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竹 编辑
酸竹(Acidosasa chinensis C. D. Chu & C. S. Chao ex P. C. Keng)是禾本科酸竹属植物,竿高8米,粗3-5厘米,绿色,幼时密披短刺毛,后脱落而留有毛痕;竿环与箨环均微隆起;竿中部每节分3枝,无明显主枝。笋先端体扁平;箨鞘褐红色;无箨耳和鞘口繸毛;箨舌短,先端拱形;箨片小型,披针形,直立。叶在每小枝为2-5片;叶鞘无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无毛。花枝顶生;苞片三角形,无毛;小穗含小花8-9朵;小穗无毛;花药黄色;鳞被椭圆状披针形。果实未见。笋期4-5月,花期10月。
分布于中国广东阳春。生长于海拔700米左右山区,生于疏林下或开旷地上。
竿可供造纸或篾用;笋可食用或加工成腌制品,味酸,故名酸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无危(LC)。
中文名:酸竹
拉丁学名:Acidosasa chinensis C. D. Chu & C. S. Chao ex P. C. Ke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酸竹属
种:酸竹
分布区域:中国广东
命名者及年代:C. D. Chu et C. S. Chao,1979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酸竹
竿高8米,粗3-5厘米,绿色,幼时密披短刺毛,后脱落而留有毛痕,具明显的细微纵向肋棱;竿环与箨环均微隆起;竿中部每节分3枝,上部有时多至5枝,无明显主枝。笋先端体扁平;箨鞘质脆,褐红色,背部被有易落的短刺毛,疏生斑点,边缘生纤毛,小横脉明显,先端渐窄;无箨耳和鞘口繸毛;箨舌短,先端拱形,具流苏状短纤毛;箨片小型,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不及1厘米,直立。叶在每小枝为2-5片;叶鞘无毛,通常无叶耳和鞘口繸毛;叶片大小有变化,长11-30厘米,宽2-6.5厘米,通常长16-22厘米.宽2.5-3.5厘米,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毛,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两边缘有小锯齿,次脉6-11对,小横脉明显。
花枝顶生,长10-26厘米;苞片细小,三角形,先端呈长尾尖,无毛;小穗以3-5枚组成简单的总状或圆锥花序,小穗粗大,长(3-)5-6(10)厘米,宽3-6毫米,含小花(3-)8-9(18)朵;小穗轴节间6-7毫米,无毛;小穗柄细长,长1.5-4厘米,无毛;颖常为4片,其中2片可作为下方不孕小花的外稃,无毛,有光泽,第一颖长3毫米,具3脉;第二颖长7毫米,具9脉;第三颖长1.2厘米,具11脉,第四颖呈外稃状,长1.6厘米,具多脉;外稃长2.2厘米,宽0.9-1厘米,先端渐尖,无毛,有光泽,具17-19脉,小横脉明显;内稃狭窄,长1.2厘米,背部具2脊,无毛;花药黄色,长约5毫米;鳞被椭圆状披针形,长5-6毫米。果实未见。笋期4-5月,花期10月。
分布于中国广东阳春。生长于海拔700米左右山区,生于疏林下或开旷地上。
酸竹
竿可供造纸或篾用;笋可食用或加工成腌制品,味酸,故名酸竹。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Ⅱ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无危(LC)。
保护措施:相关野生竹已建保护机制,可通过人工繁殖,扩大栽培,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