,脑血管造影见血管受压移位,约半数显示病理血管,病变处血管多粗细不均、扭曲不整,有的呈细小点状或丝状。
3.CT扫描
肿瘤呈边界不清的混合密度病灶,其中多有瘤内出血所致高密度表现,但钙化者较少。瘤内坏死及囊性变呈低密度影,而使其形态呈多形性,病灶周围多数脑水肿较重,肿瘤与脑组织无明显边界。脑室常被压迫变小、变形或封闭,中线结构常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的部分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常表现为中央低密度的坏死或囊变区周边增生血管区不规则的环形、岛形或螺旋形强化影。
4.MRI检查
肿瘤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的边界不清的肿瘤影,与邻近脑组织不容易区分,占位效应十分明显。肿瘤内若有较大的坏死区则呈更低信号,若有出血呈高信号。胼胝体常受累,中线结构,如纵裂池可变形、变窄或移位。肿瘤在T2加权像呈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注射Gd-DTPA后肿瘤十分显著的对比增强使得肿瘤与邻近结构有明确的分界,且好发在脑深部,是特征性表现。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胶质母细胞瘤以手术、放疗、化疗、肿瘤电场治疗及其他综合治疗为主。
1.手术治疗
手术应做到在不加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扩大肿瘤切除范围既可以有效地内减压,又能减轻术后脑水肿,减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果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语言中枢或运动中枢),为了不加重脑功能的障碍,多数仅能做部分切除,对位于脑干、基底神经节及丘脑的肿瘤可在显微镜下严格做到切除肿瘤,手术结束时可做外减压术。
2.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
应行术后常规放疗,也可合并应用化疗或免疫治疗。近来有文献报道手术后即进行放疗,在放疗后每隔2个月化疗1次,同时予以免疫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获得较长时间的缓解期。
胶质母细胞瘤表现有一定的放疗耐受性,对于残余的肿瘤多采用高剂量分割照射、肿瘤间质内放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来实现,HFRT能将传统外放射剂量提高到70.2~72Gy,而不产生放射性坏死,增强了抑制肿瘤复发的能力。125I质粒的立体定向植入(间质内放疗)配合HFRT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外放疗和化疗的组合。胶质母细胞瘤对不同的化疗敏感率是40%~80%,利用大剂量多种化疗药联合冲击治疗后辅助以自体骨髓移植来减少化疗副反应也证明是可行的。近来,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的报告也有许多,但因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价标准的不统一,效果均不十分肯定。
3. 肿瘤电场治疗
肿瘤电场治疗是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技术,通过低强度、中频(200 kHz)交变电场,作用于增殖癌细胞的微管蛋白,干扰肿瘤细胞有丝分裂,使受影响的癌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生长。2018年肿瘤电场治疗被纳入卫健委首部《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并被推荐用于治疗新发GBM(1级证据)和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2级证据)。 最新版NCCN指南将“同步放化疗+TMZ+电场治疗”作为胶质母细胞瘤 1类推荐。
2023年,法国和瑞典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开发出能够杀死侵袭性脑瘤——胶质母细胞瘤的方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髌骨劳损
上一篇 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