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雄飞 编辑
庞雄飞(1930年8月1日—2004年3月25日),广东佛山人,昆虫学家,生态学家,高等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庞雄飞195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55年—1959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学习进修;1961年任华南农学院讲师;1977年任华南农学院教授;1983年—1989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3月25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
庞雄飞长期从事昆虫学、生态学和害虫防治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
中文名:庞雄飞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佛山
出生日期:1930年8月1日
逝世日期:2004年3月25日
毕业院校: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少年庞雄飞
1930年8月1日,庞雄飞出生于广东佛山。1942年,从博爱小学毕业;后入读于南海县第一中学。
1947年,毕业于华英中学。
1949年,考入中山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后转到病虫系。
1953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
195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1959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学习进修;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59年,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室;后调至华南农学院任教。
1961年,任华南农学院讲师。
青年庞雄飞
1965年—1966年,到古巴支援教育和经济建设。1977年,任华南农学院教授。
1982年—1983年,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
1983年—1989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1984年,任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主任。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3月25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5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庞雄飞观察玉米害虫生态防治情况
庞雄飞对害虫生态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长期研究工作。改进和发展生命表方法,提出种群控制指数作为定量研究各类因子作用的“算子”,建立害虫天敌及其与其他因子协同作用的研究方法,建立适应于种群控制研究的状态空间方程,打下了种群生态控制研究方法的基础。在天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系统整理中国的瓢虫科,描述瓢虫、赤眼蜂和缨小蜂100多个新种,对其中的重要天敌的利用进行了研究。 提出植物免害工程和植物保护剂概念,开创了植物保护学的全新研究领域。通过对中国南岭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和环境保护的论证,促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1984年,庞雄飞规划建立了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1989年组织建立了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开放实验室。
学术论著
截至2004年3月,庞雄飞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8部,代表论著有《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系统科学在植物保护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经济昆虫(二)瓢虫科》《系统科学在植物保护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经济昆虫志小蜂总科》《天敌昆虫图册》《水稻害虫天敌图说》《全国瓢虫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等。代表论文有《南岭山地生物群落简史》等 。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86年11月 | 国际第二届赤眼蜂学术讨论会 | 广州 |
2000年 | 国际植物害虫生防学术讨论会 | |
2000年11月 |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讨论会 | |
2003年 | 海南热带生物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咨询项目考察与研讨会 | 海南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85年 |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1989年 | 系统工程在害虫控制中的应用成果 | 广东省系统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 |
1989年 | 系统工程在害虫控制中的应用成果 | 广东省系统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 |
1989年 | 水稻害虫天敌图说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6年 | 瓢虫科小毛瓢虫亚科分类及利用 |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98年 | 重要小蜂类群的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01年 | 《害虫种群系统的控制》 | 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01年 | 《中国经济昆虫志(瓢虫志)》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2000年,庞雄飞在学术讨论会上作报告
庞雄飞与赵善欢、刘秀琼等学科骨干一起,规划建设了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科,庞雄飞并成为学科带头人。昆虫学科于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点,1989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2002年和2007年继续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编著教材
1998年,庞雄飞与学生们合影
庞雄飞主编参编的教材有《昆虫群落生态学》《昆虫学通论》《害虫生物防治》《农业昆虫学》等。培养成果
截至2004年3月,庞雄飞指导培养博士生29名,硕士生35名,他们已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骨干 ,如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梁广文 ,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党向利等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4年 |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国家科委 |
1985年 | 部属院校优秀教师 | 农业部 |
1990年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国家教委、国家科委 |
1997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国务院 |
1999年 | 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 | |
2001年 | 全国模范教师 | |
2001年 | 广东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担任职务 |
---|
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
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教育部农药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主编 |
国务院学科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国务院学科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广东省第一届学科委员会委员 |
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 |
中山大学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
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
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
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
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
广东省昆虫学会名誉理事长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顾问 |
中山大学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农业部昆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农业害虫综合治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林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组主任委员 |
广东省第一届自然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昆虫天敌》主编 |
《昆虫学报》编委 |
《生态学报》编委 |
《动物分类学报》编委 |
《应用生态学报》编委 |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委 |
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
安徽农业大学名誉教授 |
新疆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
扬州大学兼职教授 |
河北大学兼职教授 |
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
家世背景
2004年,全家合影留念
庞雄飞出身于教育世家,父亲庞之鉴,母亲卢慕娲同为小学教师。家族自曾祖父以下有30人从事教育工作,母亲更是终身从事小学教育。庞雄飞在兄妹3人中排行第二。1939年,庞雄飞父亲病逝,母亲一人挑起了办学和养家的重担。庞雄飞与兄长在上学的同时,租田耕种帮助母亲养家。婚姻家庭
庞雄飞的妻子李丽英曾任广东省科学院广东昆虫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职。庞雄飞夫妇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庞志,女儿庞虹。庞虹继承了父母的事业,已成长为昆虫学家。
庞雄飞(左1)和同事在生态村合影
“庞雄飞为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基金会评)“庞雄飞在害虫生态控制和天敌物种多样性及其利用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昆虫分类学报》编辑部评)
“庞雄飞学术造诣深厚、成就卓著,他在多个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重要贡献,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华南农业大学评)
竖立雕像
庞雄飞雕塑
2009年11月,华南农业大学院士雕塑广场落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8名曾伴随着华农成长的院士塑像,永久“落户”华南农业大学,庞雄飞雕像位列其中。基金命名
“庞雄飞院士基金”由华南农业大学在2010年设立,每年从中国国内45岁以下的昆虫生态学和农业昆虫学研究或推广示范作出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推选出一位获奖者,每两年颁奖一次,旨在推动昆虫学研究与害虫防治科技发展,表彰昆虫学与害虫防治领域政治思想、科学道德和学风好、做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