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血压 编辑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常被定义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8kPa)。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大出血、脱水、感染、过敏等导致的短期内快速发生低血压,而缓慢发生且逐渐加重的低血压,往往由心脏病和内分泌疾病引发。另外与形体瘦弱、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的原发性低血压,以及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也较为常见。由药物如α受体阻断药、血管扩张药、神经节阻断药等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也会呈现。此外,有些特殊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心脏病等也可导致低血压。
具体的症状包括头晕、视野模糊、恶心、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极度低血压会导致晕厥、跌倒、一过性脑缺血等。当患者突然或者因体位变化、进餐后出现头晕眼花,肢软乏力,心悸出冷汗等症状时,应到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诊断血压往往需要通过体格检查与相关问题提问完成,对于寻找具体病因则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和鉴别诊断。
治疗方法依症状和严重程度而变,症状轻微可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善,一旦血压突降则需要及时处理。药物治疗如使用容量扩张剂、血管收缩剂等,也需要慎重使用以防副作用。低血压的预后稍因具体情况而定,生理性低血压一般预后良好,疾病引起的低血压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尽力避免诱因以减少反复发作。低血压并发症有休克、晕厥等,必须及时进行紧急抢救治疗。
中医病名:低血压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多发群体:于体质比较瘦弱的青中年女性、老人
常见发病部位:心脑血管
常见病因:大出血、脱水、感染、过敏、心脏病、内分泌疾病
常见症状:头晕、视野模糊、恶心、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困惑、怕冷、脸色苍白、脉搏微弱
传染性:否
是否遗传:否
相关药物:氟氢可的松、盐酸米多君、奥曲肽、阿卡波糖、瓜尔胶
产生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短期内迅速发生低血压,可能是大出血、脱水、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低血压缓慢发生,逐渐加重,继发于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心脏病和内分泌疾病。
发病原因
原发性低血压
比如生理性低血压,发病原因不是特别清楚。与形体瘦弱、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
继发性低血压
是指某些疾病导致的低血压状态。这种低血压病因一般为两类:
短期内迅速发生低血压,如大出血、脱水、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血压急剧降低;
低血压缓慢发生,逐渐加重,如继发于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心脏病和内分泌疾病,包括甲状腺疾病、肾上腺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
此外,当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而导致贫血时,也会发生低血压。
还有一些常见继发性低血压的病因如下。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是指患者低血压的发生与其体位变化有关,如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分钟以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孕期低血压
由于血液循环系统会在怀孕期间迅速膨胀,因此导致血压下降,不过属于正常现象,血压通常会在生完孩子后恢复到孕前正常水平,除此之外,当孕期发生缺铁性贫血时,也会引起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
进餐后,大量的血液分配给胃肠道,致使心脑血管供血减少。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幅度≥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收缩压下降至<90mmHg。多见于老年人。
诱发因素
年龄
站立或进食后血压下降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成人。长时间静止后导致的低血压主要影响儿童和年轻人。
药物
服用某些药物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包括α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多沙唑嗪,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神经节阻断药如胍乙啶,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喹硫平,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文拉法辛,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四环类抗抑郁药如马普替林,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左旋多巴等。
某些特殊疾病
帕金森病所致低血压的发病率达30%,部分合并卧位高血压;糖尿病所致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0%~30%,与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有关;还有一些心脏病可诱发低血压。
部分慢性低血压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急性低血压如大多数体位性低血压、餐后或排尿性低血压多有临床表现,甚至引起晕厥。
早期症状
对于慢性低血压,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对于急性低血压,发作时即可出现头晕、恶心、视野模糊等症状,甚至晕厥。
典型症状
出现低灌注临床症状,即因毛细血管内血液灌注不足而引起的症状。
头晕、视野模糊、恶心、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困惑、怕冷、脸色苍白、脉搏微弱等症状;
极度低血压患者很有可能导致晕厥、跌倒、一过性脑缺血;
部分老年低血压患者无明显主诉,但同样可以发生跌倒和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持续时间多在5~10分钟,也有的长达20分钟。
伴随症状
长期低血压会使身体的各项机能下降,从而出现下列伴随症状:
乏力、精神倦怠容易造成心情压抑、情绪抑郁等。
当患者突然或者因体位变化、进餐后出现头晕眼花,肢软乏力,心悸出冷汗等症状时,建议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诊断流程
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面容、皮肤色泽、体型胖瘦、有无水肿以及肢体运动等情况;
分别测量卧位与立位血压,并注意比较双上肢以及上、下肢间血压,以排除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的血压变化;
心脏查体:注意心音和心脏杂音的变化;
神经系统查体:检测患者肢体感觉以及有无运动的协调障碍。
医生可能问及的问题有:
询问低血压状态何时发生,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体位、服用药物有无明显关系。
有无长期卧床病史。
有无外科手术,有无外伤而导致自主神经损害。
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和原发病史,并检查到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8kPa)即可初步诊断为低血压;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分钟以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可诊断为直立性低血压。
就诊科室
一般情况就诊于心血管内科,严重症状如晕厥等,就诊于急诊科。
相关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心脏造影检查,判断有无引起低血压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
外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或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是否患有外周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检查了解有无脊髓空洞等脊髓病变。
血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检测,以及其他内分泌检查,排除贫血、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等。
鉴别诊断
是指血糖水平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主要由药物、胰岛β细胞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该病好发于糖尿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低血压主要好发于体质瘦弱的女性或老人。
贫血
治疗低血压取决于它的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导致低血压的原因。症状不明显时,可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有效改善低血压,当症状明显或血压突然降低时,需要及时处理。
急性期治疗
导致急性低血压的原因各不相同,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大出血导致的低血压要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严重创伤、感染导致的低血压要及时补液、抗感染治疗;
过敏导致的急性低血压应明确过敏原,及时给予升血压治疗。
发生急性体位性低血压时,体位的调整很重要,应立即使患者平卧,并按摩四肢肌肉。注意观察脉搏变化,通常数分钟后血压即可恢复。
若不明原因的晕厥,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或取头低脚高位,迅速测量血压、脉搏和心律。晕厥发作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般需要及时就医查找原因。
一般治疗
对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老年患者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适度多喝水,使机体内组织间隙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
平时适当运动,如做物理对抗动作如腿交叉、弯腰及紧绷肌肉等,改善神经和血管的调节功能,有助于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
穿压缩长袜和用腹带,可减少外周血量。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据文献报道有容量扩张剂(如氟氢可的松)、血管收缩剂(如盐酸米多君、奥曲肽)及辅助药(如阿卡波糖、红细胞生成素等),应注意在改善立位低血压时会有增高卧位血压的副作用,因此需要慎用。
氟氢可的松
主要作用是维持血容量,升高血压。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可伴有水钠潴留、高血压及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
奥曲肽
主要作用是防止血管扩张,升高血压。适用于严重的餐后低血压,但糖尿病患者不建议使用。可能伴有恶心,痉挛、面部潮红、高血糖和仰卧位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米多君
主要作用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伴有心律不齐、寒颤、皮疹等不良反应。
瓜尔胶
主要作用是延缓葡萄糖的吸收,维持饱腹感,减少胃肠道的血流,维持血压。主要适用于餐后低血糖。尚未发现其不良反应。
阿卡波糖
主要作用是减少胃肠道的血流,维持血压。适用于餐后低血压,尤其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轻微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前沿治疗
目前暂无确切的应用于临床的前沿治疗方法及药物。
生理性低血压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要平时加强营养,注意锻炼,预后良好。
针对疾病引起的低血压,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使循环血容量回升,基本可以控制。此外,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虽然容易反复,只要避免引起低血压的诱因,一般预后良好。
治愈性
生理性低血压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暂时的低血压,一般在调整生活方式,行对症、对因治疗后,可完全恢复,预后好。
体位性体血压和餐后低血压往往会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日常需注意避免诱因。
脑对缺血十分敏感,低血压会导致暂时的器官供血不足,引起晕厥,意识丧失并跌倒,有可能造成骨折或脑外伤,特别是老年人更易发生。
严重的低血压可能导致休克,危及患者生命。
并发症
休克
这是低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血压突然下降,可能伴有精神烦躁、反应迟钝、心率加快、四肢湿冷、面色苍白或紫绀,尿量减少或无尿,需立即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治疗。
晕厥
这是突然血压下降导致的大脑暂时供血不足所致,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短暂的不省人事和昏倒,一般持续2~3分钟左右,无论是否进行处理,之后全部功能均可逐渐恢复神志正常。最大的危害是因突然晕倒而发生意外,如骨折和脑外伤等,特别是老年人。
参考来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