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志镗 编辑
黄志镗(1928年5月20日—2016年11月13日),原名黄志唐, 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黄岩。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超分子化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黄志镗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1951年至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黄志镗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硅高分子、环氧化合物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芳杂环高分子等方面的工作。
中文名:黄志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8年5月20日
逝世日期:2016年11月13日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中国超分子化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性别:男
黄志镗
1928年5月20日,黄志镗出生于上海,幼年丧父,母亲在外做工,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三个孩子,将他寄养在黄岩的外婆家。
1939年,黄志镗读完小学。
1940年2月,黄志镗升入初中,进入黄岩县立中学初中部春季一年级读书。
1944年2月,黄志镗进入高中部春季一年级。
1951年,黄志镗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 跟随王葆仁开展甾体化合物方面的研究工作。
1951年至1956年,黄志镗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习员、助理研究员。
1952年9月,黄志镗参与了“四乙铅工作组”。
1956年,黄志镗起进入化学研究所工作。
1975年,黄志镗随代表团赴联邦德国考察。
1978年,黄志镗到英国考察。
1981年1月-1982年9月,黄志镗去德国波恩大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1985年7-9月,黄志镗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1987年7月-9月,黄志镗去德国波恩大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1991年,黄志镗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7月-9月,黄志镗去德国波恩大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2016年11月13日4时54分,黄志镗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8年前,黄志镗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高分子的研究,1958年后则主要从事交联型高分子的研究,曾涉及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在交联型聚酰亚胺和合成三嗪交联的新型耐高温高分子上有所创新。
20世纪80年代起,黄志镗进行杂环化学的研究,系统研究杂环烯酮缩胺的合成及反应,合成了1500个以上的新杂环化合物,与中国国内外有关研究单位协作进行生物活性试验,以筛选药物及农药。其后又开展杯芳烃化学的研究,在合成和包合性能等方面皆取得有意义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后期,黄志镗还与北京大学彭师奇教授等合作,进一步开展杂环新合成子方法学研究、新杂环化合物的组合化学研究等。
研究成果
有机化学
1966年,研制成一种低压成型的酚醛树脂。这种树脂在航天工业中长期沿用。1982年,回中国后他继续李继侗领域研究,为合成众多的新杂环化合物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杂环烯酮缩胺这一领域,无论在合成方法上,还是对它的反应的研究,黄志镗研究组的工作都较为系统,不仅发表了百余篇科学论文,所发表的论文数一度达到国际上该领域的一半左右,而且还以这类合成子为基础制备了1500多种新的杂环化合物。
杯芳烃与超分子化学的先驱:黄志镗研究组先后开展了杯芳烃的穴洞结构和性质、衍生物的合成、低聚体的合成及性能、手性杯芳烃的合成及性能、杯芳烃超分子体系的合成和功能等系列研究。在这一领域发表70余篇研究论文和综述,合成了数百种杯芳烃衍生物,许多功能化的杯芳烃已在分子识别中显出特性。
科研成果奖励
黄志镗为中国航天事业及战略武器中的防热材料做出了贡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发明奖,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学术论著
1.Guang-Ke Li, Zhen-Xiang Xu, Chuan-Feng Chen,* Zhi-Tang Huang*,“A highly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turn-on fluorescent sensor for Cu2+ ion based on calyxarene bearing four iminoquinoline subunits on the upper rim”,Chem. Commun.,2008, 1774-1776. |
2.Zhen-Xiang Xu, Chun Zhang, Yong Yang, Chuan-Feng Chen* and Zhi-Tang Huang*, “Effective nonenzymatic kinetic resolution of racemic meta-nitro substituted inherently chiral aminocalixarenes”,Org. Lett.,2008,10, 477-479. |
3.Zhen-Xiang Xu, Guang-Ke Li, Chuan-Feng Chen,* Zhi-Tang Huang*, “Inherently chiral calixarene-based bifunctional organocatalysts for enantioselective aldol reactions”,Tetrahedron,2008,64, 8668-8675. |
4.Zhen-Xiang Xu, Chun Zhang, Qi-Yu Zheng, Chuan-Feng Chen* and Zhi-Tang Huang*, “A New Approach to Enantiopure Inherently Chiral Calixarenes: Determination of Their Absolute Configurations”,Organic Lett.,2007,9, 4447-4450. |
5.Jun-Min Liu, Qi-Yu Zheng,* Chuan-Feng Chen, Zhi-Tang Huang*, “Selectively formylated and bridged calixarene derivatives at the upper rim”,Tetrahedron,2007,63, 9939-9946. |
人才培养
教学思想
黄志镗在培养学生时,特别强调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志向或者理想,给学生非常大的自由空间;坚持把培养学生独立科研工作能力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意见,循循善诱,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黄志镗先生认为,学生就像人的五个手指有长有短一样,基础差别很大,对他们的要求和培养也要因人而宜。
培养成果
截至2016年8月,黄志镗先生先后培养了约7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78年 | 全国大会奖 |
1988年 |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奖章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2003年 | 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资料来源: |
黄志镗曾任化学研究所第六至八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曾担任过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黄志镗曾任《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化学进展》、《中国化学快报》、《塑料工业》等刊物的顾问编委、主编或编委等职。
黄志镗被公认为中国在该领域的先驱人物之一,黄志镗院士的科学研究生涯,与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几乎同步开始和成长,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起伏。痴迷化学的他,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黄志镗的学生们都赞叹他有着超群的记忆力和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在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黄志镗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黄志镗院士的逝世,是中国化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重大损失,他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