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供血不足 编辑
脑供血不足(CCI)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因素造成脑部循环障碍,持续处于血液灌注不足的状态。脑供血不足的定义缺乏统一标准,相关类似的名称众多,譬如“慢性脑动脉硬化症”“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慢性低灌注状态”“慢性脑缺血”等。
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眩晕、头痛、肢体无力及感觉功能障碍等,最新研究发现脑供血不足可能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过程。
目前脑供血不足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改善血供为主。脑供血不足虽然患病率高,易引起急性TIA、脑梗死和慢性进行性痴呆等致残、致死性脑血管病,但目前多认为它是一种功能可逆的疾病,早重视、早诊断、早治疗,对预防脑卒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脑供血不足”是脑缺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在国际疾病诊断标准中并没有这个疾病名称。脑供血不足可通过药物治疗结合手术治疗改善,但本病较难治愈。
中文名:脑供血不足
外文名: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
别名:脑缺血、脑动脉供血不足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多发群体:中老年人
常见发病部位:脑组织
常见症状:头晕眩晕、头痛、肢体无力及感觉功能障碍、痴呆
是否遗传:否
相关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
按缺血部位分:
该型最常见,目前文献报告最多,危险性大,一旦发展成急性梗死,致残致死率高。具有持续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主要以头晕、头矒、行走不稳感、倾斜感、站立不稳感或头重脚轻感为主,一般不伴恶心;症状重时可有短时眩晕,伴轻度恶心、视物模糊,肢体乏力。上述症状可有波动性,时轻时重,体位变动时或行走时间较长时头晕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慢性前循环(颈内动脉)缺血型
主要表现为前脑功能障碍,即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事遗忘、名称遗忘等,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焦虑、易怒),失眠,工作能力下降,判断力下降,随时间推移甚至可出现人格改变、偏执、轻度痴呆,偏侧肢体发麻、酸困、发凉等。
慢性全脑缺血型
符合脑供血的诊断标准,同时具有前、后循环供血不足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
脑供血减少是慢性脑缺血的启动因素,原因复杂繁多,主要为:
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颈动脉等出现粥样硬化时,血管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斑块,使得血液通路变小、流通受阻,那么到达脑部的血液自然就减少,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
血管型颈椎病:颈部椎动脉是将血液供给大脑的重要血管之一。当颈椎发生错位时,可压迫椎动脉,使之变得狭窄或发生痉挛,那么流经动脉的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
血液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会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长期损伤可能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通速度减慢,导致大脑血液流动改变,进而造成脑供血不足。另外,这类疾病还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也可引起脑供血不足。
心脏泵血因素
如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可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降低,导致心脏射血量降低,进而引发脑供血不足。
不良生活习惯比如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从而诱发脑供血不足。
目前虽有不少动物实验,诸如病理方面的毛细血管床改变、皮质下白质传导纤维受损、皮质萎缩、神经元凋亡、胶质细胞增生等;生理方面显示的脑代谢异常、自由基增多、乙酰胆碱及单胺能递质水平异常等。但总的看,其发生机制仍不清。
脑供血不足发病率较高,据流调统计,不同程度脑供血不足患者的发生率:在80岁以上的老人中约占80%,60岁以上人群中约占70%,在45~50岁人群中,约1/4以上也存在这种情况,发病人群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脑供血不足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引起脑梗死,甚至痴呆,预后不良。
本病起病隐袭,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症状可出现
全头钝痛、胀痛或紧箍不适感,头晕或整天头昏昏沉沉、无清醒感等一般非特异性头面部感觉异常症状。
睡眠障碍,包括入眠困难、早醒、醒后再入睡难、日间精神倦怠,餐后精神更差、思睡、软弱乏力等。
以近记忆力下降为主的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缓,对新事物不感兴趣,学习、接受新事物和信息困难,易忘事、对日常早已熟悉的人或事短暂性回忆困难,甚至无法正常沟通交流等认知功能减退。
烦躁易怒、情绪波动、喜怒无常、心情抑郁、忧心思虑、沉默寡言、孤僻懒动、淡漠无欲等精神心理异常。
其他,如耳鸣、眼花、听力下降、脑鸣、偶发单或双肢体麻木、无力、僵硬、手持物落地;行走不稳、流涎、面麻、舌麻、唇麻、饮水呛咳、短暂失明、小便控制能力下降、晕倒以及多汗、心悸等躯体症状。
神经系统检查无明确定位损害体征,可有腱反射亢进,掌颌反射和吮吸反射阳性等。
脑供血脑供血不足患者常见的症状就是头晕眩晕、头痛、肢体无力及感觉功能障碍、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视物模糊等。
不同类型的脑供血不足存在不同的症状表现
急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表现为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吐字不清、单侧脸及手脚发麻或无力、视物模糊、肢体活动障碍及吞咽困难、短暂失明、耳鸣等。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头痛头晕、易疲乏、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不振、恶心呕吐、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等。
此外,还有些患者会出现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下降,对新鲜事物接受缓慢,易发怒,还可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
当中老年病人出现头晕眩晕、头痛、肢体无力及感觉功能障碍、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诊断流程/诊断依据
脑供血不足高危人群出现头痛眩晕、视觉减退、说话艰难、吞咽困难、肢体麻木无力以及焦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通过做头颅CT、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头部MRA、脑CT血管造影、颅脑血管造影确诊。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通过查体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肢体活动障碍及评估严重程度等。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利用超声波来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方向,通过这些血流动力学参数,医生能够发现颅内动脉的异常状况,此方法快捷简便且无创。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流速度慢、颅内动脉狭窄痉挛等现象。
测量血压水平
血压水平能够反映对血管损伤程度、心脏功能,过高过低都易引起脑血管疾病。血生化检查:检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情况,可用于调查患病原因。
脑CT及核磁成像(MRI)
可用于判断患者脑部缺血及梗死情况,是否有占位性病变,以及是否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等,有助于寻找病因。
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DSA)
将造影剂通过一根导管注入到需要检查的血管内,目的是通过数字化减影设备得到单纯的血管影像,观察脑部血管情况(如是否存在堵塞等)。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管局部狭窄或堵塞的情况。
精神及神经心理学检查
部分患者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现象,可通过此项检查鉴别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
鉴别诊断
该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受压、动脉畸形、大动脉炎、以及锁骨下动脉发病不全等因素密切相关,可出现头晕、头痛、走路不稳、视物模糊等症状,进行颈动脉超声或CTA检查可以发现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的起始段发生狭窄闭塞,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狭窄处可见血流紊乱,流速增高,狭窄远端动脉则成低阻改变。
肢体运动障碍为先兆的偏头痛,在头痛发作前表现有短暂的(5~60分钟)偏瘫,同时可有偏身感觉障碍和(或)语言障碍。但偏头痛患者多为青少年,先兆后有剧烈的头痛,且多有家族史,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一般无脑血流减低。
局灶性运动性癫痫
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多数为脑部器质性病变,年轻人多见,多为一侧肢体或身体某部位的一系列重复抽搐动作,大多见于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也可涉及一侧面部或一个肢体的远端。较严重的发作后发作部位可能遗留下暂时性受累肌肉的瘫痪即Todd麻痹。局部抽搐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甚至数周则成为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追问有癫痫发作病史,脑CT扫描或MRI可发现脑内病灶,脑电图检查有癫痫电波。抗癫痫药可控制发作。
前庭周围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多见于中、青年,可伴有耳鸣及听力下降,查体可见特征性眼震,其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天不等,可自行缓解。周围性眩晕没有脑部功能异常,一般不会伴有头痛。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首选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止血小板凝聚成块,对血液循环有好处,有利于脑部的血液供应。
抗凝药物:可阻止血栓的形成,有助于血液流通,促进脑部血液供应。比较常见的口服抗凝药为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
稳定斑块治疗: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药物不仅能调节血脂代谢,还可以起到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适用于脑动脉狭窄、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患者。
手术治疗
如颈动脉有严重狭窄(超过70%),必要时可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物理治疗
可通过物理治疗缓解头痛、睡眠障碍及疲乏无力症状。
其他治疗
去除危险因素,适当运动,减轻体重,治疗高血压、控制血糖血脂,戒烟、禁止过度饮酒。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早期干预对于预防缺血性卒中、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寻找脑供血不足的病因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关键。
中医治疗
可在专业中医药师的指导下,选取活血化瘀的药方,如眩清汤,有助于改善脑供血不足症状。另外,患者也可通过针灸或按摩等传统中医手法来治疗。
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可使脑供血不足症状得到很好缓解,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另外,积极治疗脑供血不足可有效避免脑梗塞的发生。
慢性脑供血不足与痴呆发生有密切关系,并且脑血流下降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相关。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需警惕患者痴呆的发生。有研究表明脑供血不足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抑郁症焦虑症的精神系统疾病,可能与脑血流不足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异常相关。
积极治疗并发疾病,对于失眠患者可以使用失眠量表评价后给予非苯二氮类药物右佐匹克隆、酒石酸唑吡坦。记忆力明显下降,量表评分低的可以给予美金刚及多奈哌齐等治疗。对于体位加重的头晕可以给予康复指导,积极应对头晕、头蒙。
改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时间充足,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劳累等不良作息习惯。对于颈椎病患者,可以通过佩戴颈椎围领、枕颌带牵引等方式最大限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减少椎体后移对椎动脉的压迫。
饮食调理:保持均衡饮食,摄入丰富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含有健康脂肪、蛋白质丰富的食物。适当补充富含优质蛋白、卵磷脂、脂肪酸及维生素的食物,如肉、蛋、奶、鱼肉等,以促进大脑皮质活动。
控制基础疾病:高胆固醇、高血压、高血糖是导致脑供血不足的主要风险因素,定期测量血压、血脂、血糖,并遵医嘱口服相关药物,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平时看看电视、报纸;做些手工劳作或家务事;也可以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如唱歌、跳舞、书法、打球等,陶冶性情,增强脑的思维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疲劳。
需要注意的是谨防患者摔倒,跌伤。患者家属需要积极学习急性卒中相关症状,如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需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脑供血不足的概念起源于50年代,但当时主要关注的是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短暂性脑缺血(TIA)。
1991年,日本第16次脑卒中学会正式命名“慢性脑供血不足”,并制定了诊断标准。
2018年,《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建议将慢性脑缺血定义为由于长期的血管病变或循环障碍导致的脑供血减少,引发轻度的、波动性的脑功能障碍,但无明确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的脑血管病症候群。
慢性脑缺血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涉及血管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液动力学障碍、小血管病变、血液成分异常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如PET、SPECT、CT等)可以评估脑血流量和代谢情况。
参考来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