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编辑

病症名称

便血便血

便血,即消化道出血从肛门排出的现象,由多种原因造成。常见的有胃肠肛门的疾病,例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溃疡痔疮等。也可能由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如传染病、血液病、中毒引起。同时,服用某些药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类药物、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剂等,也可能导致便血。便血的表现不一,可能是大便出现鲜红色、暗红色或柏油样黑色,少量出血可能不会改变粪便颜色,需要通过隐血试验确定。

便血的临床症状可能伴有腹痛肛门坠胀感或发热,并且在一些疾病中,便血可能伴有身体其他部分的出血或出血的倾向。不同的病变部位会有不同的原因,比如小肠疾病可能与小肠憩室、肿瘤、结核等相关。

便血的治疗通常会采取止血治疗,根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的不同,可能会采取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或介入止血的方法。临床上,还可能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出血相关指标检查、粪便检查和粪便隐血试验等,更直接准确的方法包括胃镜和或结肠镜检查。出现便血的病人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养身体,如戒酒、避免大量饮水,保障粪便的排出,以及避免久坐、过度劳累等,以防止便血的情况继续发生。

便血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症状,因为它可能是胃肠道疾病的一个重要预警信号,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便血

别名:消化道出血

就诊科室:消化科、肛肠科、血液科

多发群体:痔疮患者、肛裂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克罗恩病患者

常见病因:胃肠肛门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常见症状:大便鲜红色、暗红色或柏油样黑色,大便中夹杂有血液和脓液成分

相关药物:布洛芬、酚麻美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甲泼尼龙、泼尼松地塞米松

病因

编辑

便血多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溃疡、痔等。

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如传染病、血液病、中毒等,也可能导致便血的发生。

疾病因素

根据病变部位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能的原因不同。

上消化道疾病

食管疾病:常见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溃疡食管癌、Mallory-Weiss综合征。

胃、十二指肠疾病:常见于胃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胃癌十二指肠溃疡血管畸形等。

胆道疾病:较少见,可见于胆管炎、胆石症、胆管术后并发症等。

胰腺疾病:少见,可见于胰腺癌等。

下消化道疾病

小肠疾病:小肠憩室、肿瘤、结核等。

结肠及直肠疾病: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结肠息肉等。

肛门疾病:痔、肛裂、肛瘘等。

全身出血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非感染性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紫癜、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根据伴随症状

根据伴随症状不同,原因可能不同。

便血伴腹痛

黑便伴慢性反复上腹痛,呈周期性及节律性,多见于消化性溃疡。便血伴腹痛还可见于感染性肠道疾病,如菌痢、阿米巴痢疾等,以及炎症性肠病、肠套叠缺血性肠病等。

便血伴肛门坠胀感

多提示肛门、直肠病变,如直肠炎、直肠癌

便血伴发热

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菌痢、流行性出血热等,也可见于炎症性肠病、肠道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肿瘤。

便血伴全身出血倾向

可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白血病、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便血伴皮肤改变

便血伴蜘蛛肝掌,多见于肝硬化。便血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可见于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便血伴腹部肿块

可见于结肠癌、肠结核、肠淋巴瘤、肠套叠、克罗恩病等。

药物因素

大部分药物不会导致便血,但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类药物,如布洛芬、酚麻美敏等;

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

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导致便血;

服用大量铁剂可能会导致黑便;

食用含花青素较高的食物,也可以使大便颜色变深变黑。

生活方式

大量饮酒:可能导致急性胃粘膜损伤,从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大便干燥,排便不畅: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可造成大便干燥、排便不畅,排便时容易引起肛裂导致便血;

久坐、低纤维饮食,排便时间长,容易引发痔疮,造成便血;

过度劳累可以诱发炎症性肠病急性活动而出血。

症状

编辑

鲜血便

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常于以下疾病:

痔疮

各期内外痔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息肉

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可与粪便相混。

直肠脱垂

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肛裂

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脓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脓(黏)液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常见以下疾病:

直肠癌

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结肠癌

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较暗。

溃疡性结肠炎

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肠道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

黑便

又称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排出的粪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隐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粪便颜色改变,仅在粪便隐血试验时呈阳性,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溃疡、炎症及肿瘤。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肠息肉(癌)的早期粪便隐血可呈现阳性,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是结直肠肿瘤筛查(初筛)的重要途径。

伴随症状

肛门及肛周病变

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

上消化道疾病

呕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可以有血便。

下消化道疾病

根据出血的原发病不同,伴随症状表现不一。

就医

编辑

便血是胃肠道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因此,便血通常是一个预警信号。一旦出现便血,应该仔细分析原因,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严重情况应该禁食,并积极就医。

急诊指证

若便血同时伴有以下情况,建议去急诊或拨打120进行救治:

突发大量黑便、鲜血便,或原有便血基础上较前明显加重。

因消化道大量出血所致贫血症状、甚至失血性休克,如头晕、黑矇、心慌、晕厥等。

大量便血伴随剧烈腹痛。

就诊科室

患者可于消化科、肛肠科就诊,如果便血同时伴有皮肤出现点片状斑片,可以去血液科就诊。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体力状况、有无皮肤苍白、黄疸、有无淋巴结肿大

随后会请患者平躺,双腿屈曲,重点进行腹部检查。检查肠鸣音是否正常、肝脾是否正常、是否有肿块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检查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数目,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感染。

出血相关指标检查:若怀疑存在凝血相关疾病,医生将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相关疾病。

粪便检查+粪便隐血试验:可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胃肠道出现,是否为隐血试验阳性,通过检查患者粪便性状,查找粪便中有无病原菌、虫卵。

内镜检查

胃镜和(或)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出血部位、出血情况的首选方法,可以直视病变、取病理活检,对于出血病灶可以进行及时准确的止血治疗。

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对于怀疑十二指肠及远小肠病变可以采取此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进行钡剂造影,有助于发现肠道憩室及较大的隆起或凹陷样肿瘤,但在急性消化道出血期间不宜选择该项检查。

腹部CT对于有腹部包块肠梗阻征象的病人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血管造影:当内镜未能发现病灶,估计有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时,条件允许,可行选择性血管造影,若见造影剂外溢,则是消化道出血最可靠的征象,可立即予以经导管栓塞止血。

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了解肝胆胰病变,是诊断胆道出血的常用方法。

常见问答

问题:便血是因为“上火”吗?

答案:

很多人出现便血的症状后不以为然,以为是身体“上火”所致,但事实上引起便血的原因很多,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肛裂、痔疮这类短期内危险性不高的疾病导致的,但也有可能是消化道肿瘤、癌前病变导致的。因此,出现便血或体检时检查粪便隐血阳性,应及时就医。

诊断

编辑

医生通过详细问诊,了解便血的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出血量等因素后,通过进一步检查可明确诊断。

疾病诊断

造成便血的疾病很多。

食管出血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又称Mallory-Weiss综合征,多见于剧烈呕吐所致食管及贲门黏膜撕裂,引起呕血及便血。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多继发于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在此基础上,由于进食坚硬食物损伤食管胃底黏膜及血管所导致的消化道大出血。可表现为呕血、便血,根据既往史、临床表现及典型的上消化道造影、胃镜表现可确诊。

反流性食管炎

该病以反酸烧心症状为主,可伴有便血症状,通过胃镜、食管测压、食管pH监测等检查可有助诊断。

食管癌

该病以胸骨后不适、进行性吞咽困难的症状为主,可伴有便血症状,胃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胃、十二指肠出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

可有典型的周期性上腹痛症状,典型胃溃疡多表现为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空腹及夜间痛。出血量大时可表现为呕血、黑便。根据病史、典型的上消化道造影、胃镜表现可确诊。

胃癌

典型症状为反复上腹不适、食量减少、体重下降,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可诊断。

小肠出血

小肠肿瘤

少见,若肿瘤破裂可能出现大量黑便或鲜血便。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见于房颤、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由于左心内栓子脱落引起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表现为剧烈发生的腹痛,便血量通常不多。根据既往病史以及血管造影、腹部增强CT等表现可诊断。

结直肠出血

炎症性肠病

一般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表现为黏液血便、腹痛、腹泻。根据肠镜下典型表现、病理结果,可辅助诊断。

结直肠癌

可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其中右半结肠癌常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贫血,左半结肠癌可表现为暗红色便或鲜血便、肠梗阻。直肠癌可表现为便血、肛门坠胀感、便细。肠镜及病理检查可诊断。

结肠息肉

为肠黏膜的隆起病变,可能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血,也可能无明显症状。从外观很难说明其性质,病理活检可证实该病。

感染性肠炎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除可能出现黏液血便、鲜血便等便血表现外,还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可能有发热。根据特征性临床表现及病理、病原学检查等,可诊断。

痔、肛裂

多表现为大便表面或末端附着鲜血,如为肛裂可伴有排便时肛门疼痛。通过肛诊、肛门镜等可明确。

血液系统疾病

不仅有便血表现,常合并身体其他部分出血或有出血点,如皮肤黏膜出血、软组织血肿、关节内出血等等,通过血液相关检查可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便血与假性便血的鉴别

进食动物血制品、铁剂、铋剂及部分中草药都有可能引起假性便血,即粪便颜色与便血相似,但并非便血,此类人群一般可以提供进食相关食物或药物的病史,且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可以进行鉴别。

不同出血部位的鉴别

下消化道出血通常可通过胃镜、肠镜进行鉴别,且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不会出现呕血。

痔疮便血与消化道便血的鉴别

痔疮便血由于便血部位靠近肛门,便血颜色为鲜红色新鲜血液,且大多是大便后手纸上有血迹或者大便表面带血,肛门可出现滴鲜红色血液或喷血,消化道出血由于血液经过消化道,便血可为黑便等不同性状,若出血量较大也可能出现鲜血便,两者通过直肠镜检或肛门指检可进行鉴别。

治疗

编辑

便血的治疗,主要是采取止血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针对性止血措施,并积极治疗导致便血的疾病。

家庭处理

对于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患者,活动性出血期间需要禁食;

注意饮食卫生,保证食物新鲜、清洁,勤洗手,预防感染性消化道疾病;

戒酒,避免大量饮酒;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应进软食,避免坚硬食物引起出血;

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者,需每日留意大便性状,警惕便血。

专业治疗

一般对症治疗

患者体征监测: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应使患者保持卧位,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

积极补充血容量: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需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并补充血容量。

止血措施: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进行止血。

药物治疗

收缩血管的止血药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伤害,对缓解胃内出血有一定作用。

抑制胃酸分泌的止血药物:如生长抑素、奥曲肽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起到止血作用。

糖皮质激素、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等:糖皮质激素、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抗TNF-α生物制剂等用于炎症性肠病所致出血。

胃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铝碳酸镁咀嚼片等,用于胃溃疡出血导致的便血。

内镜治疗

内镜止血

如镜下观察到出血灶,治疗方式包括注射药物、电凝及使用止血夹等。

介入止血

通过血管造影发现出血的血管,并通过介入手段进行栓塞。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用于急性大出血,为暂时性手段,一般不应超过24小时。经鼻腔插入,注气至胃囊、食管囊,以压迫食管及胃底静脉,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但患者痛苦大、且可能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发症,风险较高。

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

用于痔疮、肛裂所致出血的治疗,注射硬化剂实现局部止血,微创,通常无痛苦。对于患者病情危重,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该内镜治疗是一种边界有效的治疗选择。

手术治疗

如以上手段均不能止血,持续出血危及到患者生命时,需进行手术止血。严重的痔合并出血可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来源:

下一篇 细菌性痢疾

上一篇 高血压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