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以龙 编辑
白以龙(1940年12月22日—2024年5月9日),出生于云南祥云,籍贯浙江宁波,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
白以龙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196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66年—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82年—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200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24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白以龙主要从事爆炸、固体和非线性力学研究。
中文名:白以龙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云南祥云
出生日期:1940年12月22日
逝世日期:2024年5月9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职业: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材料和结构的动态响应》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籍贯:浙江宁波
学历:研究生
学位:硕士
白以龙在英国牛顿塑像旁留影
1940年12月22日,白以龙出生于云南祥云。1958年—1963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1963年—1966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66年—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1979年—1980年,任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1979年—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0年—1981年,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1982年—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4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1984年—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室副主任。
1980年,白以龙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
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
200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2024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8年,白以龙(左)在轻气炮实验室讨论工作
白以龙在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领域,针对变形局部化问题,建立了热塑剪切模型方程,并得到关于热塑剪切不稳定性条件,局部化演化规律和剪切带晚期结构等结论。提出了延性极限的不稳定性机理和剪切带对延性破坏的作用,阐明了镦压中表面开裂的现象。针对真实材料受外加载荷产生大量微损伤的问题,建立了亚微秒应力脉冲和多应力脉冲技术以及微损伤非平衡统计演化的实验方法,提出了统计细观力学的理论描述和破坏规律,并用于中国飞行器的研制。针对非均质固体的破坏现象,提出了损伤演化诱致突变,样本个性行为,跨尺度敏感性和临界敏感性等概念,并应用于说明岩石破坏和预测地震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提出了演化诱导灾变的新思想 。20世纪70年代,参加了爆炸法制造金刚石的研究。提出了应力波的衰减机理,用于解释核爆炸波的传播。学术论著
据2022年9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白以龙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编著英文专著2部 ,其代表论著有《材料和结构的动态响应》《adiabatic shear localization》等。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97年4月 | 第二届中韩基础科学联委会暨第六届NSFC与KOSEF工作会议 | 北京 |
2002年8月 | 微/纳系统国际会议(ICMNS 2002) | 昆明 |
2012年8月 | 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 | 北京 |
承担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1998年—2001年 | 微结构和缺陷体的交互作用和演化动力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 |
2000年—2004年 | 图案动力学 | 973项目“非线性科学”子项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1982年 | 流体弹塑性模型及其在核爆炸和穿破甲方面的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92年 | 热塑剪切带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93年 | 热塑剪切带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00年 | 非均匀脆性介质损伤破坏的非线性平衡统计理论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20年 | 考虑非均匀结构效应的金属材料剪切带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颁发机构 |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国务院 |
1999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 |
1999年 | 周培源力学奖 | - |
2002年 | 欧洲科学院院士 | |
2004年 |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2007年 | John Rinehart奖 | - |
2010年 | 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0年8月—1994年8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 |
1992年4月—1994年6月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94年6月—1996年6月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94年8月—1998年11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
1996年6月—1998年6月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
1998年11月—2002年11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 |
2002年6月—2004年6月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十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4年6月—2006年6月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
2004年6月—2007年1月 |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三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 |
2006年6月—2008年6月 |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一届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2006年11月—2010年11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特邀理事 |
2010年11月—2014年11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2012年 | 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主席 |
2014年11月—2019年10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2019年10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 | 《国际冲击工程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编委 |
《中国科学》副主编 | |
《科学通报》副主编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 | |
《力学进展》主编 | |
《力学学报》常务编委 | |
《DYMAT》顾问委员会委员 | |
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理事 | |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二届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 |
第六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十三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
家世背景
白以龙全家福
白以龙的父亲白汝壁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系,曾在云南从事滇缅铁路修建。白以龙的启蒙教育由毕业于直棣女子第一师范的母亲仓传宪教授。童年的白以龙,因家境困难,常随母亲带针线活计去商店寄售或在街上摆地摊来维持生活 。白以龙共有姐弟4人,他排行最小,上有3个姐姐。白以龙正在进行学术交流
“白以龙在剪切带形成和材料损伤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中国材料动态行为领域所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发展门户网评)“白以龙对热塑剪切带和统计细观损伤力学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白以龙是科研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和实践的楷模。他专注于科研工作并坚持不懈地为力学开拓疆土;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提携后学,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力学专家;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追求真理,正直无畏,将毕生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评)
方程式命名
1999年,白以龙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报告
20世纪80年代,白以龙领先建立的热塑剪切变形的控制方程及一系列创新结论,被国际上一些文献所引用,被称为“白模型”、“白判据”。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