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易激综合征 编辑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病状,多由多种因素引发导致肠-脑互动异常。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排便异常,伴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常见类型包括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中国的普通人群中,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约在1.4%~11.5%间,但由于许多患者未就医,实际数字可能高于此。这种病症可以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发生,但以中青年(18~59岁)更为常见,老年人(≥60岁)的患病率有所下降。女性的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症状不固定,可有腹胀、腹痛等症状,腹痛一般发生在下腹部,忽隐忽现,常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此外,可伴有如消化不良、胃灼热、反流等上消化道症状;或乏力、尿频、尿急及痛经等肠外症状。肠易激综合征非传染病,根据实际病情和症状表现,应提早就医。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消除顾虑为主。主要疗法包括改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药物治疗、心理和行为疗法等,具体疗法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也会反复发作,但预后一般相对较好,大多患者在1年内症状消失。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病程长、既往有手术史的患者预后较差。
中医病名:肠易激综合征
别名:IBS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多发群体:中青年(18~59岁),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常见发病部位:结直肠
常见病因:饮食因素、肠道感染、 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学异常、神经系统异常、肠道感染、肠道微生态失衡、精神心理障碍
常见症状:腹痛、腹胀不适、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胃灼热、反流
传染性:否
是否遗传:否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和机制还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肠-脑互动异常的结果。
有研究显示,饮食因素(包括免疫性——即食物过敏,非免疫性——即食物不耐受两个方面)可诱发或加重患者症状,此外,肠道感染是中国人群患该病的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内脏高敏感性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人,更易产生腹胀、腹痛等症状。
内脏高敏感性能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发病机制,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胃肠动力学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蠕动或增强、或减弱,或痉挛,对如进食、肠腔扩张、肠内容物以及某些胃肠激素的动力学反应过强,并呈反复发作过程。
胃肠动力学异常是该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不同亚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动力学改变情况有所不同。
神经系统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异常和调节异常,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被认为是对脑-肠系统的超敏反应,包括对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肠道感染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可能是急慢性感染性胃肠道炎症后的结果之一,其发病与感染的严重性及应用抗生素时间均有一定相关性。
肠道微生态失衡
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肠道内乳酸菌、厚壁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及拟杆菌的增多,而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患者韦荣球菌数目增加。
肠道微生态失衡在该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精神心理障碍
大量调查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发焦虑、抑郁等表现,此外,急性和慢性应激事件,如失业、亲人死亡、性虐待、体罚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诱发因素
胃肠炎、食物不耐受、慢性应激、外科手术及某些药物等因素是诱发或加重症状的主要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起病以腹痛、排便异常为主,呈慢性、反复、间断发作。
典型症状
腹痛
以下腹部为多,疼痛部位也可发生变化,较少夜间发作。发作和持续的时间缺乏规律,常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
腹泻
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糊状且含大量黏液,通常无血便。大多在晨起或餐后出现,每日腹泻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
便秘
往往伴有便后不尽感,也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多数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可有腹部压痛,直肠指检可发现肛门痉挛和痛感。
伴随症状
上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胃灼热、反流等。
肠外症状:如乏力、尿频、尿急及痛经等。
当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以下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
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
黏液便;
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诊断依据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可参考罗马Ⅳ标准:在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基础上,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平均发作至少每周1次,伴下面2项或者2项以上症状:
与排便相关;
症状发生伴随排便频率改变;
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诊断流程
1.根据相关胃肠道症状怀疑肠易激综合征时,应及早于消化内科就诊。
2.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问诊,病史采集内容包括:
消化道症状表现;
年龄及发病时间;
可能出现的伴随症状,患者的精神状态;
既往消化道病史及既往消化道疾病治疗史,有无手术;
全身病史、手术史、传染病史;
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及用药史。
3.出现“报警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需立即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报警征象”有:
40岁以上近期出现症状;
近期出现消瘦、体重下降>3kg;
黄疸;
发热;
吞咽困难;
腹部包块;
症状进行性加重。
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应及时检查。有针对性地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4.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评估严重情况及患者意愿进行相关治疗。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相关检查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
符合上述“报警征象”者,家族中有大肠癌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若近期出现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持续性改变或者症状发作的形式改变或症状逐渐加重,应当十分警惕,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病变。
应空腹状态下进行。
腹部CT检查、腹部B超检查
必要时需进行这两种检查,应空腹状态下进行。
血、尿、大便常规
三大常规是门诊及住院患者要做的基本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之前需要空腹12个小时。检查前一天晚上,应该避免吃油腻的食物。
尿常规检查采集尿液标本时,要求留取中段尿,女性应避免经期前后三天。
大便常规检查前3天建议避免进食血制品,化验前一天建议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
血生化、血沉、肝功能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这些检查,血生化主要检查血糖、肌酐情况和甲状腺功能。
病原学检查
粪便标本应该在疾病早期,抗菌药物开始治疗以前采集,应于排便后立即检查。从脓血和稀软部分取材,寒冷季节标本传送及检查时均需保温。
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常与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同时发生,诊断时需注意排查,以免漏诊。
此外,该病还常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疾病 | 鉴别要点 |
---|---|
慢性细菌感染 | 多次粪便常规及粪菌培养有阳性发现,以及充分有效的抗生素系统性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可明确诊断。 |
有腹泻,但大便中常有脂肪和未消化食物。 | |
结直肠肿瘤 | 结肠肿瘤也可以出现腹泻、便秘等类似肠道功能性疾病的症状,特别是对老年人应注意,可进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或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
有发热、脓血便等异常表现,经X线钡剂造影或结肠镜检查可以鉴别。 | |
甲状腺疾病 |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腹泻,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出现便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出现便秘,可进行甲状腺、甲状旁腺功能检查以进行鉴别。 |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顾虑为主。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和行为疗法,具体来说,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
一般治疗
明确诱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避免进食诱发症状的食物。告知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的性质,解除顾虑。对伴有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药物治疗
名称 | 作用 |
---|---|
解痉剂 | 改善腹泻型患者的总体症状,对腹痛症状缓解的疗效明显。治疗应包括抗胆碱药(如东莨菪碱)、平滑肌抑制剂(如美贝维林和阿尔维林)、胃肠道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的四胺衍生物(匹维溴铵和奥替溴铵)以及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曲美布汀)等。其中抗胆碱能药物应短期使用。 |
止泻剂 | 改善腹泻症状。洛哌丁胺可以使肠道蠕动速度减慢,充分吸收肠道内的水和电解质,减少腹泻发生。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吸附剂双八面体蒙脱石对改善腹泻症状也有效。 |
导泻剂 | 一般主张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药以减少不良反应。 |
动力感觉调节剂 | 5-羟色胺(5-HT)对外周平滑肌、分泌、蠕动、外在神经、感觉神经元、迷走神经和脊髓传入活动有多重作用,5-HT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可以缓解女性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的疼痛、排便急迫感和排便频率,但应警惕不良反应如缺血性肠炎等的发生。 |
抗精神病药物 | 缓解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中重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对于无精神异常的患者,在其他药物无效时也可以给予抗抑郁治疗。 |
干预肠道菌群 | 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及利福昔明等。 |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肝郁脾虚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病机,中药多用疏肝解郁、健脾行气药,具体辨证处方。
中医因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调整,可弥补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重叠症状及伴焦虑抑郁患者等治疗方案的不足,减少西药长期服用的不良反应,在肠易激综合治疗方面有独特优势。
其他治疗
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特定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与肠易激综合症状相关,可采用排除性饮食疗法确定引起症状的食物,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体化食谱。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也会反复发作,但预后一般较好,大多患者在1年内症状消失。
腹部症状持续的患者预后较差,约5%~30%的患者在5年后仍有症状。
有严重心理障碍、病程长、既往有手术史者提示预后不良。
严重性
肠易激综合征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参考来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