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瘘 编辑
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科疾病,主要由直肠和肛管周围的感染性脓肿引发。其主要特征是肛门或直肠和会阴皮肤之间形成一个慢性感染通道,主要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构成。肛瘘大多数发病于青壮年男性,而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常见的分类包括低位单纯性肛瘘、低位复杂性肛瘘、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
肛瘘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自瘘口反复流出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患者常伴有肛门部疼痛,严重者会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等。在外口愈合,瘘管内脓肿形成,引流不畅时,可有明显的疼痛感。肛瘘不具传染性。
治疗肛瘘主要通过手术来达成,手术的目的是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减少肛管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然而,由于肛瘘的复杂性和一些特殊的病理背景,手术治疗肛瘘后还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肛瘘如果久治不愈,最终可能连带肛门括约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其功能异常或缺失,出现控便异常甚至肛门失禁。此外,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肛瘘也存在癌变风险。
中医病名:肛瘘
别名:肛管直肠瘘
就诊科室:肛肠科、普外科
多发群体: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常见发病部位:肛管或直肠与会阴皮肤
常见病因:肛管或直肠周围脓肿,会阴部手术所导致的感染,克罗恩病、直肠肛管癌等肠道疾病
常见症状:反复自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肛门部潮湿、瘙痒,甚至出现湿疹,引流不畅时有明显疼痛感,严重时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
传染性:无
是否遗传:否
相关药物:抗生素等
肛瘘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根据瘘管位置高低、瘘管的数量,可将肛瘘细分为4类:
低位单纯性肛瘘:瘘管位于深部以下(靠近肛门),只有一个瘘管。
低位复杂性肛瘘:瘘管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有多个瘘管和瘘口。
高位单纯性肛瘘:瘘管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远离肛门),只有一个瘘管。
高位复杂性肛瘘:主瘘管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有多个瘘管和瘘口。
根据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Parks分类),可分为以下4类:
括约肌间型:约占肛瘘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附近,外口多在肛缘附近,为低位肛瘘。
经括约肌型: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瘘管穿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
括约肌上型:为高位肛瘘,较少见,约占4%,瘘管在括约肌间隙向上延伸,越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
括约肌外型:最少见,仅占近1%。内口不在齿状线附近,而在齿状线上方的直肠壁,瘘管在内外括约肌外方经肛提肌而下,外口开口于肛门远处周围皮肤。多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的结果,也会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克罗恩病引起,治疗较为困难。
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在肛周皮肤形成外口。肛管直肠的一些特异性炎性疾病(如克罗恩病、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恶性肿瘤、肛管外伤感染也可引起肛瘘,相对少见。
发病原因
肛管或直肠周围脓肿
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处形成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外口暂时封闭后,局部引流不畅,脓肿再发,封闭的外口再次破溃或在其他位置穿破形成新的外口,如此反复发作,可造成多个瘘管和外口。
其他病因
除上述情况外,根据感染的来源不同,肛瘘可继发于会阴部手术所导致的感染,如产后会阴缝合后感染、前列腺、尿道手术后感染等波及肛管直肠引起脓肿和瘘;糖尿病、白血病、结核等患者,因机体抵抗力下降,可经血行感染引起肛瘘;还有一部分继发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肛管癌等肠道疾病。
诱发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辛辣、油腻饮食可导致便秘或腹泻,增加了肛周脓肿及肛瘘的发生率。
不良生活习惯
久坐、熬夜、嗜烟酒、过度劳累均是肛周脓肿及肛瘘的诱发因素,久坐导致肛门内持续高压,熬夜、劳累可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排便习惯改变,继而出现肛周疾病,增加肛周脓肿及肛瘘的患病概率。
肛瘘主要表现为肛瘘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部分较大的高位肛瘘,因无括约肌限制,其瘘外口可有粪便、气体排出。当瘘外口愈合,瘘管中脓肿形成、引流不畅,患者可感到明显疼痛,同时可伴发全身感染症状,切开排脓后症状缓解。以上症状反复发作、难以自愈是肛瘘最主要的临床特点。
典型症状
分泌物流出:可持续或间断发作,量少。分泌物通常为脓性、血性、黏液性。
瘙痒: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少部分患者并发肛周湿疹。
瘘管排便、排气:部分较大的高位肛瘘,由于瘘管位于肛门括约肌外,不受括约肌控制,因此其瘘外口可有粪便、气体排出。
疼痛:如瘘管引流通畅,可无疼痛,或仅有轻微发胀不适。当外口愈合,瘘管堵塞时出现疼痛,一般为胀痛或跳痛,引流后症状缓解。
体征:肛周可见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隆起外口,按压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溢出。指诊可在附近扪及轻压痛硬结状内口,若瘘管位置较低,自外口向肛门方向皮下可触及条索样瘘管。
伴随症状
当瘘管外口闭合,瘘管中有脓肿形成、引流不畅时,可伴发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
若有反复发作、破溃流脓的肛周硬结,建议及时就医。
医生将结合患者主诉、相关病史、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磁共振检查(MRI)能够清晰显示瘘管位置及与括约肌之间的关系,部分患者可通过MRI找到内口位置。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和治疗,MRI扫描具有重要意义。
就诊科室
对于肛周存在反复破溃、少量流脓的硬结等症状的患者,优先考虑肛肠科就诊,在基层医院也可选择普外科就诊。
相关检查
肛瘘诊治的关键在于寻找瘘管内口的正确位置。
少数病例可通过肛门指诊的方法直接定位。肛门指诊时可以在齿状线处触及硬结或凹陷,按压瘘管可有分泌物流出,即为瘘管内口。
大部分病例的瘘管内口隐蔽,甚至闭合,需要通过外口、顺沿瘘管找到内口位置,具体分为“看、摸、探、灌、照、切”6种方法。
看
即视诊。根据Goodsall规律,即患者处于截石位,在肛门中间划一横线,若外口在线前(上)方或距离肛缘不超过5cm,内口常在与外口对应的肛窦(齿状线)上,瘘管是直的;若外口距离肛缘大于5cm或在线后(下)方,其瘘管多向后弯曲,内口常绕至肛管后正中位齿状线处(6点)。
摸
即肛门指诊,低位肛瘘指诊即可确定内口位置。若瘘管位置深、瘘管未完全成形或属于括约肌间的病例,则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内口位置。
探
用软质探针自外口探入,沿瘘管探查内口,此法适用于单纯性肛瘘,并应先排除瘘管闭塞、瘘管弯曲等情况。操作需轻柔,避免因暴力操作造成假性窦道和内口。
灌
经过上述方法后仍不能找到内口位置时,还可自外口注入亚甲蓝溶液1~2ml,通过观察填入肛管及直肠下端的白纱布条的染色部位判断内口位置。此法同样需要以瘘管畅通作为前提。
照
即影像学手段,目前B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经验的医师可通过B超确定瘘管的位置、范围、与括约肌的关系和内口的位置。MRI则能更加清晰的显示瘘管的位置及与括约肌的关系、明确瘘管内口位置及数目。
切
如若内口位置最后都无法确认,则只能切开瘘管、沿着瘢痕与坏死组织边切边寻找内口。
血常规检查:属入院常规检查。多数症状稳定的肛瘘患者血像正常,在并发急性脓肿导致全身症状的肛瘘患者可出现血象升高。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X线造影、经肛肛管彩超、MRI等)用于辅助诊断,且有助于制订手术方案。
碘油瘘管造影
此法用于判断瘘管内口位置,为临床上常用检查手段之一。
超声检查
当碘油造影无法明确瘘管内口位置时,可行B超检查,该检查对于位置较浅表的瘘管可明确其位置、范围、与括约肌的位置关系以及瘘内口的位置。其阳性检出率较高,有助于早期与其他肛周疾病进行鉴别。
MRI检查
对于位置深在的瘘管,B超显影不清晰,而MRI能清晰显示各处瘘管的数量、大小、位置、与括约肌的关系,部分病例能通过MRI找到其内口的位置。
其他检查
对于复杂、多次手术的、病因不明的肛瘘患者,应做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的存在。
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其他肛门疾病(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相鉴别,结合典型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可辅助鉴别。
肛裂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特征表现“三联征”包括:肛裂、前哨痔、肛门乳头肥大。从结构上来说,肛裂病灶无瘘管、外口、内口结构,常伴与排便有关的肛门剧痛,临床上可通过上述特点与肛裂进行鉴别。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间隙内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肛瘘则是其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长久不愈的慢性期表现。一般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不难鉴别,表现不典型者可通过肛管超声及MRI扫描进行区分。
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是: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减少肛管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
由于肛瘘的复杂性和一些特殊的病理背景,肛瘘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鉴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特殊病理和生理环境及肛门功能的重要性,“带瘘生存”,亦可作为一个原则加以选择,不应为盲目追求手术根治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中药治疗仅限于患者恢复期的调整和暂不适合手术者。
药物治疗
肛瘘有间歇期和发作期,间歇期无明显症状,此时可不用药,发作期出现流脓、红肿、疼痛等症状,如果不能立即手术,可采取药物治疗暂时缓解症状。
外治:肛门局部用中药药液坐浴、熏洗,或高锰酸钾洗液温水坐浴,配合外敷抗菌软膏;
抗生素:急性感染发作期或有全身感染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是将瘘管切开或切除,形成开放的创面利于愈合。手术的关键是要明确瘘管的行程和内口位置,医生会尽可能减少患者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同时避免患者肛瘘复发。目前肛瘘手术主要包括4种。
肛瘘切开术
将瘘管全部切开,并将切口两侧边缘的瘢痕组织充分切除,使引流通畅、切口逐渐愈合。适用于低位肛瘘。
挂线疗法
是利用橡皮筋或医用线缓慢切开肛瘘瘘管的方法。适用于距肛缘3~5cm以内,有内外口的低位或高位单纯性肛瘘,或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切除的辅助治疗。具有能适当保护肛门功能、减少肛门失禁风险的优点。
肛瘘切除术
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或高位肛瘘结构中瘘管成熟的较低部分或括约肌外侧部分。
复杂性肛瘘的手术需要充分、慎重评估术后肛门功能及肛瘘复发风险,若预期比较差,医生可能会考虑让患者带瘘生活。
中医治疗
肛瘘的中医证型包括湿热下注证、正虚邪恋证、阴液亏损证等,可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中医诊治。
内治法
用于不能手术者、术前、术后辅助治疗。清热利湿法用于湿热下注证;托里透毒法用于正虚邪恋证;养阴清热法用于阴液亏损证。现代肛瘘术后前期应用以上治法,后期应用益气健脾等治法。
外治法
包括插药脱管疗法、挂线疗法、熏洗法、外敷法、枯痔法、结扎法、针刺法、引导法等。目前临床上常由的有外治八法:扩创引流;去腐剔异;除疤拔管;拔毒生肌;敛疮收口;拔罐缩腔;堵漏生肌;贴敷箍毒。
其他治疗
堵塞法:该法适用于单纯性肛瘘患者发作期,0.5%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瘘管后,用生物蛋白胶自外口注入。此法虽然可以做到无创无痛,但治愈率低。
肛瘘难以自愈,需行手术治疗方能治愈,但术后仍存在复发的风险。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肛瘘存在癌变风险。
并发症
若患者未及时治疗,或病情控制不佳时,肛瘘反复发作,最终累及肛门括约肌从而导致其功能异常或缺失,此时即使行手术治疗也难以保留肛门正常功能,患者将出现控便异常甚至肛门失禁。部分复杂性肛瘘患者手术后也会出现肛门失禁,轻者为暂时性失禁,重者有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失禁。
此外,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肛瘘存在癌变风险。
防治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有重要意义。
及时治疗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以避免发展成肛周脓肿和肛瘘。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排便,每日排便后坐浴,保持肛门清洁,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
参考来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