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绝经期综合征 编辑
围绝经期综合征,常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是女性进入绝经前后所引发的一系列体征和心理症状,例如心慌、潮热、焦虑、口干等,根源于性激素的波动和减少。绝经可分为自然绝经,即卵泡功能衰退导致月经永久性停止;和人工绝经,包括手术切除卵巢或者医源性操作导致卵巢功能丧失。其中,人工绝经妇女更易出现绝经症状。围绝经期的确切时间因个体差异而略有不同,但一般起始于40岁左右,即卵巢功能衰退的开始,持续至最后一次月经后约1年的时间。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主要分为月经病变、血管舒张症状、精神和神经症状等。月经病变相关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期持续时间长和经量的改变;血管舒张相关症状主要包括两颊及颈部短暂潮红搭配出汗;精神和神经方面,表现为情绪波动、焦虑、抑郁,且难以自我控制。此病可能会伴有泌尿生殖系统的萎缩性改变、骨量下降等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常规治疗主要有心理疏导,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心理疏导可帮助女性正确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并以积极的态度调整生活;药物治疗主要有激素治疗和非激素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则主要依托于草药,以及针灸、按摩理疗等方法。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即使未采取主动干预,绝经期后该综合征也自然消失。但长期未治疗女性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泌尿生殖道病变、骨质疏松等。如果围绝经期妇女出现重度症状,已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潮热、盗汗、焦虑、失眠、情绪失控等,则应尽快就诊。
中医病名:围绝经期综合征
别名:更年期综合征
就诊科室:妇科内分泌、精神心理科
多发群体:进入更年期的妇女、40岁以上妇女
常见病因:卵巢功能衰竭或耗竭,人工造成卵巢功能耗竭,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常见症状:月经改变、血管舒缩症状、精神神经症状等
相关药物:艾司唑仑,谷维素,结合雌激素,戊酸雌二醇,地屈孕酮,微粒化孕酮,雌二醇屈螺酮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替勃龙,盐酸帕罗西汀,氨基酸整合钙胶囊,双磷酸盐,降钙素,他莫昔芬,雷诺昔芬等
绝经症状的出现,在于卵巢功能衰竭导致女性体内神经内分泌产生系列改变,从而引发系列临床表现。
绝经是每个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经的过程,卵巢功能随年龄增长出现生理性衰竭。少部分人会因为双侧卵巢出现肿瘤等疾病,不得不进行卵巢切除术或放化疗等医源性操作,人工造成卵巢功能耗竭。
还有少部分人40岁前就可能出现绝经症状,即“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所谓“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rue ovary insufficiency,POI)”其本质就是使女性过早进入了一种不可逆的缺乏雌激素的状态。
大量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自然绝经,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妇女潮热、盗汗等经典更年期症状并不突出,但有更高的骨质疏松症和骨折风险,有更大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能,认知功能的下降也更加明显,生活质量将明显下降。影响因素如下:
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的缺陷;
疾病因素,如自身免疫性卵巢损伤、酶缺陷等;
医疗因素,包括手术、放疗及化疗;
环境因素,包括吸烟、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如镉、砷、汞等。
但实际上临床上大多数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都不能找到明确的病因。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主要包括月经改变、血管舒缩症状、精神神经症状等。
早期症状
主要为各种卵巢功能降低后引起的各种近期症状,不同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及程度:
月经紊乱:是女性向绝经期过度过程中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期持续时间长,及经量的增多或减少。
血管舒张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可反复、短暂的在面部、颈部、胸部等部位出现,伴有出汗。
自主神经失调症状:所谓自主神经,是不由人意志控制的神经,内脏功能受自主神经调节,围绝经期可表现为心悸、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等症状。
精神及神经症状:围绝经期妇女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如易激动、焦虑、抑郁,且难以自我控制)。此外,记忆力减退也较为常见。
典型症状
月经改变
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最后绝经。
月经周期不规则,周期和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断,然后逐渐减少而停止。
月经突然停止,较少见。
血管舒缩症状
主要表现为潮热。
自然绝经潮热发生率在 75%以上,约持续1~2年,25%的妇女将持续4~5年或更长。手术绝经潮热发生率更高,往往在手术后一周内开始。
患者有时感到自胸部向颈及面部扩散的阵阵上涌热浪,同时上述部位皮肤有区域性发红,伴有出汗,汗后又有畏寒怕冷。
发作多在凌晨乍醒、黄昏或夜间、活动、进食、穿衣、盖被过多、热量增加的情况下或情绪激动时,可伴头痛、心悸。症状严重者影响情绪、工作、睡眠,困扰患者使之感到痛苦。
潮热突然出现,可持续数秒到数十秒,甚至达1个小时,通常约1~2分钟,发作次数每周1~2次到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均有。发作的频率、严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随绝经时间进展,发作频度及强度亦渐渐减退,最后自然消失。
精神神经症状
往往出现激动易怒、焦虑、多疑、情绪低落、自信心降低、情绪失控等症状。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也是常见表现。
伴随症状
包括泌尿生殖系统的萎缩性改变、骨量下降、性功能下降、肌肉酸痛等。
若女性进入更年期或出现停经后,反复潮热、盗汗、焦虑、失眠、情绪失控,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须及时就医咨询。
诊断流程
医生可能会询问相关病史;
患者年龄;
月经情况,是否停经及末次月经;
有无潮热、多汗及情绪低落、睡眠障碍;
既往是否有卵巢切除手术史或放化疗史;
是否有心血管疾病、肿瘤史及家族史;
是否曾进行过其他治疗及所用药物。
医生可能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抽血化验激素水平、B超检查及骨密度测定。
诊断依据
围绝经期综合征根据患者的病史以及临床表现,结合血清FSH、E2、抗米勒管激素检查,评估卵巢功能降低后可做出诊断。
就诊科室
首诊科室为妇科内分泌;必要时可咨询精神心理科。
相关检查
激素测定
用于判断卵巢的功能状态。
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及雌二醇(E2)值测定
绝经过渡期血清卵泡刺激素(FSH)>10 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出现闭经,卵泡刺激素(FSH)>40 U/L,且雌二醇(E2)<(10~20) pg/m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但围绝经期性激素水平处于波动状态,所以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正常也不能否认更年期的存在。
抗米勒管激素(AMH)
抗米勒管激素低至1.1 ng/ml预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低至0.2 ng/ml提示即将绝经;绝经后此值一般测不出。
超声检查
可观察到基础状态卵巢的窦卵泡数减少、卵巢容积缩小、子宫内膜变薄;阴道不规则流血者,应排除器质性病变。
骨密度测定
该项检查可评估有无骨质疏松。
鉴别诊断
围绝经期女性月经改变,必要时需排查子宫内膜病变,药物控制不佳时可行诊断性刮宫术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或宫腔镜检查。
围绝经期女性出现高血压、心悸等,需要与嗜铬细胞瘤、心血管疾病相鉴别。
围绝经期女性阴道、尿道的系列症状,需要排查泌尿生殖道器质性病变。
围绝经期女性情绪异常、易怒、焦虑、失眠等,需要与甲亢、精神病相鉴别。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精神状态、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出现症状的轻重差异很大。有的妇女不需要治疗,有的妇女则需要医疗干预才能控制症状。
一般治疗
通过心理疏导,使围绝经期妇女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并以乐观的心态相适应。必要时选用适量镇静药以助睡眠,如睡前服用艾司唑仑,服用谷维素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鼓励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增加日晒时间、摄入足量蛋白质及含钙丰富的食物,以预防骨质疏松。
药物治疗
激素治疗或激素补充治疗
主要通过口服、皮肤给药或阴道给药的方式,使用雌激素、孕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复方制剂或替勃龙进行治疗。
可适用于以下情况:
绝经相关症状明显,如潮热、多汗、焦虑、易怒、失眠等;
低骨量及骨质疏松症。
以下情况属于激素治疗的禁忌证:
已知或怀疑妊娠;
原因不明的阴道流血;
已知或疑似患有乳腺癌;
已知或疑似患有性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
严重肝及肾功能障碍;
脑膜瘤(禁用孕激素);
血卟啉病等。
若有以下情况,需慎用该疗法: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尚未控制的糖尿病及严重高血压、有血栓形成倾向、胆囊疾病、癫痫、偏头痛、哮喘、高催乳素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乳腺良性病变、有乳腺癌家族史。
常用药物有:
雌激素:推荐应用天然口服雌激素(如结合雌激素、戊酸雌二醇)和经皮吸收的雌激素(如雌二醇皮贴、雌二醇凝胶)。
孕激素:如地屈孕酮、微粒化孕酮等。
雌激素孕激素复方制剂:如雌二醇屈螺酮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等。
替勃龙:具有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三种激素的活性作用。
可采用单纯雌激素、单纯孕激素以及雌、孕激素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单用雌激素仅运用于子宫已切除的患者。
雌、孕激素合用,主要目的是防止子宫内膜增生及内膜腺癌,具体方案:
周期序贯法:雌激素21~28天,后期加孕激素10~14天,停药后有撤退性流血,主要应用于绝经过渡期及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降低的妇女。
连续序贯法:连续不停应用雌激素,每月加孕激素10~14天,会有预期的撤退性出血,雌激素不间断,对控制症状更有利。
连续联合法:连续应用雄、孕激素而不间断,激素剂量可减少,更适用于绝经年限较长不愿意再有月经来潮的妇女,方法简便,阴道出血率低,依从性好。
需注意激素疗法的副作用及危险性:
子宫出血:用药期间的异常出血,多为突破性出血,应了解有无服药错误,超声检查内膜,必要时做诊刮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雌激素副作用:雌激素剂量过大可引起乳房胀痛、白带多、头痛、水肿、色素沉着等,酌情减量可减少其副作用。口服雌激素可能增加胆结石和血栓风险,而经皮吸收的雌激素可以避免。
孕激素副作用:包括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和水肿,极少数患者甚至不耐受孕激素。改变孕激素种类可能减少其副作用。少数妇女接受激素补充治疗( HRT) 治疗后,可因为水肿造成短期内体重增加明显。
肿瘤:患者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但乳腺癌风险主要与雌激素治疗中添加的合成孕激素及孕激素持续时间有关,微粒化黄体酮或雌二醇地屈孕酮可能不增加风险,替勃龙或雌二醇屈螺酮风险可能较低。
非激素类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帕罗西汀,可改善潮热及精神神经症状。
钙剂:如氨基酸整合钙胶囊,可减缓骨质丢失。
维生素D:适用于围绝经期妇女缺少户外活动者,与钙剂合用有利于钙的吸收完全。
抗骨质疏松药:如双磷酸盐、降钙素、他莫昔芬、雷诺昔芬等。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更年期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肾阴肾阳不足,但以肾阴虚为多见,且亦有心、脾等脏器功能失调。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治则:补肾柔肝,清泻心火,调整肾阴阳,以滋肾阴为主,疏肝理气,宁心泻火。
临床应用较多的中成药在缓解更年期症状方面还是有效的,其他的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按摩理疗、药膳等也可用于辅助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减轻患者的症状。
绝经前后,月经的改变,反复潮热、多汗,以及易怒、焦虑、多疑、情绪失控等精神心理异常,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的正常生活。长期使用性激素治疗的患者还需要面对阴道出血、乳房胀痛、白带增多、水肿等药物副作用。
绝经数年后,女性会逐渐出现泌尿生殖道症状、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及认知功能障碍等退行性变或疾病。
治愈性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女性由生育期向绝经期过度时由于内分泌紊乱而表现得各种异常,待完全进入绝经期后即可消失。
并发症
泌尿生殖器绝经后综合征
超过50%的绝经期女性会出现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出现阴道干燥、性交困难及反复阴道感染,以及排尿困难、尿痛、尿急等反复发生的尿路感染。
骨质疏松
绝经后妇女雌激素缺乏使骨质吸收增加,骨量快速丢失,而出现骨质疏松。50岁以上的妇女半数以上会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一般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内。
俗称“老年痴呆症”,绝经后期妇女比老年男性患病风险高,可能与绝经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心血管病变
绝经后妇女糖脂代谢异常增加,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较绝经前明显增加,可能与雌激素低下有关。
参考来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