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腕管综合征 编辑
腕管综合征,又称手腕管症候群、手腕管综合征等,是指由于手腕部位动脉、静脉、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在手腕管内形成狭窄和疼痛的一种疾病。腕管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长期反复做重复性动作,如长时间使用键盘、鼠标等;手腕管内的结构异常导致神经受压;手腕受伤或炎症引起的水肿或肿瘤等。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长期从事重复性手腕运动的人群,如计算机程序员、装配工、钢琴家等。
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手腕疼痛、麻木、刺痛,疼痛可向手掌、手指、前臂等部位放射,严重时会影响手的功能。并发症包括手指运动功能减退、手指萎缩、手指失去感觉等。腕管综合征属于非传染性疾病,没有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包括支具固定、局部理疗、局部封闭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减少手腕负荷等;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解除手腕管内结构的压迫,以恢复神经功能,包括传统开放性腕管减压术(OCTR)和内镜下腕管松解减压术(ECTR)。目前关于腕管综合征的病死率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一般认为是一种相对较低的疾病。预防腕管综合征的方式包括避免长时间重复性手腕运动;正确使用键盘、鼠标等工具;经常进行手腕锻炼和伸展运动。
外文名:carpal tunnel syndrome
别名:手腕管症候群、手腕管综合征
就诊科室:骨科、运动医学科、手足外科
多发群体:长期腕部用力的职业(如程序员、木工、厨工等)
常见发病部位:腕部
常见病因:外源性压迫、腕管管腔变小、职业因素等
常见症状:腕前部疼痛及手部麻木无力,常见于正中神经分布的拇指、示指(即食指)、中指区域
传染性:无
传播途径:无
是否遗传:否
中文名:腕管综合征
该疾病以中老年女性多见,有劳损病史者高发。男性患者常有职业病史,在需要长期腕部用力的程序员、木工、厨工等职业中,发病率较高。
本病的双侧腕部发病率可高达30%以上,其中绝经期女性占双腕发病者的90%。
腕管综合征发病与患者的职业工作性质有很大关系。
另外任何影响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必需空间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腕管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外源性的压迫,腕管变小、管腔内占位等。
发病原因
外源性压迫
由于外源性的压力可通过腕横韧带直接传导到腕管,因此当手腕部受到长期压迫时容易引起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从而引起腕管综合征。此处皮肤有严重的瘢痕或者良性肿瘤的压迫也可导致腕管综合征,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腕管管腔变小
腕横韧带可因肢端肥大症、黏液性水肿等内分泌病变或伤后疤痕形成而增厚,使管腔变小。桡骨骨折、腕骨骨折等腕部的骨折、脱位畸形愈合,可使腕管后壁或侧壁凸向管腔,使腕管狭窄。
管腔内容物增多、体积增大
当腕管内出现腱鞘囊肿、神经鞘膜瘤、脂肪瘤及伤后血肿等疾病时,将占据管腔内容积,使腕管内组织结构相互挤压、摩擦,从而刺激或压迫正中神经。
职业因素
如程序员、木工、厨工等职业,长期过度使用腕部,腕管内压力反复出现变化,将引起正中神经慢性损伤。
诱发因素
腕管综合征起病缓慢,急性起病者较少,对于有一定疾病基础的患者,有时候进行频繁、反复、用力的手及腕部活动时可能诱发该病。
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腕部感觉异常,常见于拇指、食指、中指等正中神经分布区域。
典型症状
患者常会感到拇指、食指、中指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症状以中指为甚,夜间或清晨症状比较明显。一些症状严重者,疼痛可达前臂、上臂甚至肩部(需排除其他疾病的影响,如颈椎病)。
常见症状
初期:以间歇性手、腕部感觉异常和感觉迟钝为特征,且频率逐渐增加。深夜可因烧灼样剧烈疼痛而痛醒,伴麻木及针刺感,适当抖动手腕可减轻不适和恢复知觉。
中期:出现持续性手指疼痛、麻木,随后发生感觉减退,甚至丧失,精细动作的灵巧性下降,如捏硬币、扣纽扣等活动障碍。严重时麻木、疼痛症状会延伸至手肘或肩膀。
当患者反复出现手、腕部疼痛伴针刺感及麻木感时需引起警惕,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
当出现持物不稳,不能完成捏硬币、扣纽扣等精细操作时应立即就诊。
就诊科室
常规就诊科室是骨科、运动医学科或者手足外科。
就诊依据
医师会根据患者情况,询问患者职业、工作情况,及是否以前出现过手腕疼痛、麻木等症状,然后会详细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刺痛、钝痛、隐痛、跳痛、肿痛)、疼痛严重程度、疼痛的时间、加重或缓解疼痛的因素、是否伴有其他症状(麻木、乏力、感觉迟钝)及以前有没有接受过治疗等。医师将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做出临床诊断。
相关检查
医生查体
临床体查测试很多,其中以Tinel征、Phalen征(屈腕试验)检查最为常用:
Tinel征:用叩诊锤轻叩腕部正中神经对应的部位,当正中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麻木、疼痛或如同蚂蚁在皮肤上爬行的异常感觉,提示有腕管综合征。
Phalen征:屈肘、前臂上举,双腕同时屈曲90度,屈腕时出现手指刺麻感或压迫腕部中间部位后出现刺痛或麻木的感觉,如果在60秒内出现上诉症状,提示有腕管综合征。
影像学检查
X线及CT
检查结果多为阴性。多作为手腕部骨折、脱位、肿瘤以及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腕管狭窄等疾病的鉴别手段。
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观察正中神经的粗细、压迫等情况,并且确定腕部关节周围组织结构是否正常,作为确定病变部位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B超
可以观察正中神经的粗细、压迫等情况,并且确定腕部关节周围组织结构是否正常,经济快捷。
神经传导检查(电生理学检查):进行肌电图或神经传统速度的检查,检查若发现腕部区块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变缓甚至波形振幅变小,可判定为腕管综合征。
此检查当前在临床上被认为是腕管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但因为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和误诊率,且检查中的电刺激可能让病患感到不舒服,所以通常一般会优先以临床症状来诊断并治疗。
鉴别诊断
本病和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疾病表现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进行判断。
颈椎病
患者手臂及手掌部出现局部疼痛、感觉丧失或肌无力等症状。
查体:腕管综合征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基本正常且无痛。
辅助检查:颈椎病X线、CT、MRI检查可见椎间孔狭窄,神经根被压迫。
神经肌电图结果显示神经根损伤,且颈椎病的屈腕试验和腕部Tinel征均为阴性。
胸廓出口综合征
首先保守治疗,尤其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首选保守治疗(包括支具固定、局部理疗、局部封闭治疗等)。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或发生拇指肌肉萎缩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急性期治疗
对于起病急,疼痛较重患者,需注意休息,减少腕关节的活动,可用前臂支托,将腕关节支具固定,进行局部理疗,缓解症状。
腕管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可收到较好效果。
对于腕管内腱鞘囊肿、病程长的滑膜炎、良性肿瘤应该手术切除,对于腕管壁增厚、腕管狭窄的患者可进行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术。
手术时如果发现正中神经已经变硬或局限性膨大,应进行神经外膜切开,神经束间松解术。
一般治疗
治疗原发疾病:对有基础病的患者,需首先治疗原发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类风湿关节炎等。
腕关节支具固定:早期可采用腕支具将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3~4周,可以缓解甚至消除症状。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口服药物治疗
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神经营养药物等,其目的主要为减轻局部水肿、消炎止痛、营养受损神经。
局部封闭治疗
腕管内注射药物,常用注射药物为类固醇激素、普鲁卡因等,可使腕管内组织水肿减轻,神经本身充血水肿减少,从而缓解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药物注入正中神经内,否则可能加重症状。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在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明显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目的为解除正中神经的压迫,为恢复神经功能创造条件。
主要手术指征
骨折、脱位或占位性病变造成的正中神经卡压。
大鱼际肌萎缩、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明显感觉减退,神经电生理检查阳性。
保守治疗无效。
手术治疗方法
包括传统开放性腕管减压术(OCTR)和内镜下腕管松解减压术(ECTR)。
开放性腕管减压术(OCTR):该手术为开放性手术,创伤较大但效果很好。
内镜下腕管松解减压术(ECTR):随内镜技术及手术器械的发展,内镜下腕管松解减压术近年受到广泛应用,ECTR相较于传统的OCTR手术具有一定优势,其创伤小,术后恢复期缩短。
中医治疗
属中医“痹症”范畴,可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方式治疗,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疗效。
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作为一种无创、无明显副作用的保守治疗方式,于近年来被较多的应用于临床,主要包括:低剂量激光、超声波、超短波及中频电磁疗等物理治疗方法。
该病通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治愈性
对于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保守治疗即可取得理想效果,经过休息,局部封闭治疗、腕部固定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可以使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如果术中发现正中神经变性不严重,术后临床效果不错,如果病史过长,正中神经受压过久而严重变性,术后可能部分恢复功能。
并发症
腕管综合征并发症主要为术后并发症。
常见手术并发症
术后伤口感染;
术后腕掌瘢痕组织形成,引起疤痕痛或影响关节的活动;
部分患者术中神经损伤出现握力下降;
因正中神经的损伤引起局部皮肤麻木等。
该病是慢性疾病,同时该病的发病与患者的职业及生活有很大关系,因此有效的日常生活、工作管理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方式有助于腕管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
当患者出现手腕部疼痛、麻木症状时,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腕关节活动,应尽早到当地医院就诊。
健康饮食: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可以适当地食用全谷物和含钙的食物,睡前补充钙量和维生素,注重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患者需改变生活习惯(减少腕关节活动,限制重体力劳动)。特别对于需长期用手的职业人员,需避免过度用手,避免劳损,注意适当进行手腕部放松。
使用电脑时,为避免劳损,使用者应保持手腕于中立位,即手与前臂保持一条直线。手部可较之前臂稍低,同时可在腕关节下垫支撑垫。
患者的患侧手需要注意避免劳累,避免提重物,避免手及腕部过度活动,腕部注意保暖。
定期随诊,遵从医嘱进行康复锻炼。患者可以记录手腕部疼痛、麻木程度,评估病情进展情况,然后咨询医师,根据病情调整保守治疗方案,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如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时应积极监测血糖、控制血糖,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时需要咨询医生建议。
古代
早在古代,人们就有关于手腕疼痛和麻木的记录。埃及人和古希腊人描述了类似腕管综合征的症状,并尝试了一些治疗方法,如手腕按摩和手腕扩张运动。
19世纪
在19世纪早期,医生开始认识到手腕和手臂的神经受到压迫可能会导致腕部疼痛和麻木。然而,直到19世纪中期,医学界才开始使用“腕管综合征”这个术语来描述这种病症。
20世纪
在20世纪初,医生们开始研究腕管综合征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医生们开始使用电生理测试来诊断腕管综合征,并且开始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如腕管切开术。
21世纪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提供了更多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今,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可以通过神经电生理测试和影像学检查来确认。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如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如腕管切开术和微创手术)。
参考来源:
2023年03月29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鹰潭医疗区消化内分泌科联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鹰潭医疗区骨科发表论文,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内窥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效果,结论:在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选择内窥镜辅助下微创术式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指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握力快速恢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3年10月15日,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表论文,选择2020年5月—2022年3月在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46例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超声引导下采用生理盐水对正中神经行"水分离"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性,结论:超声引导下正中神经生理盐水"水分离"能够有效治疗腕管综合征。
2023年10月15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发表论文,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19年7月-2021年5月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局麻无止血带技术结合肌骨超声在腕管综合征针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结论:无止血带技术结合肌骨超声疗法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腕管综合征针刀手术时患者的疼痛感和出血量,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可靠。
参考来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