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斯·泰累尔 编辑
马克斯·泰累尔(Max Theiler,1899年1月30日-1972年8月11日),1951年由于发明黄热病疫苗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99年1月30日,泰累尔出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亚。他的父亲阿诺德是英国旅居南非的一位勋爵,文化知识基础相当深厚。他的母亲艾玛·芝第也颇有文化修养,在她亲自担任小泰累尔的启蒙教师期间,已使泰累尔培养起十分强热的求知欲和踏踏实实的学习精神。泰累尔在南非开普敦大学完成了早期的学业。
1922年,泰累尔远渡重洋,到伦敦圣托马斯医院附属医学院深造,并于当年转入伦敦热带医学院进修。他很快被批推参加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并荣获皇家内科医师学会开业证书和热带医学及卫生学博士学位。院方认为他是研究热带病的杰出人才,保荐他到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热带医学系去工作。从1922年冬抵达波士顿到1930年加入洛克菲勒基金会这几年,他先是在哈佛大学热带医学系任助教,不久便提升为讲师。他边教学边搞科研,写出了不少学术论文,开始在医学界崭露头角。丰富的医学史知识使他坚信:黄热病和其他一切疾病一样不会是不治之症。1925年,一批美国科学家再次到西非去开展黄热病调查工作,他也参加了这次调查。
回到哈佛后,他通过多次对白鼠脑内注射和其他方式的注射,解剖观察黄热病病毒进入白鼠脑内之后所产生的变化,他查明了黄热病病毒引起脑脊韶炎的病变过程。通过多次对恒河猴作皮下注射和肠胃外注射,解剖观察黄热病病毒进入猴体内之后的情形,泰累尔查明了黄热病病毒进入猴和人体之后引发高烧、黄疽、出血等症状的过程和原因。他精确地测出了黄热病病毒进入猴体或人体后各个阶段的活动时间。从前李德曾假设,黄热病病毒在人体内要有几个星期的潜伏期,而泰累尔用实验否定了这个假设。他调出,黄热病的潜伏期平均为三昼夜十七小时,最短的是二昼夜二十二小时,最长的是六昼夜二小时;潜伏期长达十天的现象也偶尔出现过,但极其罕见。在潜伏期内,病毒总是向区域淋巴结聚集,大量增殖。三、四天后渗人血液,才开始为非作歹。在大量破坏血液,使思者发高烧之后,便侵入肝、脾、肾,心等内脏,使之发生病变,导致黄疽和出血。最后则袭击骨髓、淋巴结,造成患者瘫痪。患者死亡大都发生在病毒损害其内脏的阶段。
西非调查的结果,使泰累尔请楚地看到,西南非和南美广大农村的情况和西欧北美城镇的情况大不一样,不能只依靠灭蚊运动来遏制黄热病魔。城镇地区有自来水设备,再加上一些消毒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杀灭蚊子。而广大农村则不然。对于农村来说,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所以,在西非调查结束后,泰累尔便立即开始了黄热病疫苗的研制。
一开始泰累尔往自己身上注射病毒,但收效甚微。1930年,他应邀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卫生部病毒实验室,继续研究黄热病病理,同时继续研制黄热病疫苗。这时他已经知道,白鼠在脑内注射黄热病病毒之后会得脑脊髓炎,但其心、肾、肝等内脏均不受损,而人和猴子得了黄热病,其内脏却会受到损害。他又发现黄热病病毒经白鼠接种之后便发生变异。用皮下注射法把这种变异株注射结猴子,猴子体内就能产生对黄热病的免疫力,它的内脏不会受损害。但如果把变异株注射给人,还会对人的肾脏产生不利影响,且毒性对人的神经系统危害也很大。
后来有人发现,将这种变异株同取自黄热病后康复的人的血清混合,再注射给人,可以使人获得大约6个月的黄热病免疫力,人的内脏和神经系统也不受损害。问题是人的免疫血清不可能大量制取。经过多次试验,泰累尔终于发现,组织培养法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制取大量合乎需要的疫苗菌株。黄热病病毒在经过组织培养之后,其毒性大大降低,可以作为黄热病疫苗来使用。但在试验过程中,泰累尔曾遇到一个极大的难题;未发生变异的泛亲性黄热病病毒,在组织培养基中很难存活。直到1936年。他才发现在鼠胚胎粉碎组织的匀浆中培养,可以使末变异的黄热病病毒存活。经与哈根、洛伊德、莱西·史密斯等人合作,并对黄热病病毒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之后,1937年用多次继代移植方法使这种变异株在鸡胚胎粉碎组织中繁殖起来。这是首个成功的黄热病疫苗,后来被命名为17D黄热病疫苗。
除了黄热病疫苗,泰累尔对阿米巴痢疚、脑脊髓炎、日本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科罗拉多壁虱热等疾病也有所研究。1972年8月11日,泰累尔逝世于美国纽黑文。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上一篇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