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复方阿司匹林片 编辑

小儿复方阿司匹林片

小儿复方阿司匹林片,用于发热头痛感冒等。

2021年11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停止小儿复方阿司匹林片在我国的生产、销售、使用,注销药品注册证书。

基本信息

编辑

药品名称:小儿复方阿司匹林片

剂型:片剂

是否纳入医保:否

批准文号:注销

药品类型:工伤医保乙类双跨

汉语拼音:Xiao Er Fu Fang A Si Pi Lin Pian

成份

编辑

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每片含:阿司匹林59.3mg,对乙酰氨基酚34.4mg。

性状

编辑

本品为白色片。

适应症

编辑

用于发热、头痛及感冒等。

规格

编辑

0.3g

用法用量

编辑

口服。2~3岁一次1片,一日3次;4~6岁一次1.5片,一日3次;7~12岁一次2片,一日3次。

不良反应

编辑

1.一般剂量较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或大量服用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多可消失。

2.支气管痉挛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或哮喘。

3.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禁忌

编辑

1.对本品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

2.血友病患者禁用。

3.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及其消化道出血者禁用。

4.3个月龄以下婴儿禁用。

注意事项

编辑

1.交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或另一种非水杨酸类的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必须警惕交叉过敏的可能性。

2.心、肝、肾功能不全者,血小板减少者及其他出血倾向者应慎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编辑

本品易于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在妊娠头3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头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发育不全。在人类也有报道在应用本品后发生胎儿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后3个月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长,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出血的危险。在妊娠的最后2周应用,可增加胎儿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晚期长期用药也有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曾有报道,在妊娠晚期因过量应用或滥用本品而增加了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可能由于动脉导管闭锁、产前出血或体重过低)。但是应用一般治疗剂量尚未发现上述不良反应。本品可在乳汗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650mg,5~8小时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173~483μg/ml。故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

编辑

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本品,可能发生瑞夷综合征(Reye,syndrome)

药物相互作用

编辑

1. 与抗凝药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2. 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将增加胃肠道及肾脏副作用。

3. 本品与氯霉素合用,可延长后者的半衰期,增强其毒性。

4. 本品与抗病毒药齐多夫定(zidovudine)合用时,可增加其毒性。

药物过量

编辑

本品过量服用可引起肝肾功能,血液系统等损害,一旦发生即应就医。

药理毒理

编辑

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均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其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阿司匹林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药代动力学

编辑

本品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但肠溶片剂吸收慢。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时结合率也低。t1/2β为15~20分钟;水杨酸盐的t1/2β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值,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大剂量时可20小时以上,反复用药时可达5~18小时。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经胃肠道吸收迅速、完全,在体液中分布均匀,血药浓度0.5~1小时达到高峰,t1/2β约为2~3小时。肾功能不全时不变,但超量用药、某些肝病患者、老年人和新生儿可有延长,儿童则缩短。约25%与血浆蛋白结合,小量时(血药浓度

贮藏

编辑

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包装

编辑

塑料瓶 30片/瓶。

有效期

编辑

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