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守觉 编辑
王守觉(1925年6月27日—2016年6月3日),祖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学家。
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7年,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列别捷夫研究所进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6月3日凌晨,王守觉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
王守觉长期从事半导体与信息科学研究工作。
中文名:王守觉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5年6月27日
逝世日期:2016年6月3日
毕业院校: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列别捷夫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祖籍:江苏苏州
王守觉
1925年6月27日,王守觉出生在上海。
1936年,11岁的王守觉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初中。一年以后,王守觉刚读完初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威胁到苏州。
1937年11月,王守觉随年迈的双亲逃难,一路颠沛流离,甚至绕道香港、越南,于1938年逃到大后方昆明。
1939年,因为大哥在昆明的一家机器制造厂做了厂长,一家人最终在昆明安定下来。王守觉在离开学校两年之后,插班进入一个学校的初三进行学习,扎实的底子让他顺利地升入高中。但是升入高中不久后,他病倒了。
1942年夏天,王守觉考入西南联大的电讯专修科学习。
1944年秋,国民政府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同济大学召开动员大会,学生踊跃响应,共三百多人报名参军,王守觉也在其中。
1946年,王守觉复员后到已迁至上海的同济大学继续学习。
1949年,王守觉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
1949年至1950年,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员。
1958年4月,回中国后,王守觉开始从事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的研究,参与并主持了锗高频晶体管的开创性研制任务,于1958年9月研制成功了截止频率超过200兆赫的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它的截止频率比当时中国国内研制的锗合金结晶体管提高了一百倍以上。
1961年,王守觉获悉美国发明硅平面器件与固体电路的信息,决定终止正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结果的硅台面管的研制工作,立即集中研究室力量转而投入对硅平面工艺的探索,1963年底完成了国防部门五种硅平面器件的研制任务。这也为中国在“两弹一星”研究工作中作出贡献的计算机——109丙机提供了器件基础。
1964年11月,半导体固体电路也研制成功;1974年,王守觉在中国首次成功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自动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掩膜版,为基于计算机与图形发生器的自动制版法代替传统的刻图照相制版方式开辟了道路,使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复杂性不再受制于刻图尺寸与精度。
1978年,王守觉在国际上最先发表了《一种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DYL》,并研究了它在精确信号线路与系统中的应用,依此研究的高速数模转换电路使中国集成8位D/A转换器转换时间由80ns缩短至4ns以下。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0年起,王守觉致力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机器形象思维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基础研究,在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承担了神经网络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攻关工作,研制成中国唯一一个产品化的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系列。
1994年,王守觉在对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功能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已有人工神经网络神经元的结构,发现了神经元与高维空间几何形体之间的潜在对应关系,提出多值和多阈值神经元。
1996年,王守觉提出排序学习掩蔽数学模型(SLAM)以及通用前馈网络模型。
1997年,王守觉提出模式识别用的神经网络的新模型,比原来的网络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2000年,王守觉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半导体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的支持下,成功地研制了双权矢量硬件“预言神二号”,并用于实物模型的识别。随后王守觉还进一步研制了CASSANN-III和CASSANN-IV预言神系列计算机和通用神经网络处理机——Hopfield网络硬件。
2002年,王守觉在高维形象几何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仿生模式识别的理论。
2016年6月3日凌晨零点五分,王守觉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8年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并在109工厂进行小批量生产,应用于我国研制的晶体管化高速计算机。1959-1963年负责研究成功全部硅平面工艺技术,并研制成功五种硅平面型晶体管。1974年成功地用自制的图形发生器自动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掩模版。1976年起从事新电路的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值与连续逻辑高速电路——多元逻辑电路,并试用于整机。1979年后主要从事多值与连续逻辑电路系统的研究及使之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学术论著
王守觉. 仿生模式识别(拓扑模式识别)——一种模式识别新模型的理论与应用. 电子学报,2002.30(10):1417-1420. |
王守觉,曲延锋,李卫军,覃 鸿. 基于仿生模式识别与传统模式识别的人脸识别效果比较研究. 电子学报,2004.32(7):1057-1061. |
王守觉,徐 健,王宪保,覃 鸿. 2003. 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多镜头人脸身份确认系统研究. 电子学报,2003.31(1):1-3. |
王守觉,王柏南. 人工神经网络的多维空间几何分析及其理论. 电子学报,2002.30(1):1-4. |
王守觉,来疆亮. 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入门.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01 |
王守觉,李兆洲,陈向东等. 通用神经网络硬件中神经元基本数学模型的讨论. 电子学报,2001.29(5):577-580. |
王守觉,陈向东,曾玉娟等. 通用前馈网络及排序学习前向掩蔽模型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电子学报,1998.26(8):1-6. |
王守觉. 多值和多阈值神经元及其网络组合与应用. 电子学报,1996.24(5):1-6. |
王守觉,李卫军,陈 旭. 单节拍浮点运算神经元的组合逻辑设计. 半导体学报,2004.25(11):1505-1509. |
王守觉,李兆洲,王柏南等. 用前馈神经网络进行带噪声信号的去噪声建模. 电路与系统学报,2000.5(4):21-26 |
王守觉,鲁华祥等. 人工神经网络硬件化途径与神经计算机研究.深圳大学学报,1997.14(1)(6) |
王守觉. 人工神经网络与神经计算机及其实用化. 测控技术,1999.18(8):1-5. |
WANG Shoujue, ZHAO xingtao. 2004. Biomimetic Pattern Recogni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13(3): 373-377 |
WANG Shoujue. 2003. A new development on ANN in China-Biomimetic Pattern Recogni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Rough Sets, Fuzzy Sets, Data Mining, and Granular Computing, 2639:35-43 |
Wang Shou-jue,Chen Xu. 2003. Blomimetic (topolog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 A new mode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Neural Networks, 2003.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 3:2258-2262 |
WANG Shoujue. 1999. Priority Ordered Neural Networks with Better Similarity to Huma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8(1):1-4 |
WANG Shoujue, SHI Jingpu et al. 1999. Direction-Basis-Function Neural Networks, Proceeding of IJCNN99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1251-1254 |
王守觉. N型负阻三极管. 无线电与电子学(苏联).1962.7(8): 1404-1408. |
王守觉. 关于晶体管最高振荡频率有关因素的测量分析. 物理学报, 1962.18(4): 194-205. |
王守觉,孙祥义,王润梅. 一种新的高速集成逻辑电路——多元逻辑电路(DYL). 电子学报, 1978.6(2): 43-51. |
王守觉,夏永伟,孔令坤等. 一种无隔离区的DYLMOS混合集成新电路. 电子学报,1986. 14(1): 16-20. |
王守觉. 连续逻辑为电子线路与系统提供的新手段. 电子学报, 1986.14(5): 1-11. |
资料来源: |
成果奖励
1963年,获全国工业新产品奖一等奖,次年还获国家科委首次颁发的创造发明奖一等奖。
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荣誉表彰
相继两次被评为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2001年何梁何利科技奖和2002年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杰出科研奖。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48年 | 因成绩优异而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置的“中正”奖学金 |
1955年 | 上海市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劳动模范 |
1956年 | 全国机械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资料来源: |
人才培养
王守觉先生在教育战线上60余年,他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实验能力,勉励他们不断创新。 学生有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李卫军等。
王守觉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任同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兼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会名誉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委员会名誉主任,北京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电子学报》编委会主任,《Chinese Journalof Electronics》编委会主任等职。
1953年至1956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分局任主任设计师。
1956年至196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57年至1958年,王守觉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列别捷夫研究所进修。
1960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
亲属成员
祖父:王颂蔚是晚清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不仅有扎实的国学基础,而且崇尚实学,希望士人“学习测量、化学、光学……”并“咨商制造”。
父亲:王季同在机械工程和数学方面造诣很高,曾赴英国任清政府驻欧洲留学生监督署随员,有机会到英吉利电器公司和德国西门子电机厂研究实习,是中国学者最早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现代数学论文的人。
大姐:王淑贞是上海妇产医院创始人,有“南王北林(林巧稚)”之称。
二姐:王明贞,曾是清华大学第一个女教授。
三姐:王守瓈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留学英国,与晶体物理学家陆学善结婚后主要从事物理文献翻译工作。
大哥:王守竞是中国第一位研究量子力学并卓有成就的学者。
二哥:王守融历任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教授、系主任,是中国著名的精密机械仪器专家。
三哥:王守武是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与弟弟王守觉是中国科学院的兄弟院士。
长子王季烈、次子王季同、三子王季点、幼子王季绪,他们均在数理工程领域,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五个女儿分别是长女王季昭、次女王季茝、三女王季玉、四女王季山、幼女王季常,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教育史上都留下了足迹。
多年来,王守觉奋进不息,从业40余年,成果迭出,建树甚丰。对于青年学子,他言传身教,悉心培养,并以严谨求实、探索不倦的学风,勤于任事、拼搏不止的品格,率领他们一起攀峰,从而深得他们的敬重与爱戴。如今,他虽已年届古稀,但追求卓越的使命感仍一如往昔。他清晰的谈吐、敏捷的思维和轻快的脚步,让人难以相信他已经80高龄。他出身名门,兄弟姐妹皆有非凡成就。他本人一生坎坷,少年颠沛流离,文革遭遇冲击,但他始终致力于科研,多次转换研究方向,并在80高龄时再次在自己领域走到世界最前列。(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评)
王守觉先生为中国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技术的创新、发展做出的开创性和系统性的杰出贡献,开拓创新、求索不止的科学精神,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风范,以及为学部发展、国家科学思想库功能发挥和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