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流性食管炎 编辑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也称为胃食管反流病,是由食管抗反流功能下降、食管清除能力降低以及食管黏膜防御屏障作用减弱等因素引起的食管黏膜破损。此疾病通常伴随食管下括约肌异常和胃食管交界处结构改变,如食管裂孔疝,弱化了抗反流机制,使得胃内容物容易发生反流。此外,糖尿病、硬皮病等病症也常常引发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在男性和白种人中较高,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反流性食管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反流和烧心、胸痛、上腹痛、上腹灼烧感、嗳气等,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消化不良的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以缓解症状、治愈该病以及减少疾病复发为目标,并注意预防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施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中,强力抑酸剂PPI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消除症状并治愈疾病;促动力药能提升胃的排空性能,减少食管反流。手术治疗则以抗反流手术为主,如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等。
总的来说,虽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病情常常为慢性复发性,但只要患者能够坚持接受治疗,其治愈率较高。
中医病名:反流性食管炎
外文名:reflux esophagitis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胸外科、胃肠外科
多发群体:欧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国的男性,糖尿病患者,硬皮病患者,腹水患者
常见病因:抗反流功能下降,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黏膜防御屏障作用减弱,食管感觉异常,胃排空延迟
常见症状:反流和烧心,胸痛,上腹痛,上腹灼烧感,嗳气
相关药物:强力抑酸剂PPI,促动力药,制酸剂等
反流性食管炎的确切病因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究的方向,根据目前已有研究,可以确定的是这类疾病通常是由抗反流功能下降、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黏膜防御屏障作用减弱、食管感觉异常、胃排空延迟,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如糖尿病、硬皮病、腹水等)所引起。
抗反流功能下降
该类患者往往伴有食管下括约肌异常,或胃食管交界处结构改变,如食管裂孔疝。这些异常或改变会造成抗反流功能的下降,胃内容物容易发生反流。
食管清除能力降低
食管的清除能力包括推进性蠕动、唾液中和、食团的重力,其中推进性蠕动最为重要。当食管清除能力降低时,食管无法及时清除反流物,进而导致反流物持续损伤食管黏膜,造成炎症。
食管黏膜防御屏障作用减弱
当食管黏膜受损时,防御屏障作用减弱,即便正常的反流也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感觉异常
部分患者食管敏感性增强,也称为内脏痛觉过敏,对酸敏感性增加。
胃排空延迟
胃内容物排空延迟,可增加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的机会。
其他因素
婴儿、肥胖、妊娠容易发生反流,而硬皮病、糖尿病、腹水、高胃酸分泌状态也常有胃内容物反流。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也是重要病因之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包括反流和烧心、胸痛、上腹痛、上腹灼烧感、嗳气等。除此之外,约有21%~63%的患者还会有消化不良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烧心症状与心脏疾病没有任何关系。烧心是胃酸进入食管引起的,其他情形也会造成该症状的发生,诸如体重过重、怀孕、吸烟或大量饮酒等。
典型症状表现为烧心和反流。
烧心
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的烧灼感,这是一种特征性的表现。常在患者用餐后60分钟出现,也易发生在平卧、弯腰或腹内压增高(咳嗽、用力排便、妊娠时)时,部分患者夜间加重。这是由于反流物刺激食管神经所导致。
反流
是指胃内容物不费力的向咽部或口腔涌入,同时没有恶心、干呕和腹肌收缩等先兆。如果反流物是酸味,属于反酸,可伴有未消化的食物。一般很少发生胆汁或肠液的反流,如果发生,意味着患者存在十二肠胃食管反流。
虽然反流性食管炎在大多情况下并不严重,但一旦出现反酸烧心和胸痛等症状,持续数天且无法改善和消除症状时,需要尽快就医。
就医指征
患者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按照如下步骤就医:
当患者有典型的胃灼热、反流症状,初步判断属于胃食管反流病。如果内镜下发现食管炎且能排除其他原因食管炎后,可以确诊。
当患者情况加重,符合以下情况时,需要进一步确诊并调整治疗:
持续数天。
服用抗酸剂后症状无法改善或消失。
症状严重到引起吃饭困难。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紧急处理:
胸部疼痛持续数分钟。
有食物卡在食道里。
有心脏病史且出现胸部疼痛。
吃饭时口腔或喉咙痛。
吃东西后不久出现胸痛、气短。
诊断流程
当患者出现反酸、烧心、胸痛症状时,首先考虑寻求消化科医生的帮助。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病史询问、简单的体格检查,观察是否具有呕血等状况。
此外,医生会建议患者接受内镜检查,以此进一步确诊。当内镜结果显示食管黏膜出现变红、糜烂和溃疡等征象时,即可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
就诊科室
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由于出现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需要到消化内科就诊。如果患者出现了食管狭窄、食管癌等并发症,应到胸外科或胃肠外科就诊。
相关检查
病史和体检
详细的采集病史和体检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基础。患者需要回答医生的如下问题:
基本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职业、是否吸烟酗酒、是否有心脏疾病等。
发病时间。医生需要了解患者出现症状的持续时间,以便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自觉症状。医生会问患者是否呕吐和吞咽困难等症状,以此评估是否要做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排除Barrett食管倾向。
内镜检查。即胃镜检查,是确诊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检查方法。内镜检查将在内镜室进行,由富有经验的消化科医生操作。整个检查过程15分钟左右,具体检查时间因病情而异。
内镜检查
食管24小时pH监测。该监测能反映患者胃部昼夜酸反流的情况。
食管24小时阻抗测定。该测定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是否有反流发生。
食管测压。多用于术前评估、食管裂孔疝诊断、pH-阻抗导管定位、排除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等。
核素检查。患者口服医生准备的特殊液体,之后平卧位躺在检查床上,医生将会进行核素扫描。如果食管出现放射性活性,说明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现象。
食管滴酸试验,用来确定症状是否与酸敏感有关。
食管24小时胆汁监测。该项监测适用于抑酸治疗无效、怀疑有胆汁反流的患者。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该检查可发现中重度食管炎、狭窄、食管裂孔疝等情况,但通常不建议患者接受该项检查。
鉴别诊断
需要注意与药物性食管炎、霉菌性食管炎、腐蚀性食管炎、免疫相关的食管病变、食管癌相鉴别。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目的是快速缓解症状、治愈该病,减少疾病复发,同时预防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休息等一般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避免抗反流物屏障减弱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胃排空的治疗,减少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等反流物的直接损伤。必要时可考虑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减少反流发生的措施包括:
抬高床头15~20cm,注意不是抬高枕头;
睡前2~3小时不再进食;
白天进餐后避免立即卧床;
对于肥胖患者,减轻体重。
戒烟;
禁酒;
避免用力排便;
避免高脂饮食,避免食用巧克力、咖啡、辛辣、酸性食物。
药物治疗
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抑酸治疗
强力抑酸剂PPI具有理想的抑酸效果,能较快的缓解患者的症状,使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较高的愈合率。
促动力药
此类药物能促进胃的排空,从而减少食管反流。
维持治疗
PPI几乎可以愈合所有的反流性食管炎,但三分之二的患者在停药后都会出现症状复发,因此对于接受抑酸治疗的患者,可能还需要维持治疗,以此预防复发。
其他治疗
患者使用制酸剂,可通过中和胃酸来缓解症状。该疗法不能对反流性食管炎起到愈合效果,但可以吸附胆汁,缓解或解除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以抗反流手术治疗为主,最常见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该手术主要借助腹腔镜来完成,医生将患者的胃部包裹部分食管,通过胃内压对食管增加压力,如此一来食物就较难从胃反流到食管。内镜治疗在国内也早有开展,但其有效性尚待进一步证实。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大多患者属于慢性复发性,一旦中止治疗会复发。如果患者能够坚持服药,反流性食管炎的治愈率较高,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小,与食管炎相关的死亡率极低。
并发症
反流食管炎的并发症相对少见,但如果不及时诊治,也会出现以下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
食管黏膜糜烂及溃疡可以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
食管狭窄
食管炎反复发作造成纤维组织增生,最终造成食管狭窄。发生率8%~20%。
Barrett食管
有癌变倾向,每年癌变率约0.5%。
忌酒戒烟:由于烟草中含尼古丁,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加重反流;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不仅能刺激胃酸分泌,还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原因之一。
注意少量多餐,吃低脂饮食,可减少进食后反流症状的频率。相反,高脂肪饮食可促进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易导致胃肠内容物反流。
晚餐不宜吃得过饱,避免餐后立刻平卧。
肥胖者应该减轻体重。因为过度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可促进胃液反流,特别是平卧位更严重,应积极减轻体重以改善反流症状。
保持心情舒畅,增加适宜的体育锻炼。
就寝时床头整体宜抬高10~15cm,对减轻夜间反流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尽量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过度弯腰、穿紧身衣裤、扎紧腰带等。
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乱服药物产生副作用。
参考来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