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 编辑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百日咳百日咳

百日咳(Whooping Cough)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又称鸡咳、鸬鹚咳等。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本病通常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三期。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及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接种接种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制剂疫苗。

百日咳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的咳嗽,且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吼声。该病病程较长,可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在卡他期,主要表现为轻微的咳嗽、流涕、喉咙微痛等。随着病情进展,痉咳期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发出一种类似“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可咳出大量黏稠痰液,伴有呕吐。其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潜伏期约7-14天。

目前,百日咳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接种接种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制剂疫苗。

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需要及时就诊,隔离治疗。治疗方式主要是抗生素治疗,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进行支持性治疗,如吸氧治疗、补液等。此外,对于百日咳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需要进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另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等也是有效预防百日咳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百日咳疫苗对百日咳缺乏长期免疫作用,加强疫苗接种对减少发病非常重要。此外,对于未接受过疫苗注射的体弱婴幼儿,在接触百日咳患者后,可注射含抗毒素的免疫球蛋白预防。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百日咳

外文名:Whooping Cough

别名:鸡咳、鸬鹚咳

就诊科室:儿科、感染科、呼吸内科

多发群体: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及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

常见发病部位:呼吸道

常见病因:百日咳杆菌感染

常见症状: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传染性:是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是否遗传:否

相关药物: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制剂疫苗

分型

编辑

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本病通常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三期。

卡他期(前驱期)

自起病至痉咳出现,为7-10天。初起类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低热、咳嗽、流涕、喷嚏等。3-4天后其他症状好转而咳嗽加重。此期传染性最强,治疗效果也最好。

痉咳期

咳嗽由单声咳变为阵咳,连续十余声至数十声短促的咳嗽,继而一次深长的吸气,因声门仍处收缩状态,故发出鸡鸣样吼声,以后又是一连串阵咳,如此反复,直至咳出黏稠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为止。每次阵咳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每日可达十数次至数十次,昼轻夜重。阵咳时患儿往往面红耳赤、涕泪交流、面唇发绀大小便失禁。少数患者痉咳频繁可出现眼睑水肿、眼结膜及鼻黏膜出血,舌外伸被下门齿损伤舌系带而形成溃疡。成人及年长儿童可无典型痉咳。婴儿由于声门狭小,痉咳时可发生呼吸暂停,并可因脑缺氧抽搐,甚至死亡。此期短则1-2周,长者可达2个月。

恢复期

阵发性痉咳逐渐减少至停止,鸡鸣样吼声消失。此期一般为2-3周。若有并发症,恢复期则可长达数月。

分期对于患者而言,意味着症状、治疗方式有所不同。

病因

编辑

发病原因

百日咳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百日咳杆菌感染引起,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诱发因素

易感者与百日咳患者近距离接触。

发病机制

百日咳杆菌侵入患者呼吸道后,附着在喉、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上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上皮细胞变性以及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疾病。

流行病学

编辑

发病情况

百日咳分布遍及全世界,多见于寒带及温带。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季和春季为高发。

多为散发,在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居住条件差的地区,可能发生局部流行。

自国家规定小儿必须接种百日咳疫苗以来,该病发病率有所降低,但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效用会逐年下降。

传播途径

传染源

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非典型或轻型以及潜伏感染者。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杆菌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但这些人群感染后多数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却是重要的传染来源。从潜伏期末1~2天到发病6周内均有传染性,以1~3周最强。

传播方式

患者或潜伏感染者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喷出的飞沫中含有病原菌,病原菌会随飞沫快速传播,易感人群吸入带菌飞沫后被感染。百日咳杆菌在体外生存力弱,间接传播的可能性小。

易感人群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新生儿也不例外,婴儿是高发人群,小于6月龄的婴儿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症状

编辑

总述

患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且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吼声。该病病程长,可能会并发肺炎神经系统疾病等,出现相应症状。

典型症状

患者在感染百日咳杆菌后,会有2~21天(一般为7~14天)的潜伏期,然后出现典型百日咳症状,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

卡他期

患者在感染百日咳杆菌后,最初的症状会类似于普通感冒,表现为轻微的咳嗽、鼻塞流涕、低热、喉咙微痛等,持续时间1~2周,这个阶段具有传染性。

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是,咳嗽会逐渐加重,而不是逐渐减轻。

痉咳期

病情进展,咳嗽加重,有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痉咳特点为成串的、接连不断的痉挛性咳嗽后,伴一次深长吸气。由于大量空气急促通过狭窄的声门,会发出一种类似“鸡鸣”样吸气性吼声。

随后又发生一次痉咳,反复多次,直至咳出大量黏稠痰液,同时伴有呕吐。

夜间咳嗽更严重,且咳嗽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会逐渐增加。

百日咳患儿此期体温多正常,若出现明显的发热,提示可能合并其他病原感染。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这个阶段是并发症的高发阶段。

恢复期

数周至数月后,咳嗽频率和严重程度逐渐减轻,便进入恢复阶段。

咳嗽后呕吐等症状逐渐缓解,直至症状消失恢复正常。

如有并发症,可迁延不愈,持续数月。

伴随症状

患儿可因发生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症状,包括呼吸暂停、继发于喂养困难和咳嗽后呕吐的体重下降、睡眠困难、气胸鼻衄尿失禁、惊厥、反复抽搐、昏迷等等。

临床表现

典型的痉咳及吼声,体温下降咳嗽反而加剧,尤其以夜间为甚,又无明显部体征,需要考虑百日咳诊断。

就医

编辑

总述

如果长时间咳嗽并有呕吐、呼吸困难、“鸡鸣”样吸气声时需要及时就医。

对于婴幼儿来说,百日咳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且有传染性,应及时就诊、隔离治疗。

青少年和成人患者若出现长期咳嗽,影响生活、上学或工作的,也需要怀疑是否得了“百日咳”,应及时就诊,以免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和传染给他人。

就诊科室

儿科、感染科、呼吸内科。

诊断流程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询问如下问题:

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从什么时候症状加重的?

咳嗽加重与进食、外界环境刺激是否有关?

白天严重还是晚上严重?影响睡眠吗?

咳嗽严重时是否出现呕吐、呼吸暂停或窒息?

之前是否有接种过百日咳疫苗,什么时候接种的?接种了几次?

家庭成员或者周围的人有没有类似的症状?

医生根据获取的患者病史、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本病早期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故对有咳嗽的儿童需询问当地百日咳流行情况、百日咳接触史、预防接种史等,有助于百日咳的诊断。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分类明显升高,细菌检查或免疫学检查阳性,可作出诊断。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分类明显增高,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常大于等于10000/μl。白细胞数目显著增多(例如,>60000/μl)与百日咳严重程度相关。继发感染中性粒细胞也可升高。

血清检查: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如ELISA检测百日咳外毒素抗体等。

病原学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患者鼻咽分泌物百日咳杆菌DNA,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价值;或者通过细菌培养直接对鼻咽分泌物进行百日咳杆菌的培养,卡他期阳性率高。

X线检查

在无并发症的百日咳患者中,胸片检查可能正常或轻微异常。

鉴别诊断

气管炎和肺炎

由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也会表现为百日咳样痉咳,主要依靠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肺门淋巴结核

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压迫气管、支气管可引起痉咳,但肺门淋巴结核导致的痉咳无日轻夜重现象,而有结核接触史或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肺部X线检查发现结核病灶等可用于鉴别。

治疗

编辑

总述

该病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还需要辅以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等。

急性期治疗

婴儿痉咳严重时应住院治疗,有专人守护。

发生窒息及时吸痰,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

如发生脑水肿,及时进行脱水治疗,防止脑疝

一般治疗

隔离患者

按呼吸道传染病对患者进行隔离,通常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5天后,如果没有抗生素治疗,需隔离至发病后21天。

饮食起居方面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当,避免诱发患儿痉咳。

鼓励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钙剂

对症处理

咳嗽剧烈时可用镇咳药;痰液黏稠可用雾化吸入;必要时给予镇静剂能减少患儿因恐惧、忧虑、烦躁而诱发的痉咳,同时保证睡眠。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等。卡他期使用能减轻甚至不发生痉咳,进入痉咳期后应用抗生素,则不能缩短百日咳的临床过程,但可以缩短排菌期及预防继发感染。

红霉素

首选药物,静脉滴注或口服,新生儿使用红霉素会有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因此新生儿慎用。

阿奇霉素

可用于治疗肺炎、中耳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不良反应有可能会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克拉霉素

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如恶心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中医治疗

中医称百日咳为“顿咳”、“鹭鸶咳”。除在急性期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外,中医治疗可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辩证施治法则:

初咳期(外感风热):宜疏风清热、化痰降气。

痉咳期(痰热闭肺):宜清热化痰、肃肺降逆。

恢复期(肺脾两虚):宜益气养阴、补肺健脾。

其他治疗

如有并发症,如肺实变和(或)肺不张时,需要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

预后

编辑

总述

百日咳病程较长、恢复比较慢。

该病多呈急性发病过程,一般经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可以治愈。

并发症

百日咳并发症主要出现在痉咳期,需要特别注意,及时就诊,常见并发症如下。

呼吸系统

支气管肺炎(最常见)、肺不张、肺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等。

中枢神经系统

百日咳脑病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于痉咳期,常因脑缺氧、脑血管病变或颅内出血导致,临床表现为惊厥、反复抽搐、高热或昏迷等。

其他

结膜下出血、脐疝腹股沟疝直肠脱垂营养不良代谢性碱中毒等。

预防及日常护理

编辑

预防

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者,控制传染源。

百日咳无并发症的患者可在家隔离治疗,隔离期30~40天,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需住院隔离治疗。

有百日咳接触史的易感儿童应予以隔离检疫21天,然后再进行预防接种。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制剂疫苗,注射时间为3、4、5月龄进行初次免疫,18~24月龄进行加强免疫。

完成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后,百日咳疫苗保护时间约为6年,随年岁增长而逐渐减弱。

因此,百日咳疫苗对百日咳缺乏长期免疫作用,加强疫苗接种对减少发病非常重要。此外,对于未接受过疫苗注射的体弱婴幼儿,在接触百日咳患者后,可注射含抗毒素的免疫球蛋白预防。

药物预防

对没有免疫力而有百日咳接触史的婴幼儿主张进行药物预防,可服用红霉素或复方磺胺甲恶唑,用药7~10天。

日常护理

该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婴幼儿应按照国家疫苗接种计划及时接种。

日常生活管理重点在于防止被传染,在疾病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去医院看病做好呼吸道防护,家人中有发热、呼吸道症状者要注意隔离。

百日咳患者外出要戴外科口罩,注意咳嗽礼仪,避免传染给他人。

家庭护理

婴幼儿在痉咳时,可能会因为咳嗽或痰液导致呼吸道阻塞造成窒息,所以幼儿需要家人全天在旁监护,夜晚咳嗽会加重,要特别注意。

注意事项

确保充分的休息,让患者保持好的精神状态。

需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证患者有舒适安静的环境。

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注意维生素和钙剂的补充。

鼓励多进食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

日常监测指标

定期复诊。

特殊注意事项

小于1岁的婴儿,尤其是小于4个月的婴儿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肺疾病、呼吸功能不全、囊性纤维化等)感染百日咳容易出现痉挛性咳嗽和严重并发症,要特别注意,出现怀疑百日咳症状时,要及时就诊。

发展史

编辑

1939年,Pearl Kendrick、Grace Eldering和Loney Gordon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全细胞灭活疫苗(wP)。

20世纪40年代末,百日咳疫苗与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结合成为百白破疫苗,并在不久后被广泛采用。

1974年,佐藤裕二的科研团队成功生产出一种有效的百日咳疫苗,该疫苗主要含有两种抗原:百日咳毒素(PT)和丝状血凝素(FHA)。这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P)被证明是有效的,并于1981年在日本获准使用。

研究进展

编辑

新加坡一项研究指出,预先接种ACVs可以使百日咳患儿入住ICU的可能性降低86.5%,需要呼吸支持的可能性降低82.1%。多项研究指出大多百日咳死亡的发生与年龄太小而无法接种疫苗有关。

Foxwell等研究指出,百日咳疫苗第1剂的接种时间从原计划的8周龄提前至6周龄可明显减少百日咳发病人数、百日咳患儿住院率以及病死率。澳大利亚对206名新生儿进行ACVs接种,在受试者10周龄时,仍有93.2%的幼儿体内可以检测到抗PT和抗Prn抗体且无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及时接种疫苗或早期接种疫苗可以降低重症百日咳及死亡的发生。

参考来源:

各国影响

编辑

澳大利亚

截至2024年8月22日,澳大利亚共报告了21336例百日咳病例,这是自2015年记录的22571例以来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2023年全年的百日咳病例仅为2451例。

哈萨克斯坦

2024年9月29日,据哈通社消息,2024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已登记2589例百日咳病例。为应对此次疫情,哈当局已采购180多万剂百日咳疫苗。

美国

2024年10月17日,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的百日咳病例数达到10年来同期最高水平。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称,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报告了18506例百日咳病例,仅次于2014年同期的21800例。

韩国

2024年11月12日,韩联社援引韩国疾病管理厅称,一名不足2个月的婴儿因百日咳症状住院接受治疗,但病情持续恶化,于本月4日死亡。是韩国出现自有相关统计以来的首例百日咳死亡病例。2023年韩国全年百日咳确诊病例共292例,而2024年截至11月的第一周,确诊病例已超过3万例。

下一篇 支气管肺炎

上一篇 支原体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