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钟俊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控制专家

张钟俊张钟俊

张钟俊(1915年9月23日—1995年12月29日),出生于浙江嘉善,自动控制学家,电力系统和自动化专家,中国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93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3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张钟俊写成世界上第一本阐述网络综合原理的专着《网络综合》,同年在在中国最早讲授自动控制课程《伺服机件》,1980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钟俊长期从事系统科学、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在将系统工程用于战略规划和将控制理论用于工程设计方面取得丰富的成果和贡献,开创了中国自动控制教育和研究的先河,他是中国自动化发展进程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也是中国系统工程的首批倡导者和践行者,为中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和科学管理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关于其影响有“北钱(钱学森)南张(张钟俊)”之说。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张钟俊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嘉善

出生日期:1915年9月23日

逝世日期:1995年12月29日

毕业院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编辑

张钟俊

1915年9月23日,张钟俊出生于浙江嘉善的一个普通教员家庭,10岁时就读于嘉善第一小学,11岁他离开家乡赴嘉兴第二中学读初中。

1928年,转到杭州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以后又到上海南洋中学读高中,幼年时代,张钟俊思维敏捷,兴趣广泛,他辗转多所学校,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30年9月,15岁的张钟俊以杰出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

1934年7月,张钟俊从交通大学机电系毕业,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以其出众的学习成绩获得中美文化教育基金的奖学金资助。

1937年6月,获得了硕士学位,同年12月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张钟俊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个博士后副研究员留校工作,协助EA哥爱莱明(Guillemin)教授研究网络综合理论。在导师WY列昂(Lyon)和J斯脱莱通(Stratton)两位教授的指点下,张钟俊选择了单相电机的短路问题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其短路的暂态过程。这涉及求解一个含周期变化参数的微分方程,是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张钟俊用傅里叶级数的方法进行探讨,问题终于获得解决。他的博士论文是《单相凸极电机短路分析》,在答辩会上,与会者对论文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其中提出的方法不仅对电机学,而且对数学研究也是个创新。

1938年9月,张钟俊回国取道香港,于10月到上海。他学成于海外,名声早已流传到国内。美国上海电力公司以高薪聘请,他毅然回绝了,决心要为祖国培养人才,同年11月进川担任武汉大学(当时已迁至乐山)电机系教授,时年24岁。

1939年底,张钟俊与交通大学校友一起筹建交通大学重庆分校,1940年9月,分校成立,聘张钟俊为电机系教授、系主任。

1942年2月,学校在重庆九龙坡建成,成立重庆交通大学。为了培养电信方面高级人才,在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等单位资助下,学校委托张钟俊筹建电信研究所。

1943年,电信研究所成立,张钟俊任主任,研究所正式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1945年,张钟俊回到上海后便兼任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技术室主任。

1946年,在上海恢复建立国立交通大学 ,张钟俊继续担任电信研究所主任,在电信研究所期间,张钟俊的研究主题是网络综合理论,后期转向伺服理论。

1948年,他用布朗(Brown)和凯姆贝尔(Campbell)合编的《伺服机构原理》为教材,向研究生讲授控制理论。

1950年,他应邀在中国科学院长春机电研究所再次讲授该课程,从此开始了中国的控制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同年张钟俊为恢复和发展上海的电力事业做出很多贡献,他主持了上海统一电压和频率工作最后电网合并工程;领导了上海第一条过黄浦江电缆的铺设工程;还针对轰炸后上海供电紧张的局面提出均匀负荷和节约用电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均为上海市政府采纳。

1952年,根据高等教育部的指示精神,根据中国电力系统教育的现状,张钟俊决心翻译一批苏联教材,以提高教学水平。

1953年起,张钟俊翻译了《电力系统稳定》《电力系统短路》《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暂态过程》和《动力系统运行方式》,还编写了《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过程》,这些书给中国的电力系统教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系列教材,不但在当时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而且有的书至今仍被高校选作课本,影响深远。同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出席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工作,起草编写了中国电力系统发展规划。之后又作为电力系统组组长,参加了长江三峡水力发电站的规划论证。同年张钟俊及其助手完成论文《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经济分布问题》,论文运用运筹学方法首次建立了在各发电厂燃料消耗增益相等时的负荷经济分布的条件,首次给出补偿位置的选择及其配置容量的计算方法,这是中国最早涉及最优控制的论文之一,文中提出优化模型与以后最优控制的提法是吻合的。同年又发表了《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经济分布问题》,提出了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电力经济分布方程。文章中提出的优化设计思想和方法在当时国内工程界是相当罕见的。

1958年,张钟俊出席了中国科学院和水利电力部等四个单位联合召开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技术研究会”。任电力组组长。他身临实地进行考察,对发电机的安装、电力传输和电机控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组织由他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输配电教研室承担了部分攻关项目。

1962年,卡尔曼和布西提出了新的滤波设计的时候张钟俊认识到新的理论已经脱颖而出了,同年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无线电系和自动控制系主任,受聘为国家科委电力组成员。

1964年,张钟俊将卡尔曼滤波技术应用到陀螺角速度漂移的数学模型的辨识。在中国开创了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的先例。

1973年,张钟俊接受了潜航惯性导航课题,为此他编写了《矩阵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讲义,向课题组成员讲解现代控制理论,经过两年的努力,该课题完美地结题。设计中,他们再次应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对惯性导航系统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大幅度提高了导航精度。该项研究成果总结在论文《陀螺角速度漂移数学模型的辨识》中,论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7年,张钟俊及时提出系统工程方法来指导经济建设。

1978年,张钟俊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访问期间他与美国的许多系统工程专家交换了意见并访问了国际著名的策略咨询机构-兰德公司。访美归来向有关方面建议普及系统工程知识和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同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后,张钟俊即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0年,张钟俊再度访美、他在福罗里达大学作了题为“系统工程在中国”的演讲,引起了包括卡尔曼在内的一批科学家的兴趣。

1981年,设置博士学位的时候,他被批准为博士导师。

张钟俊张钟俊

1982年底,张钟俊主持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期发展规划咨询,该课题于1984年完成,并于1986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83年,上海交通大学接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期发展规划的咨询任务,张钟俊具体负责这项课题。

1983年1月和1984年9月,张钟俊两次率课题组到新疆了解情况,搜集资料和汇报研究成果。他们以50万个统计数据为依据,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宏观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动态经济控制模型等三个数学模型,并完成了一个附属的特尔菲型专家咨询系统。

1984年,张钟俊又提出了以大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微电脑应用为突破手段,形成分级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和信息管理的工业大系统理论,这个理论又简称为“一大一微”。他由此论述了微电脑应用在控制中的基本作用,提出了计算机通信、计算机协调等新的研究课题。此后十年中,张钟俊参与发表论文上百篇,几乎覆盖了自动化的整个领域。在中国的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张钟俊既是一位开拓者,又是一位始终战斗在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

1985年,张钟俊辞去了上海交大所有行政职务,却担任了全国23所高等学院校的顾问教授或者名誉教授及名誉校长,还是担任了厦门经济特区、常熟和嘉兴等市的高级科技顾问,为经济和技术发展出谋划策。

1986年,国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他又被委任为博士后导师。

1988年8月,全美电子电工工程协会的SMC专业委员会在中国举行国际学术会议。闭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赠旗仪式。会议主席将一面协会的会旗赠送给张钟俊教授,表彰他在中国开创了自动化的教育和研究,同年由于张钟俊在培养科学技术接班人方面的突出成就,他主持的博士点被评为全国的重点。

1989年,以他主持的博士点工作业绩而写成的材料《培养高质量博士,推动学科建设》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出版10余部专着及《张钟俊教授论文集》。

1995年12月29日,在上海逝世。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张钟俊的主要研究方向转入电力系统。他曾执笔编制了中国电力事业长期发展规划,参加三峡水利工程规划设计。20世纪80年代前后,根据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张钟俊提出了以大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微电脑应用为突破手段,形成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和信息管理的“工业大系统”研究课题,他勾画了工业大系统的研究框架,分析了这类系统信息结构分散的特性,论述了微电脑的基本控制作用,提出了计算机通讯、协调等一系列柔性生产新的研究方向。 张钟俊还带领他的同事们在控制领域的前沿广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预测控制、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和智能控制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在预测控制方面,他们提出了控制和校正分离的新框架,提出双重预测方法,研究了分散系统的预测控制;在非线性控制方面,他们建立了仿射系统的Yokoyama型,并用于观测器设计和可线性化结构的研究,讨论了非线性系统的分散扰动解耦设计和分散镇定。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都具有先进性。

学术论著

著作

1:张钟俊,电讯网络,龙门联合书局,1950。

2:张钟俊编著,电工原理,龙门联合书局,1951。

3:日丹诺夫著,张钟俊译,电力系统稳定,龙门联合书局,1953。

4:苏]乌里扬诺夫著,张钟俊译,电力系统短路,燃料工业出版社,1954。

5:苏]格拉祖诺夫著,张钟俊译,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燃料工业出版社,(上)、(下),1955。

6:鲁登堡著,张钟俊译,电力系统暂态过程,水利电力出版社,(上)、(下),1959。

7:张钟俊编著,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过程,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

8:马尔柯维奇著,张钟俊译,动力系统运行方式,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9:张钟俊,矩阵方法与现代控制理论(讲义),上海交通大学教材科,1973。

10:张钟俊,现代控制理论综述,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资料情报室,1973。

11:张钟俊等,控制理论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2:张钟俊,张钟俊教授论文集(第一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13:张钟俊,张钟俊教授论文集(第二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

14:Zhang Zhong-jun,SeleCTed Papers of Professor Zhang Zhong-jun,Xidian University Press,1990.

培养人才

1983年国家设置博士学位后,他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国家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他主持的博士点又首批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1983年以来,张钟俊培养了25名硕士,30名博士,有5名博士后科研人员出站。

获奖记录

编辑
所获奖项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1989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广义系统反馈控制设计方法”获奖
1989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以他主持的博士点工作业绩而写成的材料《培养高质量博士,推动学科建设》 获奖
1988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预测控制机理和大系统预测控制”获奖
1988他主持的博士点被评为全国的重点 获奖
1986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系统辩识中实际问题的研究及应用”获奖
1986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获奖
1973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持潜艇惯性导航研究课题获奖
1973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主持潜艇惯性导航研究课题获奖

社会任职

编辑

1939年底,在国立交通大学任电信研究所主任、兼任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技术室主任等职务。

1958年,张钟俊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无线电和自动控制系主任。

1962年,他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电力组成员。

1965年7月,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1977年-历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电工和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系统工程跨系委员会主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1979年,张钟俊受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自动化组副组长。担任国务院第二届学位评议组成员、自动化学科组副组长。

1979年6月,受聘为国家科委自动化科学学科组副组长。

1980年5月,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1980年7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自动化分组组员。

1985年-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荣誉理事西北工业大学等30所大专院校,研究所的名誉校长或名誉教授或顾问教授。

1987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二届学科评审组成员,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

出版图书

编辑

张钟俊教授论文集

作者名称 张钟俊

作品时间2005-6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钟俊教授及其与学生们撰写的英文论文汇集。内容涉及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分散控制、鲁捧控制、预测控制、故障诊断、机器人学、智能控制和平行算法等控制理论的多个领域,结论丰富。 本书自动化专业研究员的理想读物,也是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书。

人物评价

编辑

张钟俊先生在教育、科研战线上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为创建中国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学科及其教育、研究和应用,为新中国电力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都做出了卓著贡献。他对数代青年亲切提携引导,谆谆善教,培养和造就了成千上万名中青年科学人才,支撑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众多领域,学习他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精神,开拓创新、严格务实的学风和献身事业、提携后人的品格,为中国控制科学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复兴做出新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评)

张钟俊院士是中国控制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是国家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宝贵财富,张先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鞠躬尽瘁,献身事业,提携后人,甘为人梯。他留给我们后人的不仅是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种爱国荣校、献身开拓的不朽精神。我们为上海交通大学曾经拥有这样的学者而骄傲。 (上海交通大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评)

张钟俊院士在网络综合、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评)

张钟俊院士是中国控制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内最早讲授自动控制课程,开创了中国自动控制的教育和研究。他是国内第一批将现代控制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科学家,在中国自动化发展的进程中,他是开拓者,也是带头人。他是中国系统工程的首批倡导者和践行者,其影响和地位有“北钱(学森)南张(钟俊)”之说。(中国自动化学会评)

张钟俊院士是中国自动控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在控制理论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普及和推广系统工程,为发展中国微型计算机的应用作出卓越贡献,并为中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和科学管理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上海交通大学评)

后世纪念

编辑

纪念册

2015年9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了《厚德博学,孜孜一生-纪念张钟俊先生诞辰100周年》,一书首发仪式,纪念册全面记录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张钟俊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组织的纪念活动,详细介绍了张先生的生平,反映了张先生对中国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以丰富的照片资料回顾了张先生的活动足迹。

诞辰100周年纪念

铜像

张钟俊铜像张钟俊铜像

2009年10月19日上午11点,张钟俊院士铜像揭幕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电院群楼3号楼一楼大厅举行,副校长吴旦,张钟俊院士女儿张文渊,校文明办副主任李心刚,电院党政领导班子,自动化系领导班子及师生代表等40余人参加揭幕仪式。

下一篇 钮经义

上一篇 周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