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熙炎 编辑
陆熙炎(1928年8月29日—2023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苏州,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陆熙炎于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九研究室副主任 ;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23年1月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陆熙炎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反应及合成方面的研究。
中文名:陆熙炎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928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2023年1月4日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显微镜下观察实验(摄于1955年)
1928年8月29日,陆熙炎出生于江苏苏州。1933年—1935年,就读于苏州女子职业学校附属小学。
1936年9月,转入苏州纯一中学附属小学就读。
1939年2月,入读于苏州仁益小学。
1940年7月,毕业于苏州仁益小学;9月,入读于吴县县立中学初中部。
1944年9月,入读于吴县县立中学高中部。
在会议中发言
1946年7月,从吴县县立中学毕业。1947年9月,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化学系。
1951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1年10月,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资源化学有机所山本明夫实验室作学术访问。
1984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九研究室副主任。
1986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7年11月,赴香港大学作访问教授。
2023年1月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作学术报告
陆熙炎早年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20世纪50年代,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中国国内首先分离纯化制得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60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后从事萃取剂P-204工业合成方法的研究。参与研制成功光学仪器防霉剂SF-501;70年代末,研究金属有机化学,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发现了一些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自90年代以来,研究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反应。从事二价钯催化下的反应及有关基元反应的研究等。学术论著
据2022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官网显示,陆熙炎已发表论文210余篇 ,其代表论著有《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化学》等。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55年12月 | 中国科学院抗生素国际会议 | 北京 |
1980年6月 | 首届中日美三边金属有机讨论会 | |
1982年6月 | 第二届中日美三边金属有机讨论会 | 上海 |
1984年8月 | 第三届中日美三边金属有机讨论会 | Santa Cruz |
1986年6月 | 第四届中日美三边金属有机讨论会 | 日本 |
1986年6月 | 第五次国际均相催化讨论会 | 日本 |
1987年 | 近畿合成化学讨论会 | 上海 |
1987年 | 第二十五届IUPAC国际配位化学会议 | 南京 |
1988年 | 第十三次IUPAC国际金属有机化学会议 | |
1989年1月 | 第五届IUPAC国际导向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会议 | |
1990年2月 | 第二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 | 大连 |
1990年7月 | 第一届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会议 | 上海 |
1990年9月 | 第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 | 长春 |
1990年9月 | 中苏双边有机磷化学会议 | 上海 |
1992年8月 | 第六次日韩有机化学讨论会 | 日本 |
1992年11月 | 第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 | 杭州 |
1993年 | 第三十四次IUPAC大会 | 北京 |
1993年 | 第七次国际导向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会议 | 日本 |
1993年 | 第五届全国有机合成学术报告会 | 黄岩 |
1993年 | 第三届全国物理有机学术讨论会 | 黄岩 |
1995年6月 | 第八届IUPAC国际导向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会议 | 美国 |
1995年6月 | 世界华人应用化学讨论会 | 杭州 |
1996年 | 第十届国际均相催化讨论会 | 美国 |
1996年 | 第十一届IUPAC国际有机合成会议 | |
1996年 | 第八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 | 扬州 |
1996年 | 第四届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会议 | 香港 |
1997年 | 第五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 | 广州 |
1997年 | 第八届CRC国际均相催化展望会议 | 日本 |
1998年5月 | 第十二次IUPAC国际有机合成会议 | |
1999年6月 | 第十届IUPAC国际导向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会议 | |
2000年7月 | 第十九次IUPAC国际金属有机化学会议 | |
2000年8月 | 第一次香港手性技术讨论会 | |
2000年8月 |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 |
2000年12月 | 国际太平洋地区化学大会 | |
2001年4月 | 中国有机化学发展战略讨论会 | 上海 |
2001年6月 | 国际催化和精细化学品讨论会 | |
2001年11月 | 第二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 | |
2004年8月 | 第七届国际杂原子化学会议 | |
2004年10月 | 第一届国际均相催化论坛及第三届中荷双边催化讨论会 | 杭州 |
2004年10月 | 第十三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会议 | 北京 |
2004年12月 | 精细化工与药物合成国际研讨会 | 广州 |
2004年12月 | 第八次华人有机化学会议 | 香港 |
2005年6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一·五”有机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 | 上海 |
2005年6月 | 第四届中荷双边催化讨论会 | 荷兰 |
2006年4月 | 中德双边有机催化及绿色化学讨论会 | 杭州 |
2006年9月 | 第二届国际均相催化论坛及第一次中瑞双边催化讨论会 | 苏州 |
2006年9月 | 有机化学学术与战略研讨会 | 宁夏 |
2006年10月 | 第14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会议 | 苏州 |
2008年10月 | 有机合成与药物开发国际研讨会 | |
2008年10月 | 十五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会议 | 南京 |
2014年10月 | 第六届国际均相催化论坛 | |
2014年11月 | 金属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年会 | |
2015年11月 | 金属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年会 |
承担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1995年—1998年 | 金属有机化合的反应化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八五”重大项目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82年 | 萃取剂工作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1983年 | 光学仪器防霉剂SF-501 | 国家创造发明奖二等奖 |
1992年 | 过渡金属催化有机合成的方法学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1997年12月 | 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方法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1999年12月 | 以烯烃或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方法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人才培养
治学态度
在沪港有机合成实验室成立大会上作报告(1999年)
陆熙炎对实验室进展的每一环节、关键数据都严格审核。对每一个数据和文献参考进行反复验证,对研究结果未曾多方考证决不轻易下结论。鼓励年轻人要善于抓住苗头,大胆进行实验探索。编著讲义
陆熙炎编写了《金属有机化学》讲义。
讲授课程
1976年,陆熙炎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全所初、中级技术人员开设并讲授“基础化学”课程,并开办英语补习班补习英语。
与学生在一起
1985年5月,陆熙炎在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分别讲授“金属有机化学”课程。1988年5月,陆熙炎在北京大学讲授“金属有机化学”课程。
1990年11月,陆熙炎在成都有机所讲授“金属有机化学”课程。
1993年8月,陆熙炎在南开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中青年教师培训班上讲授“金属有机化学”课程。
2013年8月,陆熙炎在复旦大学金属有机化学的进展讲习班讲授“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
培养成果
陆熙炎(左3)在五七干校劳动
据2022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官网显示,陆熙炎共培养博士30名,硕士13名,其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6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如有机化学家麻生明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兆国 ,有机化学家马大为院士 ,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江焕峰 ,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生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沈增明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桂霞等都是他的学生。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颁发机构 |
---|---|---|
1989年 | 记大功奖励证书 | 上海市人事局 |
1991年10月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
1991年11月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
1992年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导师 | |
1996年 | 研究生优秀导师 |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
1996年 | 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 | |
1998年4月 | 上海市劳动模范 | |
1999年6月 | 徐光启科技荣誉奖章 | |
1999年10月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
2000年8月 | 中国科学院宝洁奖教金 | |
2001年4月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2008年5月 | 杰出贡献教师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2008年10月 | 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终身成就奖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4年9月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科学基金组成员 |
1986年 | 国际均相催化讨论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
1986年10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化学高分子学科评审组成员 |
1987年 |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
1988年 | 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
1989年7月 | 第四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化学科学部评审组成员 |
1991年1月 | 《中国化学》副主编 |
1992年9月 |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
1993年2月 | 《中国化学》主编 |
1993年6月 | 第六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化学科学部评审组成员 |
1994年5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化学学科评审组特约评审专家 |
1995年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96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
1997年 |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97年9月 | 中国科学院化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
1998年5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
1998年6月—2000年6月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00年4月 | 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
2000年6月—2002年6月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01年5月 | 苏州大学兼职教授 |
2002年3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届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02年6月—2004年6月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第十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02年12月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
2005年2月 |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
2006年3月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07年1月 | 浙江大学理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07年4月 | 《有机化学》编委 |
2007年5月 | 《中国化学》第五届编委 |
家世背景
陆熙炎与妻子樊世仪合影
陆熙炎出生在苏州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祖父陆清翰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曾担任苏州电报局局长。幼年的陆熙炎一直跟随祖父生活。陆熙炎在家中排行最小,还有一个哥哥(陆熙彦)、姐姐(陆熙瑛)。婚姻家庭
1960年4月,陆熙炎与樊世仪结婚,两人育有两个儿子,长子陆海原 ,次子陆海津。
陆熙炎近照
“先生(陆熙炎)治学严谨、开拓创新,诲人不倦、提携后学的大师风范,堪为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为中国化学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学家白春礼院士评)“陆熙炎有着扎实的基础、灵活的应用和踏实的作风,为中国抗生素工业和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科学家》评)
“陆熙炎热爱科学,治学严谨,造诣精深,孜孜不倦坚持科学求实精神,为中国化学领域的研究及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