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座苣苔 编辑

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植物

单座苣苔单座苣苔

单座苣苔(Hemiboea ovalifolia (W. T. Wang) A. Weber & Mich. Möller)是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茎高20-40厘米,被褐色长柔毛。叶具短或长柄;叶片草质,两侧稍不对称,卵形,长5-25.5厘米,宽2.5-17厘米。聚伞花序生于茎上部叶腋,有长梗,有5-12花,2-3回分枝,节膨大。蒴果线形,长约1.5厘米,粗3毫米,被短柔毛。种子长约0.4毫米。花期10月。

分布于中国广西(那坡、靖西和环江三县)、贵州(荔波)和云南。生长于海拔1100米得石灰山山坡林下。

单座苣苔为石灰岩地区特有植物,对研究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具有科学价值。 为良好的庭园林荫观赏植物,可作为室内盆景花卉栽培。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单座苣苔

拉丁学名:Hemiboea ovalifolia (W. T. Wang) A. Weber & Mich. Mölle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唇形目

科:苦苣苔科

属:半蒴苣苔属

种:单座苣苔

命名者及年代:W. T. Wang,1983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近危(IUCN标准)

形态特征

编辑

单座苣苔

多年生草本。茎高20-40厘米,被褐色长柔毛。叶具短或长柄;叶片草质,两侧稍不对称,卵形,长5-25.5厘米,宽2.5-17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斜圆形,边缘有浅波状小钝齿,两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脉上及边缘有密的柔毛,侧脉每侧5-10条,与中脉成钝角或直角展出,在近边缘时向上弯曲;叶柄长0.3-7厘米,被与茎相同的毛。

聚伞花序生于茎上部叶腋,有长梗,有5-12花,2-3回分枝,节膨大;花序梗长7.5-12.5厘米,被褐色腺毛;花梗长5-6毫米,被短柔毛。花萼裂片长9-10毫米,宽1.5-2毫米,顶端微钝,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有3-5条脉。花冠白色,带黄绿色,长约3.6厘米,外面被疏柔毛,内面无毛;筒长约2.7厘米,口部直径1.5厘米,基部直径5毫米,下面稍膨胀;上唇长2.8毫米,宽2.9厘米,2裂,裂片斜正三角形,顶端圆形,下唇长10毫米,宽12毫米,3浅裂,中裂片宽卵形,侧裂片斜三角形。雄蕊无毛,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4厘米处,长1.4厘米,花药长3.5毫米;退化雄蕊3,无毛,侧生2枚着生于距花冠基部6毫米处,长9-10毫米,顶端稍变宽,中央1枚小,着生于距花冠基部7毫米处,长1.5毫米。花盘高约1毫米,边缘波状。雌蕊长约2.5厘米,子房长约8毫米,宽1毫米,疏被短柔毛,花柱长16毫米,下部疏被短柔毛,柱头小。蒴果线形,长约1.5厘米,粗3毫米,被短柔毛。种子长约0.4毫米。花期10月。

近种区别

编辑

该种与紫叶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purpureotinCTa W. T. Wang)的区别为后者叶背面紫色,侧脉与中脉约成450角伸出;聚伞花序生于茎顶部叶腋。

生长环境

编辑

生长于海拔1100米得石灰山山坡林下。 该种为喜阴植物,生长较迅速,为良好的庭园林荫观赏植物,其生态适应性较强,能适应多种土壤类型,在环境潮湿的石灰岩山地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生长良好。 在云南省生长于麻栗坡县天保镇中越边境石灰岩山常绿阔叶林下的岩面薄层土上或石缝中,海拔1000-1100米。伴生植物主要有蛇根草属(Ophiorrhiza Linn.)、毛腺萼木(Mycetia hirta Hutchins.)、滇赤才(Aphania rubra (Roxb.) Radlk.)、磨芋属(Amorphophallus Blume)、狮子尾(Rhaphidophora hongkongensis Schott)、罗伞属(Brassaiopsis Decne. Planch.)、崖爬藤属(Tetrastigma Planch.)以及一些喜阴的蕨类植物等。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中国广西(那坡、靖西和环江三县)、贵州(荔波)和云南(麻栗坡县天保镇北纬22°58′20″,东经104°51′16″)。该居群位于中越边境线带的雷区,与之一线之隔的越南境内为同类型的石灰岩山,因此推测该种在越南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编辑

单座苣苔为石灰岩地区特有植物,对研究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具有科学价值。 为良好的庭园林荫观赏植物,可作为室内盆景花卉栽培。

保护级别

编辑

列入中国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下一篇 瑶山苣苔

上一篇 秦岭石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